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高等教育体系敞开“自主选择专业”空间
2003-02-19    记者 程瑛 周剑虹

字体大小:

    今年夏天,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报考北大的学生将会发现,他们面对的招生计划是一份空前清爽的“菜单”。北京大学近日宣布2003年招生不设专业,留待学生高年级时自己选择,有媒体评价此举为“将选择权还给学生”。

    以“选择”为关键词的诸多消息引人注目: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过去几个月中均有二、三百名在校生获准转系,重新选择学业方向;一名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因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而选择退学重新参加高考。正在紧张攻读的高考“冲刺班”中,从大学“回流”的学生并不鲜见,“我们只想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一名学生说。

    从小胡同到大田野

    我国教育体系曾多年实施计划色彩浓厚的“专才教育”,这种专业设置狭窄、学科分野森严、学生一次填报志愿决定终身职业取向的教育模式,也被称为“听话教育”。

    事实上,面对多达数百种大学专业分类,填报高考志愿时的取舍一直让学生和家长颇费踌躇。信息严重不对称、考试策略和世俗风潮的影响,往往让选择变得被动和盲目。北京市教科院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如有机会将另有选择。

    “学科发展失衡”“低分转高分有失公允”“影响教学秩序稳定”……这些转系放开之初的担忧并未出现。在多所大学,一些原先预想中会被踏破门槛的专业,转入人数并未达标,而不被看好的基础学科却成为学生二次选择的大热门。专家评价说,大学生在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时表现得理性而成熟。

    中国科大副校长程艺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专业”在不断调整它的内涵。大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性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培养他们更开阔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局限在一个指定的胡同里。为此,中国科大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更适合青年学生成长的原野。

    中国科大的教学着重强调基础性、原理性、交叉性和前沿性。课程按照三个台阶设置:即全校公共性的基础课程、学院或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科大所有一年级的学生,不管今后是学理科、工科,还是管理,甚至是文科,他们的基础课程的内容与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没有什么专业的痕迹。这种尝试希望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田野,比较独立和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方向,激发内在的动力,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程艺说,如果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基础知识的平台,如果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各唱各的调,如果不能够使学生逐步了解学科专业的含义,逐步找准自己的兴趣所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转系、转专业”仍然是盲目的,即使转了,也无非是从一个“胡同”跳到另一个“胡同”而已,学生会因为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而影响学业。

    先进的管理是保证

    程艺感慨道:学生的内在活力是难以估量的,我们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担心他们把握不住自己,担心他们盲目选择。事实上给他们以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是对他们能力极好的锻炼。有些学生,就是不愿学某个专业,我们苦口婆心地从国家需求、个人前途多方面劝说,管理上死死卡住,其结果是他们就此缺少学习动力,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倾向。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强扭之下的学生能学好吗?

    从科大的情况看,虽然存在着学生追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专业的倾向,但也有不少学生确实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而并不介意专业的“热门”或“冷门”。

    程艺说: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一定要有好的管理制度与之配套。一方面,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尽可能充分了解学科专业的含义,为此学校鼓励各专业的教授,向学生全面介绍各自的学科专业,激发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使学生做出理性选择,而不是随大流。另一方面,“转系、转专业”也不是无限制的。唯一的限制就是任何一个学科专业,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事先决定和公布自己的接收能力。

    如果某专业接收能力有限,而想去的学生较多怎么办?程艺说,那只有靠竞争,竞争的依据,不再凭高考的成绩,而是凭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成绩。游戏规则明确了,既能保证好的想法得以实现,又防止了那些希望通过关系,而不是竞争来获得满足的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允许在校大学生重新选择专业,会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一些难题。高校中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班级管理为主线,在学生进校那天起,直至毕业,班级几乎没有变化,课程安排、住宿、教材等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和安排的。如今,学生可以“转系、转专业”,学籍就要发生变动,班级的观念也渐淡化。如何应对,程艺副校长说,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例如,中科大早几年就开发和启用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校的无论哪一位学生,无论他在何系何专业选何课,学校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学生的成绩记录,学籍变动情况,学生本人也可以通过个人账号查阅自己的成绩。学校使用的《网络选课系统》,使学生可以在网上选课,自动生成选课名单,必要时可以自动抽签。

    个性化培养是方向

    “只有基于个人选择自由的教育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蔡克勇说。一直主张“兴趣爆发创造力”的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说:“学生的选择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比如哪些学科可以适当保持,哪些专业可适当扩大规模,或者有所缩减。”

    在历史系研究生钟建明看来,大学本科的培养计划尽可以再大胆一些:“转系毕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不如从一开始就放宽,只分文理,具体的专业可以在研究生阶段细分。”

    钟建明的向往可能在5年、10年后变为现实。以“按院系招生”为第一步骤,北京大学正在酝酿一个以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的名字命名的“元培计划”,旨在确立本科教育在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作为“试验田”的“元培班”已直接按照文理两类招收了两届学生,并实行三至六年的弹性学制。

    北大并不是孤独的先行者。复旦大学也表示,希望5年之后实现文理科大平台的招生模式。据悉,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兰州大学等高校都在酝酿类似的新模式。

    “转系、自由选择专业背后有一个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观,就是学习自由。”社会学者杨东平说,“选择什么专业本来是学生的权利,保证的是一种学术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

    程艺认为,允许在校大学生选择专业,仅仅是把学生应有的权益重新交给他们,培养他们自我负责的一种精神,也仅仅是高校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改革。谈不上对高校带来什么冲击。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需要认真考虑的是对学生“个性化培养”问题。专业的选择只是一个方面,即使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比如说“物理”这个专业,有的学生是通过对物理学较系统地学习,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走向社会,有的希望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材料、工程、信息、生物或其他应用性领域,有的希望从事深入的物理学研究,虽然同是物理学专业,但课程选择各有侧重。

    专家指出,在教育与社会需求关联日益紧密、个性和创造力成为珍稀资源的今天,由单元走向多元,由服从走向选择,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有真正的选择才能促进人的自主发展。”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求精不求大——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秘诀
· 北京市东城区计划6年内普及高等教育
· “韩流”涌进中国高等教育市场
· 专家展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大趋势
· 北京率先实现高教大众化
· 国际文凭直通世界名校
· 入世后首次中国国际高等教育巡回展将开
· 民族高等教育:再创辉煌
· 中国高等教育大步走向世界
· 贵州高等教育告别“孤岛时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