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海外情况 > 其他
美国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视点
2001-12-13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李敏

字体大小:

  一、美国中等科学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的核心视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生活的技能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美国也不例外。但不可忽视的是,美国的科学教育也长期存在着"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现象,尤其是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小学4年级学生科学成绩在50个国家中排名较高,但8年级学生就向一般成绩滑动,12年级学生则处于最低水平。全美科学研究协调人、美国国家中心行政主管、密歇根州大学教授威廉·米德(William Schmidt)认为: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最惊人的发现"是,在科学方面被认为最优秀和最聪明的美国学生,其实是最落后、最边缘的。

  综观美国现有的科学教育,它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

  1. 课程内容繁杂冗余,急需做出短期化、灵活化、明了化的课程变革。科学教师最感困难的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教材。

  2.教师教学目的出于"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大多数教师将时间花在了为学生准备各州的统一考试上,而不是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和兴趣。

  3.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法也仅限于死记硬背,缺乏深入的实践和探索。

  为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科学教师联合会(NSTA)及卡耐基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组织曾多次进行调查与研讨,并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报告与建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卡耐基青少年基金会联合发表了《转变观念:培养21世纪的美国青年》(1995),它们从社会、文化、科学、个人及经济的变革多个纬度论证了中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有一点就是"为了让青少年了解自己和让他们能在21世纪高质量的生活"。国家科学教师联合会也认为,科学课程"应反映社会科学和科技文化的目标,应强调科学对于学生学业的重要性,更要强调科学对于个体、社会及职业的重要性。"现在青少年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决定个体行为的不仅是生物的因素,还有社会的。这一成果被认为是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使其更能适应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及他人的能力。由此可见,美国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技能。那么,这些技能包括哪些呢?

  我们所寻求的,是那些对学生而言,能够使他们在社会变革面前具有的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个性品质及社会生活技能。这些变革包括文化的和现代科学实践的,包括就业观念的变化、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高质量生活需求的变化等。

  对这些变化所需的生活技能的核心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这些技能无等级次序之分,他们认为每一种技能都同等重要。)

  与同伴或他人合作的能力;有效沟通及同他人交流的能力;建立和维持友谊的能力;认识到学习就是一种新型的工作方式;无暴力地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成人协商的能力;协调健康和服务的能力;意识到香烟和酒精、毒品及性病传染的危险的能力;避开不利因素做出合理决定的能力;正确对待灾难、死亡和自杀的能力;学校生活及学业成功的能力;解决问题和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理解性行为的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提高自我想象的能力;正确运用批评的能力;做决定时正确摆放价值、感觉、感情、及位置的能力;能理解营养的含义;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能力;了解自己,欣赏自己,尊敬自己的能力;投身于有意义的社区服务工作、学校活动的能力;参加那些可以预见结果的计划的能力;诉说及倾听的能力;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及未来的生活将会与今天的不同;能通晓多种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能了解科学家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些生活技能的习得很大程度上教育的模式。专业课程可用来培养解决社会情景问题及做出选择的能力;小组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及个体差异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同别人建立友好关系的能力(这些小组可以是同性别的、男女混合的,也可以是不同国家和种族的);其他的生活技能如对健康、性、及危险的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则可直接通过课本内容来习得。

  很显然,这些生活的技能是"能够使他们在社会变革面前具有的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个性品质及社会生活技能。"而这种"适应能力"就使青少年们能够在现实及未来的生活中高质量生活的能力。这也就是美国现行的中等科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生活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目的: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原有中等科学教育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深造奠定知识基础的,所以存在着较为突出的"脱离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现象。而且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根本目标,在科学教育范畴中还没有被明确界定过。这里,它指的是,作为个体的、及作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性因素的人的良好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科学已经成为人类幸福、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科学的这种社会地位要求一种新的科学政策,这也要求科学教育应包括生理的、生活的及社会的科学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美国国会议员会议1998年的报告中就强调了政策或产业导向的、健康导向的、环境及生活其他方面导向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国家目标是一种保证"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研究的途径。怎样将"质量"引入科学课程中去,则是课程开发者和的教师们的任务。尽管"质量"的意义会因人而异(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宗教或文化差异等),但也对所有人的统一要求,如保护自然环境、维持健康等。健康和环境的学习已在中等学校的课程中有了一些地位,但它们却很少与"提高生活质量"紧密联系起来。这也就是美国之所以在教育目标中强调"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

  三、美国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遗留问题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教育目标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强调是很艰难的,一是它很难界定清楚,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自己"良好生存与发展"的设定不同。二是它在中等学校中的实施道路曲折不平,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以此为纬度,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有时有很大困难。还有课程的改革、教师的培训、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是美国中等科学教育改革留给美国教育家的问题,但对于我们而言,也并不是没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

  "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一个教育目标,是建立在对知识密集型时代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学生都有必要知识: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解决学生自己以及社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逻辑思考及其他方面的认识能力。"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作为一个教育的目标,也是科学或科技在我们社会中担当的角色的核心。这种对科学的界定潜在的含义就是:科学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并包括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及对他们所要适应的未来生活的认识。这是一种超越了自殖民地时期以来就存在于美国学校中的,那种传统的基于规则的、职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的现代科学教育观。美国人,这些人包括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等等,他们寻求了一种有效的课程----这就是能联系生命及生活的、并能与现代科学发展保持同步的课程。那么我国现阶段的科学教育状况如何呢?我们又能作些什么选择呢?

  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中小学理科教材难度居世界第一,其深度高出国外两个年级,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技能及人文精神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单单强调相互孤立的学科知识,却忽略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及科学技能的培养,这就是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的现状。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还应归结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功能观;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认为科学就是一些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的传统科学教育观等。这些都忽视了作为生命的个体、社会生活及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的科学教育是不能"联系生命及生活的、并能与现代科学发展保持同步"的。我们所能做的选择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及传统的科学教育观,建立起现代的教育模式及适应现代科学认识观的科学教育观。那么,借鉴美国将"培养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其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做法,是我们可做的选择之一。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美国初中教育的薄弱环节
· 美国中学生必读经典
· 美国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课程合作
· 美国基础教育管窥
· 美国教育标准的组成
· 深化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 美国的私立K-12教育:最佳社会投资
· 美国国民教育的关键因素
· 美国学校创新教育的几点启示
· “2061计划”: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工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