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由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应具备以下能力。(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等普遍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课程教材呈现多样化趋势,具有信息化色彩,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必须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教育科研上,放在教学软件的编制设计和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上,还要注重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认知引导和智能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2)课程开发的能力。在教师被公认为课程教材执行者的年代,“课程”这个术语的范围是十分狭窄的,它仅仅意味着把与本学科有关的材料分成一个个单元,规定出完成各个单元的时间,以此来表达按一定逻辑次序组合起来的概念和实例。而未来所公认的学校环境则应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那么“课程”这个概念的内涵就必须围绕学生的全部经验加以拓展,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本身就已渗透到了家庭和社区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要在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程开发中去。
(四)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教育教学管理的代言人,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知识信息传播为中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全面影响,把他们培养、塑造成社会所期望的合格公民。扮演“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二是纪律的执行者。这样,教师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具有至上的权威,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渠道,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不过,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往是“人--机”系统的交往,又会造成认知的缺失、情感的缺失及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优良的人格魅力,努力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确立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的师生交往的“师生场”。
教师要成为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具体地讲,首先,教师应树立新的师生关系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其次,教师应能进行角色互换。通过扮演学生的角色,设身处地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创设宽容理解的心理氛围,这样师生就可以在理解中不知不觉地拉近距离,进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再次,教师应具备调控交往的能力。教师调控交往的能力对于协调师生关系,促进与全体学生的有效交往十分必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真实的同情和乐于接受学生的态度,理解、信任、同情学生,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另外现代学校教育打破了校园的围墙,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体,这就要求教师不可能像以前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而应和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成为一名新型的、开放式的、具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总之,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根本性的挑战,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扮演新的角色。如果今天的教师仍固守于传统的角色,将自己简单地限定为知识学习的指导者、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那教师就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