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所谓面向未来的意识,就是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活动同未来联系起来,并具有努力为未来去工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时间倾向性。所谓时间倾向性,主要包括对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教师应从面向过去、现在转向面向未来,“未来不仅要渗透到他的骨髓里,而且还要铭刻在他高瞻远瞩,富有想象力的头脑和见多识广的胸怀里”。(2)变化意识。众所周知,教师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未来是变化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必须具有变化的意识,理解并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及变化的要求,进而根据这种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3)超前意识。如果说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时间的倾向性是表示教师对时间向度的认识态度的转变,变化意识表明了他们的适应性的话,那么超前意识就表明了他们的主动性。超前意识在教师面向未来的意识中具有核心地位,超前意识是形成人的主动行为的基础。
再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这包括预见能力和拓展能力。(1)预见能力。教师成为未来生活设计者,最为重要的是应具备预见能力,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在事件刚刚出现某种趋向的时候,就能预见到它的未来发展。人类所面临的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昨日之是今日之非,今日之是明日之非,有时甚至是瞬息万变,并且这种变化的复杂性也增强了。尽管人们试图认识未来,尽管未来也是可以认识的,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它是多种因素影响、作用的结果,不是人们简单地设计个什么模型和系统概括得了的。不但一个社会的未来是复杂的,社会中的每个具体的人也都面临着一个把握不定的未来。作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要明显优于学生的教师应具有预见能力,帮助学生去尽可能地预见不确定的未来。(2)拓展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与发展,具备拓展自己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首先应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者,才能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二)文化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构者教师应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师已不再是“讲坛上的圣人”,不再是“先学先知”之师和信息的权威拥有者甚至惟一的传播者。网络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建构,突出认知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激发学生广阔而丰富的求知欲望和对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信息体系,充当促进者的角色,教师的职能也将由“教”转变为“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去开拓创新,发展自己。
为顺利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1)新知汲取能力。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崛起,学习方式的自主化,正迫切要求21世纪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这就是新知汲取能力。这里的“新知”,既包含某些学科的新动态、新发展,又包括大文化范畴中的新发明、新观念和新见解。教师应保持对新知的热情,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以系统和深入的思考消化新知,塑造自我。(2)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未来社会的教师理所当然地应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数据语言、图像和文字的数字化将抹去电信、计算机、新闻媒介的界限,将把因特网、万维网进一步扩大。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接收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但信息有别于知识,信息经加工处理后才会成为知识,教师应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设计的,教材也是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中心,但往往只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只是在教授课程、教材,几乎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实际上,学校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如果让一线的教师参与,可能会吸引许多其他教师使用开发出来的课程教材。同时,因为有一线教师的参与,课程、教材可能会更清晰,更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因此,教师更应该成为教学研究者,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