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 亲历者口述纪实
瞿振元: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就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2009-07-03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 瞿振元

字体大小:

口述者:瞿振元

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就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瞿振元

  瞿振元,1946年3月生于江苏省启东市。1964年9月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学习;1970年3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2月至1980年4月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学校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84年起,历任清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部长,研究生处副处长、院长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86至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进修经济理论。1993年12月至1995年1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2月调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任代司长、司长。1998年8月至2002年4月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2002年4月起任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亲历者口述纪实》)

点睛语录

  其实扩招起了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上大学起了延缓就业的作用,推迟了四年时间,以就学替代就业。大学也是就业的蓄水池。第二,上大学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把人口包袱转变为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瞿振元

  从整个高等教育出口的角度来说,扩招既保证了优质生,又多培养了几百万的大学生,即使这部分人稍差一点,那也是做了巨大贡献。此外,还存在质量观的问题。现在学校的类型、层次很丰富,不能拿原来精英的标准来简单衡量,如职业技术型的学校和学术型的学校,标准就不一样。

  …………………………瞿振元

  在这个胜利的基础上,2001年在全国全面推开。我就觉得无论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上,还是从信息公开的意义上,保证公平的意义上,网络录取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是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了招生工作的进步。

  …………………………瞿振元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招生和就业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待,当时提出的指导思想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在这一思想下,从就业状况回过头来看招生是否适合,看教学内容是否适合社会需要。因为学校教的内容对不对,课程的组织行不行,都要以就业是否满足社会需要来衡量。

  …………………………瞿振元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其实是一个静悄悄的革命。从包分配、包当干部这样一种传统体制,到今天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但对政府来说,我认为历来对这件事情都很重视。这个改革过程还是很漫长的,改变观念很难。过去在国有企业和私人单位有很大区别的。上大学是国家投资,毕业后去国有单位那是自家人,去民营单位就是“国有资源流失”。因此,如果民营企业要大学毕业生,还要交一部分培养费。现在,这种情况就改变了。

  …………………………瞿振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周远清: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 何东昌:重大教育决策都来源于教育实践
· 毕风:办好高等学校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建设
·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篇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篇
· 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篇
· 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篇
· 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篇
·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篇
· 高水平大学及其重点学科建设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