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内概况
CNGI国家级战略项目综述及动态
荆洲

  中国关于下一代网络的研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NSFCNET、教育部的CERNET-IPv6试验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DRAGONTAP、信息产业部6TNET下一代IP电信网实验室、国家计委的“下一代互联网中日IPv6合作项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8部委“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项目(CNGI)”等。
 
  2003年启动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是国家级的战略项目,该项目由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八个部委联合发起并经国务院批准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下一代互联网的试验平台,IPv6是其中要采用的一项重要技术。以此项目的启动为标志,我国的IPv6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

  目前,CNGI项目参与者都已经提出计划或正在推出不同的应用,具体如下。

  1.中国联通GNGI示范网中的应用。主要是建设IPv6示范智能小区、通用移动终端的接入业务、CDMA 1X上网业务、专网接入业务、网络融合相关试验、当前中国联通现有IPv4 网络中的其他业务。

  2.中国网通/中科院CNGI业务试验中的应用。该试验中包括的IPv6创新业务应用主要有视频会议、VoIPv6电话、智能化物业管理、网络监控系统、远程教育、奥运应用等。

  3.中国电信提出的CNGI上IPv6 的应用场景。具体内容包括永远在线、随处可见的网络(非PC设备的连接)、简单的即插即用、增强的内置安全、自由移动、新的通信模式等,目标是将IPv6作为实现“无所不在”网络应用的重要后台支撑技术。

  4.中国移动提出的GNGI上的IPv6应用试验。具体内容包括IPv6端到端业务试验(如PoC/IMS、SIP业务)、IPv6地址需求类业务试验(如远程监控)、IPv6 对数据业务组网方式的影响试验、IPv6 增强型业务试验(如视频电话/会议电视、基于组播的视频点播)、NGI网管和计费试验等。

  从以上对中国CNGI项目参与单位IPv6应用的介绍来看,各种领域的应用丰富多彩,从科技领域的应用到人们生活中的普通应用,几乎覆盖了所有网络涉足的空间。相信在这些试验和应用走向成熟之后,中国IPv6的发展将会出现质的飞跃,走出试验网,走向商用,带来全新的IPv6 网络新体验。

  在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发改委的“十一五”规划中,都将CNGI作为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04年7月底,在国家八个部委组成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国还专门成立了 CNGI专家委员会 ,之后的一个月内分别成立了三个工作组:示范网络建设工作组、应用示范网络组,以及研发与产业化工作组。利用CNGI项目,我国的相关产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上的研究,取得发展,缩小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

  一、CNGI项目的目标

  根据CNGI项目的整体规划,到2005年中国5大运营商和学术科研网CERNET将构筑起6个全国性的IPv6骨干网络(覆盖全国39个重要节点)和至少2个交换中心(IX),试验各个IPv6骨干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基于这一全国性的IPv6网络平台,各大运营商将配合各大部委完成IPv6的攻关课题,并根据各自的网络条件及业务发展需求进行IPv6关键技术的试验和开发,以及重大应用的示范和推广。 

  全部CNGI 项目有14亿元左右的预算,在14亿元的预算中大部分将用于网络建设,大约有1亿元左右的资金用来支持网络应用试验和应用示范上的研发及试验。另外该项目还有863、973基金委的经费支持。

  CNGI项目的目标是打造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是物理平台,相应的下一代研究和开发也都可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试验,目标是使之成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平台及中外合作开发的开放平台。根据规划,我国将会在2005年底建成一个覆盖全国的IPv6网络,该网络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IPv6网络之一。

  二、CNGI项目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定位

  1.政府从战略高度对产业进行引导

  GNCI项目由国家八大部委联合组织项目组,这在我国有关互联网的科技研究方面还是第一次,体现了我国政府从战略高度对产业的引导作用,表明我国政府对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互联网的导向与政策已经明朗,在政府的引导下,我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运营商成为主角

  IPv6的发展有赖于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以形成完整有序的以IPv6为基础的下一代网络共赢产业链。国外的很多IPv6项目中,运营商基本上是作为支撑提供一些资源,项目主角基本上是研究所、大学等。在CNGI项目中,研究机构和大学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个项目吸引了国内6家电信运营商中的5家,运营商在项目中提供传输资源,把已有的一些网络资源贡献给CNGI工程,CNGI项目原计划建立的30个节点目前已经要超过40个,节点之间的10G或者2.5G的光缆系统都由这些承建单位提供的。可以说我国CNGI项目与国外IPv6发展项目最大的不同是运营商在CNGI项目中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进者。

  3.设备商积极参与

  CNGI项目的启动及网络建设的全面实施、网络业务的逐步试验,使国内的设备商从中看到了很好的产业发展机会,目前华为、中兴、港湾等设备商都在积极开展IPv6设备的研发,并且积极参与CNGI项目中的设备招标。其中华为和中兴已推出了新一代的运营商级IPv6核心路由器,港湾推了IPv4/v6 双栈路由器,烽火推出了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路由器。国内的厂商还积极参加国际上的“IPv6 Ready”认证,为将自己的IPv6产品推向国际做好积极的准备。

  4.消费者最终受益

  由于国内CNGI项目在发展之初的定位就是不仅仅搭建物理平台,还要让相应的下一代研究和开发都在这一平台上进行试验,用下一代互联网的平台来支持科学实验,因此,未来在这个平台上探索的一些应用和服务将会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业务体验,从目前各个参与单位的试验项目来看,不仅仅包含传统IPv4网络上的应用,更多的是一些针对IPv6特色的全新应用。随着CNGI项目的深入开展,相信在试验项目走向成熟走向商用的时候,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会在以IPv6等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上感受全新的网络体验。

  三、我国运营商在CNGI项目中的不同特色

  我国运营商积极参与CNGI项目是希望通过做这个项目来摸索技术、培养人才,并且开发出有商业价值的应用,从而改变互联网不赚钱的状况。与国外很多NGI项目不同的是,运营商积极参与的CNGI 项目将非常重视计费、资费和一些管理上的工作,这将为未来下一代互联网的商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大加速了我国IPv6的商用化进程。

  我国运营商参与CNGI项目有着各自的特色,目前不同的主干网已经有不同的应用聚焦和目标。

  1.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是中国惟一的一家电信综合全业务运营商,经营的电信业务主要包括移动、固话和数据通信业务等。联通拥有一个覆盖全国的居于ATM的数据骨干网,这个数据骨干网承载的几大业务网包括联通的165互联网、VoIP网、视讯网-宝视通和移动数据网。其中几个数据固定业务网(VoIP网、互联网、视讯网)在不久的将来都会过渡到IPv6,也就是下一代互联网为主的CNGI网络上。另外,移动网的发展趋势是在未来的3G核心网里采用IPv6技术。因此,IPv6网络是联通下一代网络的核心。

  CNGI项目主要包括核心网和接入网,作为CNGI项目的一个承担单位,根据规划,中国联通将主要承建其中七个节点的建设,这七个节点分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成都、济南、郑州和昆明。七个节点将分两期进行建设,第一期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四个节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是一级节点,采用10G的传输,其他节点采用2.5G的传输,二期将建设济南、郑州和昆明三个节点,最后,在北京节点上联通与CERNET的互联网中心实现互联,在二期中上海节点与中国电信互联网中心将实现互联。

  在建设核心网的同时,联通还在积极地开展接入网的建设和相关的业务开发与业务示范工作。例如联通进行的重点应用试验包括IPv6移动终端测试研究、建设模拟IPv6商用智能小区、大规模的CDMA业务测试、专用网接入业务试验,以及三网融合的相关试验等。在进行测试的基础上,联通将挑选部分业务进行商用推广,以积累经验,培育市场。除此之外,联通还要进行网间互联互通、网间结算研究、IPv6地址分配及域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将对电信运营方法(包括业务盈利模式研究)、业务计费、网络运营管理系统、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及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等。同时中国联通还将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建设一批IPv6示范智能小区,开展相关的IPv6业务应用、通用移动终端接入业务、CDMA 1X上网业务、专网接入业务及网络融合等相关试验。



  
  

相关文章:
  • 澳推出IPv6开放源码工具
  • 清华“IPv6核心路由器”项目获奖
  • IPv6成功的关键在于产业化
  • 吴建平:建设IPv6切莫重“养鸡”轻“生蛋”
  • IPv6,3G通信的基石
  • IPv6技术成为国际通信展的亮点
  • 中国对IP地址需求持续增长 IPv6的中国之路
  • 访刘志勇博士:IPv6的中国之路
  • 电信运营商协同网络设备供应商出手IPv6
  • 美国国防部计划在五年内支持采用IPv6协议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