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前沿动态
电信运营商协同网络设备供应商出手IPv6
曾铭

  制约东亚互联网发展的IPv4地址瓶颈问题近来日益受到关注,据报道,中国、韩国及日本三国政府及研究组织都已经开始动手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中中国和日本已着手加强合作应对危机,将投资数千万美元发展下一代的IP地址协议IPv6。两国政府已承诺,将共同投资3200万美元用于IPv6网络建设及测试、系统开发、应用技术开发和标准化建设等项工作。

  IPv4资源枯竭

  据了解,当前互联网使用的IP地址协议主要为IPv4,这一协议能够提供40多亿个不同的IP地址,随着互联网用户和设备的快速增长,这一资源正面临着枯竭。而这一问题在亚洲尤为严重,原因在于IP地址的分配极为不合理。目前的互联网主要在美国发展起来,美国的机构因而占据了IP地址中的大部分,而东亚的国家只能够分配到很少的IP地址。

  像中国这样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截至2002年12月底,只有大约2900万个IP地址,还不如美国一些大的机构所拥有的IP地址多。日本和韩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按照目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现有的IP地址将在短短的几年内被用完,届时东亚的互联网发展将陷于停顿,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解决的办法是尽快采用能提供更多地址资源的IPv6协议,IPv6能够提供的地址数量远远超过IPv4,是被称为能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提供IP地址的下一代标准。

  日本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当积极,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众多日本公司如日立、NEC、富士通在相关技术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索尼、松下等公司可以提供支持IPv6的终端电子产品,而大的运营商也可以提供IPv6服务。

  日立将在华提供接入服务

  目前中国IPv6标准化工作已经启动,而诺基亚中国研发中心、清华大学(CERNET)、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互联网协会等机构成立了IPv6研发中心;运营商对IPv6的兴趣也再次加强,开始创建IPv6实验网。此外,国内外的一些知名公司根据情况推出了IPv6产品或解决方案。

  当前,中日两国的合作已经进入实质阶段,据日经BP社报道,日立有望在2003年内在中国开始提供IPv6商用因特网接入服务。日立制作所自从2002年6月份开始与湖南省的通信服务商合作进行IPv6的实证实验,据悉这是在中国进行的首次IPv6试验。日立制作所还正在湖南以外推进两个IPv6项目。其一为连接中国国内多个大城市的IPv6网络实验项目,另一个是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合作实施的、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导的IPv6实验项目。

  IPv6中心移向中国

  对于中国来说,IPv6不仅意味着解决IP地址资源问题,而且还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巨大机会。有专家预计随着中国移动用户和互联网基础网络的爆炸性增长,IPv6的中心将从日本转移到中国。

  目前采用IPv6的问题之一在于新的技术必须与广泛使用的IPv4兼容,两种协议标准并存的局面将持续很长时间。

  本栏撰文/本报见习记者曾铭

  ■技术链接

  未来的互联网标准IPv6可为每一颗沙分配独立IP地址

  对于互联互通的网络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通讯的机器之间能够互相找到。和人们使用地址来寻找对方并寄送邮件相类似,联网的电脑也采用了地址的机制来互相识别,每一台联网的机器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址,让其它机器能找到自己。为了不同的机器系统能够正确的识别地址和互相通讯,互联网上采用了被称为IP(Internet Protocol)的标准协议。当前被广泛采用的是IP协议的第4个版本,称为IPv4。

  根据IPv4,每个地址用32位比特的数字来表示,这32个比特被分成4个字节,通常分开用10进制数来表示,如:210·8·4·233。根据地址的划分规范,IPv4只能提供40多亿个不同地址。

  为了解决IPv4的不足,第6个版本的IP协议被制订出来,称为IPv6。IPv6的地址采用128位比特表示,提供的地址可多达340,282,366,920,938,463,374,607,431,768,211,456个,足以为地球上每一颗沙子分配一个独立的IP地址。除此之外,IPv6在性能、管理、安全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进。

  
  

相关文章:
  • 我国成功掌握下一代互联网根服务器关键技术
  • 我国建成第一个商用下一代互联网城域试验网
  • 综述:IPv6的国内外标准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 八部委联手CNGI项目 中国构筑最大IPv6商业网
  • IPv6应用渐入佳境?
  • 吴建平:建设IPv6切莫重“养鸡”轻“生蛋”
  • IPv6城域网在渝成功试运营 用户已达1千户
  • IPv6驻地网进入方案设计阶段
  • 全国首个地区性IPv6互联网开通
  • 中国首台下一代互联网IPV6无线路由器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