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CERNET2 > 相关知识
IPv6,3G通信的基石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互联网在全世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社会的各个产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互联网经济步入严冬的2001年,移动互联、宽带IP、网络融合、下一代网络….等名词依然充斥于各报刊媒体,是人们讨论和关心的热门话题,市场的疲软丝毫不能阻挡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期望。随着话音网络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模型正逐渐形成。傲天公司在基于多年的互联网建设经验和对Internet技 术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认为:Internet是下一代网络的主体,是实现三网融合的基础,IP技术是实现网络融合的关键技术,是下一代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和灵魂。

  IPv4造就国际互联网

  IPv4作为一种第三层的网络技术,自诞生以来就有巨大的优越性:简单、灵活、开放和标准化。正因为IPv4协议的开放性和标准化,实现了对各种下层网络协议的良好支持,IP Over Ethernet、IP Over ATM、IP Over SDH、IP Over Optical….IP Over Evrything正在成为现实,各种传统的电信网络,包括正在高速发展的光传送网都可以作为Internet的承载网,并和IP技术紧密集成,这为Internet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各种高层的应用及业务都可以基于IP技术来实现,Voice Over IP、Storage Over IP等已经成为Internet上的“杀手级”应用,“Everything Over IP”也不再是梦想,各种基于IPv4技术的数据业务层出不穷。目前,互联网的用户规模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服务种类也越来越多。可以说,互联网真正让人类享受到信息社会的便利,创造了信息社会的繁荣。互联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核心通信协议IPv4的高度可伸缩性。IPv4的设计思想成功地造就了目前的国际互联网,并容纳了过去十多年来网络规模和业务量的几何级数增长。

  IPv4处境维坚

  IPv4产生于1974年,最早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领域,方便技术人员之间实现文件共享和一些简单的通信功能,因而IPv4协议并没有考虑作为电信级网络支撑协议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特性,存在着设计缺陷。当前,基于Internet的各种应用正在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着,使得互联网呈现出新的特征,IPv4已经难以支持互联网的进一步扩张和新业务的特性,比如实时应用和服务质量保证等,IPv4已经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面临严重的挑战。IPv4的不足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址资源即将枯竭

  IPv4的地址为32位,理论上最多有43亿个左右的地址。实际使用中,还要去除网络地址、广播地址、路由器地址、保留地址、划分子网的开销等,最终有效的地址数目比地址总数要低得多,难以满足未来移动设备和消费类电子设备对IP地址的巨大需求量。随着连接到Internet上的主机和终端数目的迅速增加,权威机构预测,所有IPv4地址将在2005左右分配完毕。

  事实上,早在十年前,技术人员就已经意识到IP地址空间以及分配存在的问题,并开发了VLSM、CIDR、NAT等一些新技术来改善地址的分配,提高IPv4地址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IPv4地址资源不足的危机。但这些技术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破坏了IPv4协议本身的一些核心特性:简单、端到端原则,只是一种打补丁的方式,不能根本上解决IPv4面临的问题。

  2、缺乏服务质量保证

  IPv4协议的核心特点是简单高效,在设计之初根本没有考虑网络的服务质量问题,遵循的是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服务原则,因而对互联网上不断涌现的新业务和应用缺乏有效的支持,比如实时和多媒体应用,这些应用要求提供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比如带宽、延迟和抖动要求达到一定的指标。

  后来,技术人员研究并提出了大量了Qos技术来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先后提出了集成服务模型(Integrated-Service Model)和有差别的服务模型(Differenated-Service Model),开发了RSVP、RTP/RTCP等协议,制定了业务流的分类方法(Cos),实现了各种队列技术(PQ、WFQ、LLQ等)和包丢弃策略(WRED),开发了流量整形(Traffic Shaping)技术。但这些协议和技术提高了网络规划和建设的成本、复杂性,并且无法实现真正的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差别的服务模型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实现。这对于互联网要成为电信级的IP网络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3、路由表越来越大

  IPv4采用与网络拓扑结构无关的形式来分配地址,无法有效地进行地址聚合,随着网络数目、主机数目的增加,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骨干路由器的路由表不断加大。目前,Internet上的路由表已经超过12万条,并且呈指数级增长,庞大的路由表不仅增加了路由查找和存储的开销,消耗了大量的资源,降低了效率,而且降低了Internet服务的稳定性。有人预测,如果Internet上的路由数目达到20万条,现在的路由器技术和BGP-4路由协议将无能为力,网络之间的路由信息交换、路由振荡将消耗掉所有的网络资源,整个Internet将瘫痪。

  4、地址分配不便

  IPv4的地址缺乏层次性结构,采用手工配置的方法来给用户分配地址,这不仅增加了管理费用,而且无法为那些需要IP移动性的用户提供更好服务。

  5、安全性较差

  IPv4技术本身不具备安全性,需要增加IPSec之类的协议才能实现身份认证和对内容加密的功能,实现起来也非常困难。目前,互联网的安全性已经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以看出,对现有的IPv4进行完善或打补丁,并不能解决其面临的关键问题,人们需要一个新的下一代网络协议来彻底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

  IPv6的尴尬历史

  IPv6并不是什么“新”的协议,早在1995年,IETF就开始着手研究开发下一代IP协议,即IPv6。下面是IPv6的发展历史:

  1、1990年8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IETF会议上,Frank Solensky、Phill Gross等人预测到1994年3月,B类地址将耗尽,地址资源的不足将严重制约Internet的发展。IETF于1991年11月组成了路由和地址小组(ROAD)来解决这一困难。

  2、1992年春天,IAB发表一份政策声明,把下一代IP称为“IP Version 7”,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疑惑,结果在1992年的IETF会议上,IAB的方案被否决。

  3、1993年下半年IETF成立了IPng Area来衡量不同计划的工作结果和寻找继续努力的方向。
  4、1992年11月,Steve Deering提出了SIP (Simple IP,简单IP)的思想。

  5、1994年9月,PIP和SIP合并产生了SIPP(SIP Plus)。

  6、最后在各种不同的方案中,IPng Area选出了最理想的SIPP作为基础,开发出一序列的技术协议来满足IPng的标准要求。它最终作为设计下一步IP的基础出现了。

  7、1996年,以研究IPv6为目标的虚拟实验网络6BONE在IETF的组织下建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扩展到全球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IPv6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的主要平台。中国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于1998年6月加入6BONE,建设了IPv6实验床,同年11月成为其骨干成员。

  8、1998年12月在IETF的会议上IPng和Ngtrans工作小组提出建立6REN,最初的参与者有ESnet、Internet2/vBNS、Canarie、Carin和WIDE。6REN的英文全称为IPv6 Research and Education Networks。从整体上看,6REN只是自愿组成的相互协作的一个IPv6科研教育网的雏形。

  9、当6REN正在不断成长的时候,为了支持美国6REN参与者之间的简单的互联,CANARIE和ESnet共同发起了一个IPv6交换机计划—6TAP,在芝加哥的STAR TAP提供路由和路由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在STAR TAP提供一台支持IPv6的路由器和路由服务器,以对早期的IPv6路由管理和路由服务进行测试,使得能够对IPv6运行规程的制订有一些帮助。
  10、1999年以后,IPv6协议基本确定。但与IPv6协议相关的标准化工作进展并不顺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IPv6的发展过程中,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设备厂商和运营商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态度,这是导致IPv6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Internet的发源地,拥有超过74%的IPv4地址资源,单单美国一个麻省理工大学或IBM公司就能够拥有比中国还要多的IP地址,因此在地址资源充沛的北美网络运营商看来,IPv6显得无关紧要。另外,要在网络中应用IPv6这一新的协议,势必要对网络进行重新调整、升级、乃至改造,这意味着所有与网络有关的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都要支持IPv6协议,并要保证与现有的IPv4协议相兼容。这种改造要求网络运营商对现有网络设备升级或更新换代,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对设备制造商来说则面临着正在投向市场的大批IPv4产品即将受到冲击,既得利益濒临挤压的境地。为了保护已有的投资,北美的网络运营商一直在竭力延长IPv4的生命周期,但对于饱受地址分配不公之苦的亚太和欧洲地区、以及需要掌握大量地址资源以推动移动信息社会到来的移动通信厂商来说,IPv6的意义可想而知。

  IPv6,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

  IPv6继承了IPv4的端到端的基本思想和简单、高效、开放的特点,其设计目标就是要解决IPv4存在的问题,并取代IPv4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主导协议。为实现这一目标,IPv6具有以下特征:

  1、庞大的地址空间

  长为128比特的地址空间提供几乎无限的IP地址资源,如此庞大的地址空间足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IPv6可以让地球上的每颗沙子都拥有一个IP地址,可以让地球上每个人都拥有比现在的IPv4地址空间还要多的地址,这将极大地满足伴Internet的爆炸式增长和随着网络智能设备的出现而对地址增长的需求,例如个人数据助理(PDA)、移动电话(Mobile Phone)、家庭网络接入设备(HAN)等。
  IPv6地址具有更科学的层次结构:公众拓扑层、站点拓扑层和网络接口标识层,顶级聚合标识(TLA)、次级聚合标识(NLA)、站点级聚合标识(SLA)可以更方便于地址的分配管理,有效地对地址进行聚合,减少路由表的大小。

  2、简化的报头定长结构

  IPv6的定长报头仅含8个域,与IPv4的14个域相比有了较大的简化,这有效地提高了路由器的转发速度。IPv4中几个有关分段的字段放入IPv6扩展头内。因为IPv6采用定长报头格式,所以无IHL头。IPv4中的(Protocol)字段内容由下一扩展头来(TheNextHeader)实现。

  3、更合理的分段方法

  与IPv4相比较,所不同的是只有源端主机才允许对数据报分段,途径的数据报并不进行分段处理。如果路由器遇到了不能处理的较长数据报,它会丢弃该数据报,并给源端发ICMP数据报,源端再进行更细的分段直到合适为止。这简化了路由器的工作,有利于提高转发效率。

  4、完善的服务种类和QOS能力

  与IPv4面对纷繁的各项业务显得力不从心相比,IPv6提供了完善的合理化服务。IPv6报头中的8比特的通信类别(Traffic Class)字段可以支持多达64种业务流,IPv6增加了Flow Label字段,可以对多媒体数据流提供良好的标识和支持。同时,IPv6还可以支持包长达4M的分组,使得巨型分组的传送更加容易,可确保IPv6在任意的传输媒体上能够实现对可用带宽的最佳利用。

  5、良好的安全性

  和IPv4不同,IPv6已经把IPsec集成了自身协议中去,通过IPsec提供IP层的安全性。IPv6实现了认证头(AH)和封装安全载荷(ESP)两种机制,前者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及对IP数据包的来源的认证,保证分组确实来自源地址所标记的节点,后者提供数据加密功能,实现端到端的加密。

  6、多点寻址方案

  IPv6对多点寻址方案进行了改进,对Multicast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在Multcast地址中增加了范围(scope)字段,允许将Multicast的路由限定在正确的范围内。

  7、提供新的集群通信地址方式

  IPv6定义了一种新的集群通信地址方式anycast,用于在点到多点的通信中,将报文传递到一组节点中的一个,从而允许在新源路由中由节点控制数据报的传送路径。

  8、支持良好的可移动性

  IPv6协议设计的若干技术有利于移动计算的实现,移动IPv6是近两年来快速发展的热点技术。

  9、地址自动配置

  地址自动配置对于无盘工作站、通过电话线访问互联网的用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来说非常重要。IPv6完善了DHCP协议,提供了有状态和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两种方案,提高了地址配置的自动化程度,减轻了网络地址分配管理的负担。

  正是因为上述诸多优点,IPv6成为下一代网络的理想协议,IPv6的普及将标志着网络时代的彻底到来。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能够利用车载计算机通过口述来修改日程安排,还可以通过移动电话控制打开家里的暖气和电灯,同时还可以运行诊断程序和下载结果,可以提前预订商品,这样当我们到达指定的商店时,我们需要的东西早已准备好了。事实上,无论在家里、在办公室还是在娱乐场所,我们使用的交互设备都可接入到因特网上,IPv6将使所有的这些成为可能。

  如何迈向IPv6?

  首先应该认识到从IPv4向IPv6过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在短期内从IPv4迁移到IPv6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同时应该设计良好的过渡方案。目前已经提出并投入实施了一套Internet简单过渡机制(SIT,Simple Internet Transition),它包括一些协议和管理规则来简化过渡工作,主要特点如下:

  1、渐进和无伤害过渡。IPv4设备,包括主机和路由器等,可以独立不受其他设备影响地升级到IPv6。
  2、升级要求的最小化。对路由器,没有对升级要求的附加要求;而对主机,唯一的要求是DNS服务器要能够管理IPv6地址。
  3、寻址简单。升级到IPv6后,路由器和主机仍然可以使用IPv4地址。
  4、投资成本低。

  SIT机制包括:允许IPv6地址从IPv4地址推出,即利用IPv6中的IPv6嵌入IPv4地址;使用双协议栈,即同时存在IPv6和IPv4协议栈;使用IPv6 over IPv4的隧道技术,使得可以在IPv4网络世界里传送IPv6分组;提供IPv6报头和IPv4报头的相互转换,以保证IPv4单协议栈节点和IPv6单协议栈节点可以互相通信。通过SIT机制,可以保证在整个Internet范围内,在整个过渡期内IPv6设备和IPv4设备可以进行互相操作。而在过渡完成后,仍然可以使用IPv4的设备和软件,以充分利用IPv4的投资。

  从IPv4向IPv6迁移的主要目标为:

  1、允许IPv4和IPv6的主机可互操作,确保IPv6主机在因特网的任何地方和IPv4互通;
  2、允许IPv6主机和路由器能以较少的互相依赖、高效的扩散和逐步增加的形式进行配置;
  3、这种迁移无论是对于最终用户、系统管理员还是网络运营商都应该尽可能简单和易于实现。

  IPv6协议和IPv4协议不兼容是其走向市场的一个难点,IETF正在确定两种方法来完成这种转换处理:隧道技术和双协议栈技术。

  隧道技术侧重面对的是信息基础结构的不兼容,通过隧道,两个IPv6的站点(或网络)可以在IPv4骨干网上通信(或反之),但它无法让一个IPv4站点和IPv6站点通信。

  最典型的过渡方案是IETF提出的“双协议栈”的方案,其工作方式如下:

  1、如果应用程序使用的目的地址是IPv4地址,则使用IPv4地址;
  2、如果应用程序使用的目的地址是IPv6中的IPv4兼容地址,则同样使用IPv4协议,所不同的是,此时IPv6就封装在IPv4当中;
  3、如果应用程序使用的目的地址是一个非IPv4兼容的IPv6地址,那么将使用IPv6协议,而且很可能此时要采用隧道等机制来进行选路、传送;
  4、如果应用程序使用域名来作为目的地址,那么此时要先从DNS服务器得到相同的IPv4/IPv6地址,然后根据地址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对于目前的环境来说,要实现纯粹IPv6的路由是很困难的,因此人们一般采用IPv6 Over IPv4的点到点隧道技术,将IPv6分组打包,放入IPv4分组的数据区,加上IPv4的包头,在IPv4的网络世界中进行选路,达到目的地址后再把数据区中的IPv6分组取出来作相应的处理,该继续选路的选路,该收发的收发。

  另外,还有一种翻译器技术,是使用地址和协议翻译器来实现IPv4协议和IPv6协议的相互转换。翻译器的缺点是它们常常会破坏端到端服务(如端到端的IP安全),和NAT类似。同时,翻译器还会造成网络潜在的单点失效。因此,使用翻译器必须经过慎重考虑,而且对终端应该透明,否则翻译器就需要做相应的修改。

  随着IPv6技术的发展,相信“双协议栈”方案会得到不断改进,也可能会出现更好的过渡方案。目前要实现IPv4向IPv6迁移,必须采用隧道技术和双协议栈两种技术配合使用。

  3G梦想,IPv6发展的催化剂

  目前移动通信正在试图从基于电路交换提供语音服务向基于IP提供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服务转变。3G是移动通信发展的必然方向,3G的主要特点就是实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在IP基础上的全面融合。虽然目前3G本身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其全面商用化的日期显然已经非常接近。日本NTT DoCoMo公司已经开通了实验性3G服务“FOMA”,沃达丰也称将在今年提供3G服务,欧、美、日等大量的运营商已经开始大量采购3G设备,可以预见2003年左右,3G就将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的4.8亿移动电话用户到2003年就将猛增到10亿,届时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将超过固定上网的人,要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上网,必须为每一个移动终端配备一个全球的IP地址,从这个角度讲,现有的IP地址容量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因而在移动通讯领域率先接纳IPv6就成为3G能否最终起飞并在大范围内扩展的基础。

  在IPv6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欧洲已经走在了美国的前列。几年来,诺基亚、爱立信、BT等公司已经在IPv6的研究和推广做了大量的投入,一直是IPv6研究方向的引导者,欧盟国家政府在推广IPv6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制定统一政策,对支持IPv6的产品实行减税和市场资讯方面的扶持。欧洲国家对于IPv6重视的表面上看是由于欧洲上网人数逐年增加,地址资源的日益紧张,实际上在于欧洲已经在移动通讯领域领先于北美,即将到来的3G时代更让他们看到了在未来网络经济中与美国并驾齐驱的希望,而在这场较量中,IPv6将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日本和韩国政府也都宣布将积极推动IPv4向IPv6的过渡,争取到2005年时在IPv6方面“具备相当竞争力”。

  美国人的怠慢仅仅延缓IPv6商用化的进程,却不能阻止互联网IPv6化的最终实现。由于诺基亚等公司的大力推动,IPv6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IPv6论坛作为推动IPv6发展的主要组织,其主要成员来自于移动通信公司,并且与3GPP、3GPP2、UMTS等3G标准化组织关系密切,这对IPv6的普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月份,制定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标准的3GPP已经决定在下一代移动技术的基本协议中采用IPv6,使IPv6成为3G必须遵循的标准。宣称要占据全球3G市场35%份额的诺基亚已经宣布该公司所有产品都将支持IPv6,并致力成为第一个在2002年交付全IP核心网的企业。今年初,诺基亚推出了IP-RAN概念,与全IP核心网结合,二者将为无所不在的三代服务建立一个端到端移动全IP网络。此后,诺基亚又宣称其GPRS网络也将全面支持IPv6,并在北京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支持IPv6端到端的GPRS网络,作为向新一代IP移动网络迈进的关键步骤。与此同时,欧洲移动通信的另一大巨头爱立信与英国BT和香港无线通讯服务商数码通公司合作开通了一个商用实验性的纯IPv6网络,爱立信还把在IPv6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丹麦Telebyte公司收于麾下,进一步增强了与对手在IPv6领域竞争的实力。

  可以说,3GPP选择IPv6作为3G的基础协议极大地推动了IPv6的发展进程。欧洲移动通信公司率先采用IPv6也许将为这一标准的实际应用开辟一块阵地,然而IPv6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实现移动通信网、固定电话网和互联网的全面融合,都建立在同一个IPv6的核心网络之上。因此,欧洲公司的孤军奋战并不能保证IPv6标准的良好发展和真正完善。可喜的是,美国两大产业巨头思科和微软在2001年先后宣布将在其产品中全面支持IPv6,并发布了相应的开发计划。今后人们将会看到,随着IPv6的快速发展,围绕IPv6的竞争会更趋激烈,整个互联网产业向IPv6的过渡也会逐渐加速。

  IPv6,产业的洗牌机

  IPv6的发展给整个互联网和通信产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很可能影响当前产业的竞争格局。

  为了要支持IPv6,当前的网络设备、系统和软件将面临升级、改造甚至淘汰的命运,各种新型的支持IPv6的网络设备将不断出现。同时,IPv6也将使设备的开发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不远的将来,各种家庭电器、PDA、移动终端、车载电话等都将支持IPv6,可以接入到互联网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产品销售后,产品的制造商可以直接在大范围内收集所出售设备的使用状况、故障信息以及工作特性变化等信息,这将对售后服务提供较大的帮助,并且可以将所收集到的数据反馈给新产品的规划及开发设计中。

  作为一种新的协议和标准,IPv6让很多国家、很多厂商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线上进行竞争。一些国家将可能因拥有IPv6的领先优势而站到新经济的潮头,一些新的小公司将可能凭借在IPv6方面的研发优势迅速崛起,当前的一些大牌厂家也可能因为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而被淘汰。

  可喜的是,当Cisco等大牌厂家对IPv6有点“迟缓”的时候,国内不少路由器厂商已经在IPv6路由器的研发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IPv6将给中国的路由器厂商一个追赶国外厂家的唯一机会,信息安全将是国内厂商手上的一张王牌。

  IPv6,3G通信的基石

  移动互联网上有许多新颖而精彩的服务,IPv6将是实现这些服务的关键。如果说3G的发展推动了IPv6的发展和标准化,那么IPv6协议的诸多优越特性则为3G网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IPv4很难为3G提供有效的支持:“always-on”特征的移动设备需要大量的IP地址、移动电子商务需要良好的安全性、实时的多媒体处理能力、开机即可自动获得地址、移动设备的全球漫游、随时随地的移动计算等,而IPv6庞大的地址空间、对移动性的良好支持、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安全性和地址自动分配机制等优越特性很好地满足了3G网络的需求。3GPP已经决定以IPv6为基础构筑下一代移动网络,很多通信厂商正致力于构建基于IPv6的全IP的3G核心网(All-IP Core)。下图是最新的UMTS Release 5结构。
  
  
  该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作为包交换业务的扩展可以提供基于IP的多媒体服务,并且实现了传输和控制的分离,传统的MSC被分割成MSC Server和MGW(媒体网关),它们之间采用SIP和H.248等协议相互通信,从而实现呼叫控制和处理和网络承载相分离。在UMTS Rel-5结构中,定义了几个概念:

  IM Subsystem:包含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各种核心网络元素(如CSCF、MGCF、MRF等);
  PS Domain:包含提供包交换连接服务的所有元素(如SGSN、GGSN等);
  CS Domain:提供电路交换业务的所有核心网络元素;
  CSCF (Call State Control Function):多媒体业务的呼叫控制(SIP服务器增加相应的移动特性);
  MGCF (Media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基于H.248协议来控制媒体网关(MGW),在CS的呼叫控制和PS的呼叫控制之间转换;
  MGW (Media Gateway):在数据平面上实现PS和CS的转换;
  SGW (Singalling Gateway):在SS7和基于IP的信令传输(SIGTRAN)之间进行转换;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包含用户和终端的信息;
  UE:用户端设备。

  Rel-5结构被设计成即支持IPv6,也支持IPv4,但进行了如下规定:

  1、在RNC、SGSN、GGSN等网络设备之间提供IP连接服务和IP传输时既可以使用IPv4,也可以使用IPv6;
  2、IM的核心网络子系统(UE到CSCF或MRF等)必须使用IPv6,如果用户终端要连接到Rel-5的IM服务,也必须支持IPv6;
  3、在Rel-5结构中,CS Domain的IP版本没有指定。

  可以看出,在UMTS Rel-5结构中,IPv6主要用于控制层,其传输层既可以采用IPv6,也可以采用IPv4。该结构给我们指明了未来多媒体通信服务提供的方式和手段,也指明了未来网络演进和融合的方式,IPv6将是实现3G移动通信的基石。不久的将来,当每个人都要携带一个或多个移动终端时,IPv6将为所有的移动终端提供惟一的IP地址。通过3G网络中“总是在线”的互联网连接,全球IPv6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期,它将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发明、服务和商业机会。

  中国移动,如何面对IPv6?

  中国移动在2000年5月17日开通了移动互联网实验网,在2000年底又建设了移动互联网骨干网,并先后进行了各省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在整个建设过程中,IP地址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网络的规划、建设和业务的开展,中国移动深深体会到IP地址不足的痛苦,很多省网只能申请到16个C或24个C的IP地址。在2001年7月9日,中国移动宣布开通覆盖16个省、25个城市的GPRS网络,用户容量40万,GPRS业务“永远在线”的特点导致中国移动对IP地址需求的进一步增加。

  作为世界移动通信的第一集团军,中国移动在网络建设、技术选择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中国移动将在2003年开始大规模建设3G商用网,将世界上最大的GSM网演进为世界上最大的W-CDMA网络。目前,中国移动用户已经超过8500万,到2003年用户数可能增加一倍,可以想象,如果中国移动想让这么多用户的哪怕十分之一能使用3G服务,那将需要多少IP地址。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移动在建设3G时,除了IPv6,别无选择。

  IPv6作为一项新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配置上的复杂性,对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IPv6巨大的地址空间又带来了新问题:管理维护互联网的人员必须阅读、输入、操作这些地址,而IPv6地址是以点分十六进制,并不方便阅读等操作;另外互联互通过程中隧道的配置、IPv6信源选路的能力、IPv6的报文分段、IPv6的邻站发现、IPv6的安全业务和服务质量等问题都给配置带来了新的问题和负担,对系统管理员和网络的运维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将中国移动当前基于IPv4的移动互联网改造为IPv6网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v4和IPv6将在Internet上共存。因此,基于对当前的技术、市场需求的了解以及对IPv6、3G等技术发展趋势深刻把握基础上,傲天公司认为,中国移动在建设IPv6商用网之前,应该积累足够的IPv6网络建设和运营经验,以便为建设基于IPv6的3G网络和顺利地将现有的移动互联网向IPv6迁移做好准备。傲天公司提出如下建议:

  1、在适当时机,和Nokia、Ericsson、Cisco等公司合作建立自己的IPv6实验网,以积累IPv6相关技术经验,培养出一批熟悉IPv6的专业技术人员。

  2、申请加入6BONE,以获得IPv6的最新技术和相关实践经验。
  
  

相关文章:
  • 产业链重量级厂商齐聚2004全球IPv6峰会
  • 中国布道者:温顿-瑟夫寄望于IPv6快速发展
  • 澳推出IPv6开放源码工具
  • 中国IPv6商用化已过生存关 运营商加快步伐
  • IPv6凸显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四大优势
  • 中日韩拟主导IPv6新技术 斥巨资建设新网络
  • 下一代互联网IPv6 美国落后于中国、欧洲与日本
  • IPv6应用带动信息产业发展
  • IPv6高峰论坛观点碰撞:中国应该投资未来
  • IPv6商用成就谁?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