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爱国教育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展 > 人物印迹
又访屈子祠
2011-06-14    齐鲁晚报

字体大小:

  屈子祠

  离你怀沙自沉的地方很近

  你仍然站在那里

  辽阔楚天   莫测风云

  你观察   沉吟   两千年不断

  一阵阵的罡风吹来   你衣袂翻动

  一阵阵的潮水漫上   你目光凝重

  人间换了多少布景

  舞台上

  仍然上演艰辛的民生

  苦难和哀恸

  因为你站在这里

  大地上的诗人   永远难有

  安静的灵魂

 

  这首诗是我从屈子祠回来后写在一个小本子上的。上周三,我跟两位媒体的朋友一道前往汩罗,一来是去看一位年轻的朋友;二来端午近了,我亦应景,去看看屈大夫。

  这是我第二次来,屈子祠里没有新添任何内容。陈列的,基本上是任何一个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的公共信息。没有什么实物可以佐证他在湘地的流寓生活,更无资料显示他在投江自沉之前的思想与情感波澜。之后的几天,我在网络上看到章饴和的一则微博:“有读者书投北青报,以昆明袁嘉谷、李公朴、王九龄故居为例,质疑故居全被开成餐馆的做法。我想开餐馆多少有些无奈。任何故居须有丰富的藏品、有序的陈列和生动的讲解。以李公朴故居为例,里面陈列什么?讲什么?陈列他的遗物手稿吗?讲民盟历史吗?当今可能都做不到。那只好就由‘看’变为‘吃’了。”章饴和说的这种情形,屈子祠大体相当,只是屈子祠没有人拿它开餐馆罢了。这个祠堂有一个壳,却没有什么让人触动不已的内容,尤其屈子投水在汩罗江,却没有屈子与这条江水的关系的任何史藏。

  它就是一座祠堂而已。我坐在祠堂前的一把遮阳伞下,喝着一位大婶摊上的芝麻豆子茶,在心里怀想一下屈子,所谓献上心香一瓣。湖湘在文化上向来自诩“屈贾之乡”,亦即谓屈子乃是湖湘文化的精神源起。更大范围地说吧,中国的文化,在源头上,追溯的是《诗经》、《楚辞》以来的诗的传统。屈子似应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精神性的起源之一。他的《楚辞》、《离骚》,不只是诗的高峰、文学的高峰,也是中国文人在精神上的高峰。他是中国作为诗国的先驱和拓荒者。在他之后,诗歌之河滚滚流淌,迄今不绝,成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和最有体温的载体。上个月参加一个百万职工读书节活动,举办方让我推荐一本书,我毫不犹豫就推荐了《唐诗三百首》。我的荐辞为:“从三百首唐诗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泱泱中华作为诗之国度在汉语言文字上的诗性的灿烂,和汉民族在文化性格上的温柔敦厚,以及中国人情感上的细腻丰富和情怀上的博大深沉。任何时代,人类的心灵皆需要诗的浸润和濡染,以获取精神的纯度及观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诗三百首》在任何时候皆可以满足人类心灵的基本渴求。”在这个越来越物欲横流的世界,真正的诗歌可以提升我们的精神,净化我们的心魂。屈子的《楚辞》和《离骚》是难懂的,不易获得波普解读。但我想说的是,屈子诗歌中洋溢的“忧愤”,却是当代文学乃至文化所严重缺失的。当代文化不仅缺失诗的审美,更缺失诗歌传统中丰盈的精神光芒。忧和愤,作为诗的品质、文学的品质,如今几为稀缺之物。文人墨客都在追逐市场,制造文化速食,哪里还谈得上精神性的奉献。两千多年之后的文化堕落,如果屈子地下有知,定当呼出更为震撼的“天问”。

  当地的朋友说湖南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打造屈子祠,已经有了完整的规划。我想这是好事。只是心里又想,硬件的建设,砸银子便可,但屈子的精神,如何“打造”跟“规划”?

  喝完芝麻豆子茶,一辆旅游大巴停在屈子祠的台阶下,来参观的是一群离退休老人。我后来在微博上发了屈子祠的照片,说了在这里呆了两个钟头,却没见有年轻人来参观。年轻人与屈子没有关系吗?马上有人跟博,说年轻人如今要上班,要买房,要奋斗,哪里可能在上班时间参观屈子祠呢?

  想想也真有道理。只是这道理,再想想又让人兴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屈子祠
· 汨罗江畔屈子祠
· 拜谒屈子祠
· 党在我心中:寻访屈子祠
· 屈子祠建筑特色
· 屈子祠历史由来
· 屈子祠简介
· 历史人物
· 屈子祠景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