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是著名的诗人、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曾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间大夫,后遭谗去职。因楚国政治腐败,秦兵入侵,攻破邹都,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自投泪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有神鱼将其尸体驮回他的故里秭归,在城东五里安葬,是地名“屈沦”。祠系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建。宋、元、明、清,屡坏屡修,后改额“清烈公祠”。他学识渊博,热爱楚国,主张改革朝弊,明法治国。但他振兴楚国的梦想和主张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遭到那些人的反对和谗害,最后被楚襄王放逐,漂泊于沅、湘流域。在汨罗江畔,屈原以爱国主义良知痛切掂念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虽身居蓑草棚中,仍忧心忡忡。公元前期78年,秦军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遂于该年农历5月5日怀沙自沉汨罗江而死。一代忠魂飘然逸去,为我们留下《离骚》、《天部》、《九歌》、《招魂》等伟大诗作20多篇,把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忧虑、对美好境界的向往留在了这片热土上。公元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公推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为我们伟大民族永远的自豪与骄傲,亦成为一盏照耀历史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