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与清华有关的口号
蒋南翔:又红又专开辟特色育才路
2011-04-18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邓小平在1980年时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为65届毕业证书签字的3位清华大学校领导:蒋南翔(左三)、刘仙洲(左四)、刘冰(左一)。资料图片

 

  当时的清华军乐队。资料图片

  现在,“又红又专”这个名词鲜有人提及,但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却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教育口号。当时,这句口号和一个人的名字——蒋南翔,紧紧联系在一起。

  1952年的最后一天,39岁的蒋南翔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位长达14年。他在学校提倡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对每一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的学生都影响深刻。应该说,时至今日,清华大学一直受益于蒋南翔所确立的教育方针。

  “清华大学的经验,应当引起全国注意,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邓小平在1980年时说过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振聋发聩。

  顾名思义,“红”就是政治成熟,“专”即指业务熟练。今天的人们虽然不再把这两个字放在嘴边,但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始终是知识分子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如今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这一点尤为重视。

  “5字班”中走出两位政治局常委、3位正部长和7位院士

  2009年4月25日,清华大学大礼堂前,400多位头发花白、平均年龄67岁的老人坐在一起拍照。蔚为壮观的合影方阵,引来不少路人驻足。

  站在合影的人群中,年近古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50年前一个秋日的傍晚。1959年9月8日,北京正沉浸在迎接国庆十周年的欢乐之中,19岁的山东小伙周孝信从前门火车站走下火车。“我记得,那时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脚手架还没有完全拆除。”

  第一次来到北京,走进清华园,周孝信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那年秋天,包括周孝信在内,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51所中学的2079名学生走进清华园,进入12个系的33个专业学习。由于这些学生在1965年毕业,在校时简称“5字班”,毕业后称1965届。

  他们是全国1500万同龄人中的幸运儿,也是幸运的一届。

  自5班(自动控制系1965届)毕业生奚和泉说:“在校期间,我们前未赶上‘反右’、‘大跃进’的冲击,后未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比较完整系统地接受了6年制本科教育。”

  50年后,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日子,他们也迎来了自己入校50周年。今年4月25日,他们中的部分代表回到母校,参加《半个世纪清华情——清华大学1965届毕业生入学50周年纪念文集》首发式。

  89岁高龄的原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刘冰特地赶来参加首发仪式,亲自向1965届学生表示热烈祝贺。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依然饱满。面对他最喜爱的一届学生,刘冰说:“这届学生在校时坚持又红又专的发展方向,是贯彻蒋南翔教育思想最完整的一届。他们后来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也是五六十年代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缩影。”

  “5字班”的毕业生中,走出了胡锦涛和吴官正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产生了3位正部长——原城乡建设部部长叶如棠、原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原司法部部长张福森,还有不少人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教授、学者,其中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86岁的原教育部部长、曾担任过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的何东昌感慨地说:“65届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届,尽管他们已经毕业了半个世纪,但是他们沿着又红又专的方向健康成长,成为检验我们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历史成果的一个典型案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刘延东出席纪念蒋南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 蒋南翔:开创新清华
· 蒋南翔:以身践行 引领清华
· 蒋南翔:政治挂帅的校长
· 蒋南翔: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 蒋南翔:又红又专 学以致用
· 蒋南翔简介
· 蒋南翔: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
· 蒋南翔:留给清华的最大财富
· 蒋南翔:探索符合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