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不完的城中村
史各庄村的村民程先生在宅基地上新盖了五层小楼,可供出租的房间达到50间。楼上的房间加上楼下的门面房,一个月的租金收入达到10万元……
在这里,更令人震惊的是村民建房的速度——
最近一年,东半壁店村的主干道深处,一排排新盖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每隔三五步就是一栋新楼房,总共不下200栋,它们中大多是三至五层,更高的有七层,几乎全都用作出租,由于大部分已租满,房屋外墙有的贴着“今日无房”。
记者走进一栋出租房,里面都是按筒子楼设计,单间挨着单间,每间房有一张床,多是布满污点的二手席梦思。房里,不时走出一对对的男女青年。
这些被视为违章建筑的出租房,对于“蚁族”来讲,却是不可多得的栖息地。在近期北京房屋租金经历一番大涨之后,找到便宜的房子甚至成为一种奢求。
下午不到五点,东半壁店的村中街已经“蔓延”到村外的一片工地边上,等着迎接六点多的下班高峰期。各色小吃摊杂乱无序,多无营业执照,尽管工地边上尘土飞扬,小吃街的生意依然火爆。购买彩票的人们在站点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在史各庄租住了近7个月的孙竹久对记者抱怨道:“这里根本没有治安。”他称,这附近经常有打架事件发生。
尽管如此,无论租客还是房东,都不希望拆迁的到来。
小牛坊村村民王岩告诉记者,2000年他自建了两栋两层小楼房。“租客都是大学生,我家房子还算新,一间能租到600元钱。”王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光租金,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51岁的王岩打小就在村里生活,“谁愿拆呀?我们谁都不想拆迁。现在还能挣房租,要真的拆迁了怎么办?我们没有地,吃什么呀!”
推荐阅读:蚁族生存调查:学历在升高 生存状况在恶化
推荐阅读:毕业蚁族沦为社会新底层 专家:应反思调整定位
推荐阅读:调查:若重择就业地87.7%蚁族考虑二三线城市
推荐阅读:“蚁族”群体需要更多关注和重视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史各庄村的村民程先生一家从2010年扩建房屋后过上了安逸的日子。他家在宅基地上新盖了五层小楼,可供出租的房间达到50间。“楼上的房间加上楼下的门面房,我们一个月的租金有10万元。”程先生透露。
记者看到,在程先生家门口的岔路口,电线杆上的线已是密密麻麻。他家隔壁的一位村民竟爬上屋顶,用铁钳剪断一根电线。电线瞬时掉落下来,在半空中荡来荡去,快要打在行人的头顶……
有专家表示,一个个“新唐家岭”的形成,是利益驱动产生的必然结果。要避免这个问题,必须在动员拆迁和搬家时,明确房东的补偿标准和租客的安置办法。比如,拿出一部分公共租赁房,以较低租金租给这些“蚁族”,并且制定相应的担保或押金机制。只有合理引导才能妥善解决大规模搬迁带来的后续影响。
“一个城中村拆除了,新的城中村必然会在更远的地方形成,导致政府永远有拆不完的城中村。这个问题必须统筹规划来解决。不能只考虑原住民的利益。要妥善处理这些已在城市生活多年,收入较低的群体的居住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教授严金明认为,面对这种外来人口等低收入群体的租房需求,之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但现在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并慢慢完善这个体系,并已提出加大公租房的建设力度。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类似的城乡接合部还有很多,政府需要从土地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方面进行统筹考虑,要求村民按照统一规划来建设。(记者 冯蕾 李慧 通讯员 谢育晶)
压题照片:进入东半壁店村的路。从城市到村庄,从村庄到城市,这条泥泞的路承载了“蚁族”的梦想。记者 郭俊峰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