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从名校大学生到阶下囚 高考移民的"反转"人生
2011-04-01    小康杂志 谭畅

字体大小:

  推荐专题2011高考大纲名师解读
  推荐专题各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题报道
  推荐专题当大学生“薪”同农民工 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推荐阅读陕西省:各级招生办要严查报名资格以防高考移民

  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韩屯村是韩志伟一家世代生活的地方,这个村子有4000多口人,其中,有将近1000人常年在外务工,其中就包括韩志伟的父母。

  虽已离开韩屯十五年,韩增旺夫妇的名字还是时常被乡亲们所提起,“你问的是两个孩子都上大学的韩增旺吧?他去北京好多年了。”

  韩屯是周口市商水县胡吉镇下辖的一个小村子,距离商水24公里。跟河南省的许多农村一样,这里人多地少、没有什么工业企业来吸纳就业人口。韩屯村里的青壮年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是这个村子最主要的群体,父母双亲都陪着孩子的家庭极其少见。

  当地的民谣这样念到:“孩儿是自己的,媳妇儿是娶的,生个儿子是奶奶的,哄不好是要挨打的。”韩增旺夫妇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的那年,韩志伟7岁,韩志强5岁,兄弟俩跟奶奶住在破落的平房里。

  村里人说,韩志伟兄弟的学习从小就好。在韩志伟上小学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从那时起,兄弟俩就过起了在伯父、姑姑、舅舅等亲戚家“打游击”的生活。韩增旺夫妇定期给两个孩子寄点生活费,在北京卖菜十几年来只回去过韩屯一次。

  韩志伟第一次到北京,已经是上初中的时候了。短短几天,他欣喜于大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也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父母在首都打工的艰辛。

  进入城市,韩志伟想选择与父母不同的方式,唯有勤奋学习。

  2006年,第一次高考,落榜。

  2007年,第二次高考,落榜。

  2008年,第三次高考,630分,武汉大学。可是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是河南的韩志伟,而是贵州的韩鹏高。

  村子里其实也会摆“状元酒”,按照韩屯的规矩,孩子考上大学的人家要邀请戏班子搭台唱戏,并宴请乡亲。不过,对于父母不在身边、家境贫寒的韩志伟而言只能作罢。韩志伟的叔叔韩增达清楚记得那一天,韩志伟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告诉他:“大(河南话,叔叔),我考上了武汉大学。”叔侄俩一起去买了一只鸡,生火炖上, “改善了一下生活”,就算是庆祝了。

  韩增达和一双儿女现在就住在韩志伟的家里,房子年久失修,显得更加残破,墙上刷的石灰已开始剥落,露出铁锈色的砖块,所有的门都没了门板,只剩下门框,整个家只有一张凳子,在卧室里有两张床,到处都散落着孩童的脏衣物。厨房里只有三口锅,一口铁的,两口铝的,用来生火的芝麻杆横七竖八地堆放在角落里。

  一年前,韩增达的老婆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这件事让韩增达成了村里女人们取笑的对象。不过韩增达不以为然,他常常拿志伟、志强兄弟当榜样,鼓励自己7岁的女儿,希望他们再也不要留在家乡的土地上。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海南保持对"高考移民"高压态势 2015年以来处理119人
· 新疆新规定:对“高考移民”行为终身追查
·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做好综合治理“高考移民”工作的通知
· “高考移民” 与“异地高考”有啥区别
· 做“高考移民”后果很严重
· 内蒙古"高考移民"被禁参加高考
· 内蒙古打击高考移民:2名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
· 内蒙古取消3名高考生录取资格 均属高考移民
· 内蒙古3名高考移民录取资格被取消
· 陕西榆林高考文科状元被指"高考移民" 官方否认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