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科技奥运看高校:以奥运标准化原理促进体教结合
2008-08-25  中国教育报  刘琴

字体大小:

以奥运标准化原理促进体教结合

---北京奥运会带给大学体育教育的启示

  当我们为奥运棒球场上一个精彩的本垒打而喝彩时,可能会遗憾,这样的运动在我国大学里还没有普遍开展;当我们为“眼镜飞人”胡凯不逊于职业运动员的奔跑速度而喝彩时,可能也会期待,这样的高水平运动员能够从更多的高校走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闭幕,由此引发的对于体育的关注和研究,却远未结束。

  “目前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只满足于让学生体质提高,在项目设计与标准上与国际有较大差距,存在脱节现象。”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刘茂辉说,我国高校在校生有2700多万人,应该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一块沃土,而且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也提出将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任务交到各大学中去,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日益明确。但与这一情况形成对照的是,由高校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还不够多,与大学生的整体规模并不相称。

  大学体育教育到了必须以科学、系统的观念进行调整和完善的时候了!“今天的奥运会之所以能成为一种跨越民族、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全球文化现象,正是基于百年奥运历史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标准化---时间、举办地的确定、参赛的标准、比赛的规则、场地等,人们通过遵循这些共同的标准,在奥运会的舞台上进行肢体语言的对话。”刘茂辉认为,这给我们的大学体育提供了一种范式,那就是应该以奥运标准化的原理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

  改革该从何处入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有人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模式,但直到今天,体教结合的实践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实现这一理念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刘茂辉认为,在大学开展体育标准化工作,要在不断改善现有体育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采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式,促进“体教结合”。

  “比如地方体育部门可以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将体育学院、运动技术学院、运动队、体育科研所等单位合并成为‘科、教、训’三结合基地,同时,普通高校可以招收在役运动员,依托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等。”刘茂辉一一列举。

  除此之外,刘茂辉认为,还应该运用“简化、统一、优先、协调”等标准化原理,将体育事业已有的标准为我高校所用。如《国家体育锻炼标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标准,教练员、运动员等级标准,体育产业中关于体育设施和器材的标准等,都是开展大学体育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简化去除多余、重复、低功能的环节,对技术课的教案、术语、管理制度、场地器材等进行统一,优先选择能够达到最理想效果的方法和方案,将相关标准互相协调补充以实现整体系统功能最佳。”刘茂辉说,唯有如此,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才能变得“更快、更高、更强”。(记者 刘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科研发展专题: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 科技奥运:同环保功臣共享受绿色奥运
· 科技奥运新闻:北京奥运让我体育器材企业腾飞
· 科技奥运新闻:书写奥运与科技的“联姻”史话
· 奥运公交车科研团队:16万公里示范科技新理念
· 科技奥运新闻:我国蹦床科研手段体现中国特色
· 科技奥运:统计学为乒乓比赛金牌护航
· 万钢:科技奥运成果在奥运会后将得到广泛应用
· 北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经转换于9月2日正式启用
· 评论:奥运会闭幕了,科技赛场没有闭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