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讲台弑师是大学精神枯竭的表征
2008-11-04    腾讯网-千龙新闻网 胡解旺

字体大小:

  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程春明教授被学生杀死在教室中,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并迅速引发了一场广泛的讨论。一位网友引用了这样一段英雄式的语言:“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出人意料的是赞成和跟帖者如云。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日益衙门化、短视化、功利化,大学精神越来越淡出教育的今日,教与学成了一种商品交易,师生关系已经到了十分冷漠的地步。其首恶是大学唯官是从,唯官是高,于是一些名校以书记校长成为副部长级为荣,于是有“四十位大学教授竞争一个处长”和“教授宁愿做膳食科长”的特色景象。衙门化的后果便是人人以当官为荣,学校从上至下目光朝上,看那些拿捏自己升官脉搏的人的眼色行事。学校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则成了陪衬,只有余光顾及那些教学一线的老师和莘莘学生。

  由于不再是学校的中心,因而,教师工作生活如何?学生学习生活如何?师生关系如何?不再是学校的中心问题,在轻重缓急中属于“轻缓”之列。而这样的问题由小垒大,积少成多,终于到了教师骂学生、堵学生(如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和学生拿菜刀结束老师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地步,高校这一文明的殿堂上演了全武行,其血腥场景让人不寒而栗。

  记得我在上大学时,学校各方面条件比较简陋。但我这个一直在大学工作的人一回想起大学生活来,却分明感受到彼时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学校领导对老师极其尊重,各系各部门的领导也基本上是年轻人担任,主要是做好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服务工作,管理者与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同样,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也体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

  那时年轻老师就住在隔壁,经常与我们在一起探讨生活和学习问题,甚至经常一起坐在后山坡上一边嗑瓜子、一边看免费电影。有一年我们有些同学因故没回家过年,学校专门安排食堂为我们这些学生做年夜饭,并在除夕与我们共吃团圆饭。年后,又有好几个老师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老师们希望给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学子一种家的感觉。这样的师生情除了终生难忘、感念不已,谁还能产生恨师之心?

  领导、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景在几十年后没有任何淡化的痕迹。前两年我回到母校看到老教授们硬朗的身体时犹如看到自己的父母一样高兴;看到步入中年的老师个个学术成就斐然,激动不已。这样的大学给了我们深爱、宽容,就象母亲期待我们成人和成才。在这样的大学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人只有感恩、奋进、不辱师门。

  在缅想和对比中体会着当今大学精神的失落和师生关系的冷漠。出于最基本的师生生命安全要求,大学精神也必须重构,否则,我们的大学将逐步成为潜伏着巨大危机、随时可能引发武力冲突的演武场。大学精神重构的基本前提是去衙门化,还原对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尊重,这也是大学精神永恒的追求。如果依然在衙门化的歪路越走越远,师生关系的任何矛盾都可能演化为对抗性矛盾,今有程春明,未来还会有赵春明、钱春明、孙春明、李春明等血溅三尺讲台。(作者:胡解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对“半斤50度以上”的“师门规矩”说“不”
· 评论:师生关系的新倾向与大学教育的未来
· 高校师生相处边界:私事让学生做是“没当外人”还是越界
· "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研讨会举行 关注"人"的培养
· 学校实行绿色评价 体现师生关系真情况
· 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
· 师生关系因何变异?
· 被蔑视的法律与危险的师生关系
· 弑师案件偶有发生 校园危机预警系统亟须建立
· 高校师生关系引争论:学者吁编撰国家礼仪大典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