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心理健康教育
聚焦心灵环保
2001-09-07    吴芳和 张灿灿

字体大小: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到底多少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某专科学校一位女生仅仅因为晚上自习回来,寝室同学没有开门,第二天就买了两公升汽油倒在寝室的地板上,用蜡烛点燃,酿成火灾……

  这样的例子近期屡屡见诸报端,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休学、退学乃至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一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高校稳定的突出因素。好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的确,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竞争机制被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们长时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大学校园也不是悠悠的“象牙塔”,学业上的优势不再、感情上的纠葛丛生、同学关系的紧张、自我角色的迷失,使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在心理上十分痛苦。

  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女生比例高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学生中,二年级比例最高,来自非城市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其中边远农村学生的比例最高。

  江西省高校心理健康研究会曾对29所高校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在3422份有效样本中,有极少数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川大学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对8000余名一年级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从测试结果看,有少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情绪波动大、焦躁不安、过于忧虑、身心疲乏等。

  据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靳诺介绍,大学生的总体心态是健康的,但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在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方面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尽管一些高校近年来已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近期有调查显示,大约有30%的大学生心理有问题;甚至有媒体报道说,有70%的人心理不健康。面对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崇德笑言,“这些数据够吓人的”,“这是媒体给人的一种错觉”。

  其实,这种“错觉”仅仅是表面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虽然已经经过了导入期、探索期、起步期和推广期四个阶段,目前已步入全面发展期,但心理健康教育毕竟是“舶来品”,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人说因为现在许多人心理不健康,所以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林崇德教授认为这是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最大误区。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林教授看来,“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所有素质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心理不太健康的现象。

  ——对心理是否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而且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但这毕竟只是概念层面,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测量指导不科学、不统一,导致一些调查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占31%,有的人甚至提出有70%的人心理不健康。林教授认为,这会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有的大学生分明心理没问题,看了这些数据后,愣是把自己的情况向书中所述的内容靠拢,仅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就以为自己有“强迫症”、“变态人格”,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吃药了。林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心理是健康的,即使有部分学生心理存在问题,从他们要求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迫切愿望来看,“要求健康是主流”,否则,他们就会认为心理咨询没必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目前社会上普遍强调医疗模式,其实,过度强调治疗和矫正并不是件好事,应该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坚持正面教育。

  ——理论误区。现在有些心理教育工作者不是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教育方法,而是用弗洛伊德的比较陈旧的观点来分析学生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动辄就分析人幼年时的恋父、恋母情结,用泛性论的观点来分析性的问题。

  ——与德育的关系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刚毅的性格,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状态,从这方面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二者不能完全等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向性,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法律教育具有强制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细致性,可以确定人的行为规范,因而那种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德育的提法是不对的,决不能用一个问题代替另一个问题。

  ——课程化倾向。林教授认为,心理教育可以开课,可以搞生动活泼的讲座,可以适当地组织一些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普通课程,不是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更不能考试。心理健康教育应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比较好的方法是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比如“如何克服考试紧张”、“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等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特殊诊疗——走进孩子的心灵
· 林崇德:心理健康教育 路一定要走正
· “角色病毒”侵袭广州儿童
· 鼓励学生从心灵出发应慎用外在奖励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