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专题研究 >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2001-11-12    山东省嘉祥县实验小学王连文武秋风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的杰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课文内容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课堂,就要加强同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通过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查一查课文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地名、方位、周边环境、历史背景等,如《颐和园》《桂林山水》《威尼斯小艇》《曼谷小象》等课文。课前要让学生首先查阅地理图册、社会等教材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介绍,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二、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课文中介绍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但抽象的解释再多,学生却不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做个实验,将自然学科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如《赵州桥》一文有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那么是什么支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时,我就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用两个长方形的文具盒作桥墩。再让学生将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然后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纸就凹陷下去了。接着,把纸握成拱形,嵌入两个桥墩之间,再将橡皮放在纸桥上面,纸桥却没有凹陷,连放橡皮两三块照样也能承受。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拱形桥面比平面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这样学生即使不明白力学的原理,也能在实验中获得直观印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三、让学生动笔画一画《火烧云》一课,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读书自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变,再让学生拿起彩笔,把这种景色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火烧云还像什么,进行创造想像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发展。

  四、让学生动笔算一算学习《飞夺泸定桥》一文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这样算一算:红四团完成任务的时间:从28日早晨到29日早晨,顶多20多个小时。完成的任务:步行240里,抢在援兵的前面,赶到并夺下泸定桥。红四团克服的困难:翻山越岭,击溃阻敌;顾不上吃饭;晚上下大雨时,还要冒雨前进;准时赶到泸定桥,夺下这个天险。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危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五、让学生倾心听一听《月光曲》一文叙述贝多芬被热爱音乐的穷兄妹俩的真情所感动,即兴创作了《月光曲》。教学时,可以配合课文的朗读放《月光曲》音乐的录音,随着优美的旋律,让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变化,领悟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样,在领悟音乐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让学生放声唱一唱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同歌曲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歌词,如《游击队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让学生放声唱一唱,将学生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迁移到语文课堂来,在音乐声中加深理解、领悟。

  七、让学生真切写一写学生作文时,总是感到材料贫乏,其实,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材料源泉。那么让学生睁大明亮的眼睛吧!那有趣的实验过程,激烈的体育活动,精心的小制作,精彩的节目表演……各学科有意义的内容都可记录下来,都会变成情真意切的佳作。

  实践证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 开展撰写毕业小论文活动的尝试
· 创新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