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2002-04-30    海南师范学院院长 刘和忠

字体大小:

编者按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进一步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数量和质量规格的要求,正在逐步地努力适应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不断有人对高校的教学质量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究竟应该如何科学地、辩证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呢?如何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

  今天本报刊登的海南师范学院院长刘和忠的文章,从与国际教育比较,以及如何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读后会给读者以启发。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2%,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这种持续扩招也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担心。一方面是高等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构成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予以解决。

  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必须相应转变质量观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在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则应建立与此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能否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健康发展。

  考察近几十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时期,都面临如何处理数量和质量关系的问题。而能否树立正确质量观,具有关键性意义。美国与英国的情况,就具有两方面不同的代表性。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以及对之作出迅速反应和最好的适应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这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而且使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是高度的选择性和单一的学术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英国曾用传统的大学学术标准统一要求、规范所有高等学校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把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简单地扩大为大众化教育的标准,对多科技术学院和教育学院这些非尖子型高等教育部门也按照尖子学校、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要求,使得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速度缓慢。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慢,这固然有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但当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后,单一的、僵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束缚了我们的思想,限制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比如,人们习惯于用正规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与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习惯于用五六十年代的“尖子”教育标准来衡量大众型高等教育质量,由此而感叹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大变革,导致精英教育质量观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开辟了多种渠道,发展了多种高等教育形式,扩大了高等教育供给,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高等教育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中外高等教育大众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充分说明,在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质量观是制约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从单一的质量观转变到多样化的质量观,从精英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大众教育质量观,不仅会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且会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不同时期应针对不同问题而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确立相应的质量观。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笔者认为最要紧的是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性的质量观、特色化的质量观。

  (一)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正是由于不断改革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正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才必须确立以发展为核心的、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观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高教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大规模扩招所带来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问题。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但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只看到两者的对立,而未看到其统一的一面,在实践中表现为或是有意无意地牺牲质量以换取数量的增长,或是以保证质量为借口而固步自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难免存在规模扩大与质量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但问题是要区分规模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能够推动进一步发展的发展性问题还是只是扰乱持续发展机制的非发展性问题,或者说规模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导致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可以避免、人为造成的。发展中的问题,只能依靠进一步发展来克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发展。不可脱离发展来谈质量,更不要借质量问题来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质量观

  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比如一讲到质量,就以多少院士、多少博士点、多少科研经费为标准。用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衡量教学型大学,用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衡量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没有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就不可能健康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大众化阶段同精英教育阶段一样也会存在质量问题。但是,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来说,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多样性的社会需求,这应该成为树立正确质量观的重要基点。

  (三)整体性的质量观

  当今时代,虽然高等教育仍然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但高等教育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空间已得到极大扩展,成为一个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由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与文化、直接为社会服务等所构成的职责和活动体系。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具有整体性,而不是单一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需要确立一种整体的质量观,而不是从某一方面确立高等教育质量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还缺乏这种整体性的质量观。在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过程中,往往只根据人才培养这一因素来评价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忽视了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人们的受教育需求,以及高等教育是否积极促进现代化建设这个更为根本的内容。随着高校扩招,高等学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师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教学和后勤条件的紧张状况,存在一些诱发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问题,这是要引起重视的。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下降。高等教育是否能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要,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是判断高等教育质量高低所要考虑的。

  (四)特色化的质量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一是学生。这两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各个高等学校办出特色,以主要满足某类或某几类“顾客”的需求。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作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

  具有不同特色的学校,其质量、水平应具有不同的类比性。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珠江三角洲的企业家们,60%以上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包括TCL集团、康佳集团、创维集团、格力集团,等。这可能就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特色。据有关部门公布的对我国教育科研单位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统计,南京大学连续6年雄居SCI收录论文数榜首。这是南京大学的特色。这两所学校都以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而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衡量高校间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应注重特色,不能简单类比。

  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各个学校办出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要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办出特色,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

  三、建立高校内部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对来自政府部门的质量评价比较重视,而对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化评价重视不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自我评价是进行动态管理的首要条件,也是实现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可以作为教育质量的监控器,推进高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的自律;它可以激励高校及其子系统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富有生机活力和充满发展势头。

  高校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要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产出性评价。一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包括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价知识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另一方面是对毕业生质量进行监控,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高校水平的主要指标,从学生就业开始,就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进行评价,通过社会中介机构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情况进行科学评价,评价结果要向社会公布。要根据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市场机制,用市场来检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高校向16县招定向生
· 大学老师,您到底在干什么
· 江泽民: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 华北工学院奖学金最高可达6万元
· 武汉科大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
· 南开大学首批借款学生踊跃还款
· 李开复:给学生更多机会发现自己的兴趣
· 广西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全面刷新
· 南京反贪局长首次批露南京高校腐败
· 英国74所高等学府广州挖生源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