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关注毕业生就业新政策
2002-03-29    主持人 原春琳

字体大小: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既有客观原因:今年全国有260万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可就业需求与去年基本相当;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户口、就业单位、用人指标等壁垒依然存在。本月26日,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出台许多新的政策。比如,毕业生户口可在原地保留两年,凭录用书就可以在省会城市落户(不包括直辖市),取消对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区)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任何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基层和中小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等。请各位谈谈对这个政策的看法。

  沙龙在座:

  卫先生 男 33岁 北京某高校研究生院负责就业老师

  洁 心 女 25岁 某高校研究学生

  马女士 女 46岁 知识分子

  小 木 男 23岁 大四学生

  ●卫先生:毕业生就业新政策的出台,可以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打破地区间人才流动的限制。但许多政策是由学校来执行的,尽管学校是为学生服务的,可具体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要协商。比如新规定中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两年内可将户口保留在原就读学校。这样一来,学校的负担会变得非常重。一个小学校可能一年滞留几百名学生的户口关系,大学校可能上千人,两年就是好几千。而学校自身在管理上就面临一系列问题,留学要学校开证明,考研要学校开证明,结婚、生孩子也要学校开证明,现在学校还得管毕业生的户口关系。如果学生出了问题,是不是还得学校兜着?学校是不是应该成立专门的派出所?学生在待就业期间,是不是还要享受最低保障费?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问题,都转给了学校。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学校单方面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面协调解决。

  ●洁心:对个人而言,新的就业政策中户口政策的松动,是件好事。我经历过找工作的两大歧视:户口和女生,尤其是户口。我们本科班只有20人,本地的同学从来不担心学习成绩。每次考试,即使外地同学考得再差,也有本地同学给垫底。我在招聘会上碰到这种情况,把材料递给一家不大的公司,他们一看是外地生源就把材料放到一边,而北京生源的毕业生却要高人一等。无论多优秀的外地学生都无法和北京学生的“天然优势”相抗衡。

  其实我自己觉得户口无所谓,可很多就业政策认为它很重要。我想去外企大公司,他们不要没有北京户口的。现实逼得我很功利,不得不为解决户口而去联系一个并不喜欢的国家机关,最后只得走读研的路。

  对于新近出台的毕业生就业政策,其实在户口方面并没有完全放开。我认为这是一种过渡政策,现在户口放开的趋势很明显,户口已经没有更实际的意义。谁听说过发达国家要根据户籍制度来限制人才流动?

  ●马女士:新的就业政策对多数学生而言,最大优势是削弱本土优势,给予每个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我朋友的孩子是个非常优秀的女生,今年毕业。本来操心自己没有大城市的户口,这个政策出台,她正好成了第一批受益者。相对而言,一些大城市的孩子再也不能以自己的城市户口而沾沾自喜,户口不再是优势。他们将与外地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能力来决定自己的未来。

  在新政策中,还有一点:基层和中小企业为就业主渠道,基层将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我不知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们是否真的能够吸引毕业生。尤其是一些基层的机关单位,能否真正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

  ●小木:我刚听到这个政策时,特别开心,替别人高兴。在我就读的高校里,很多同学没有当地户口,现在他们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以前去外省找工作,要缴出省费,一交就是几千元,现在不用了。以前找工作有顾忌,都挤向能解决户口的单位,往往要放弃自己的喜好的专业,现在这种状况也将有所改观。从这一点说,我觉得这个制度早就应该出台。

  但是,新政策对户口并没有完全放开。我在北京找工作,户口仍然是大问题。说实话,我心里不舒服。许多人在北京有工作却没有户口,就像没有妈一样。我不明白,为什么直辖市不在这个新政策的范围之内?每有重大教育改革它们不总是走在前面吗,这次为什么不走在前面?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在京闭幕
· 昆明:大学毕业去当“教育保姆”
· 大一就上就业课 广西高校实行就业指导教育
· 东北地区高师联合打造毕业生就业市场
· 不能在同一块石头上绊倒两次
· 入世前人才争夺战揭幕猎头“铆牢”高校
· 受"9.11"冲击今年研究生就业高就难
· “态度决定一切”
· 企业招聘 "媒体攻势"先进校园
· 女大学生当起殡葬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