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教育信息化

资讯 | 专题 会议 观点 专栏 访谈 企业 产品 CIO 技术 校园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IPv6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网 > 教育信息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信息化 > 其他栏目 > 专题文章
在网络邂逅欧美名校
http://www.edu.cn   2012-02-29 作者:山西日报

字体选择:【大】 【中】 【小】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是令人向往的殿堂。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听这些名校名师的口授真传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现在,不可想象的事正在网络上成为现实

  2011年年初,欧美部分名校的公开课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出现,受追捧程度一时间匹敌流行的美剧。同样是上课,为何我们的大学课堂让人打瞌睡,而这些名校公开课让无数青年人趋之若鹜?

  欧美名校公开课大受欢迎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在轨道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你想让电车停下来,却发现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因为如果电车撞向那5名工人,他们全都会死。这时你突然看到,在轨道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上只有1名工人在施工。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挽救5个人的生命。你会怎么做?”这是哈佛大学哲学公开课“Justice(公正)”的第一讲,据说这门课是目前最受哈佛学生欢迎的公开课,主讲人桑德尔教授用这样一个故事作为课程的开场白。

  不需远赴重洋,不需高昂学费,就可以在网上看到名校公开课。从年初至今,哈佛、耶鲁等名校的开放课程视频在网上迅速火了起来,这些课程的视频就像美剧一般被追捧,短时间累积了数十万次的点击量,众多国内年轻人成了这些课程的忠实粉丝。

  “这些课程让人思考一些已知的或者已在脑海中形成固定思维的事情,使人们对一些本来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具有思辨性。”太原科技大学大三学生李海涛这样告诉记者。

  李海涛是在开心网“转帖”上看到这堂课的,讲授人的开场白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听了这门课,我多了思考,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居然有这么有趣的课程,而且出自真正的名校名师之口。”不久,李海涛还发现了另一位耶鲁著名教授谢利·卡根:瘦削的大胡子老头,盘腿坐在一张木桌上讲关于《死亡》的课程,而这节课的视频在国内某著名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已超过6000次。

  “我就像一个新生,每一门课都想听。这些课程除了话题吸引人,讲课方式、讲授人本人也非常有魅力。”接下来的日子,李海涛搜索了关于公开课的内容,迅速将自己融入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当中。他如饥似渴地听这些课的同时,发现周围有不少同学还用MP3、MP4等电子设备将这些课程下载下来,闲暇时间收看、学习。很多人原本只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没想到也变成了纯粹的“为知识而学习”。

  对于很多美国大学生来说,在网上收看公开课已不是新鲜事。在所有的名校公开课中,耶鲁以品质高、种类多最受追捧。进入其官方网站,可以看到所有课程的介绍,像《心理学导论》《哲学:死亡》都是本身在校内就备受好评的课程。麻省理工学院也在几年前将绝大多数课程的大纲和课件放到网上,今年还计划将所有1800门课程上线。但课件毕竟是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更吸引人,也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氛围。

  国内课堂为何睡成一片

  最近,网络上流传一张照片,30年前,大学课堂的学生认真地捧书听教师讲课,30年后的今天,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我们的课堂为什么让学生打瞌睡?这是个问题。

  山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承钢也观看了部分名校的公开课课程并向学生推荐。他认为,被评为哈佛新生最欢迎的公开课,并不是因为它只适合一些所谓的高智商人群。课程内容涉及同性婚姻、反歧视运动、爱国主义和人权问题的时候,引起了不仅学生,还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极大兴趣。思辨性与现实热点的融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用思辨的方法得出深奥又新颖的答案,开阔了眼界,令收听者振奋。

  国内的大学也有开放课程吗?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其实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一些高校也有自己的开放式课程,只是效果不佳。网友纷纷表示:“不能尽如人意。”

  比如中国人大有一个名为“网上人大开放课程”的网站,相当于现代远程教育网,用户经过简单注册后,就可以选择课程开始上课。记者登录后看到,课程包括管理类、法学类、文学类、经济类等5大类22门课。课程内容也很全面,有课程大纲、相关案例、背景材料等。但是,所有课程全部是文字和PPT(“powerpoint”的简称,一种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形式,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没有课堂互动,一节课看下来,让人有些乏味。“和自己看教材没什么样,上过一次就够了,觉得很没劲。”网友“墨色”如此留言。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自己网站推出的“精品课程”,均是按照教育部推行的“全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设置的,将各个学科的优秀课件放在网上。但是,大部分人都抱怨“不是打不开,就是一堆枯燥的PPT”,形式大于内容,很少从听课者的角度考虑,缺少互动性。

  如果中国的高等院校也能引入这样的网络课程,等于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承钢说,给学生推荐这些课的原因在于,让学生接触真正的“学习”。课堂上没有任何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要求做笔记,但是学生在很久之后还会记得课堂内容,而且愿意主动去搜索相关的知识;教师并非回答问题,更不是灌输观点,而是自始至终激发思考,对惯性思维提出挑战,从多个角度思考看似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教育观念在我们的大学里是缺失的。

  大学精神从哪里培养

  从欧美名校公开课受欢迎的程度来看,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如今的大学提供了一个糟糕的学习环境。近年来,围绕大学精神的探讨非常活跃,人们都在呼吁“树立大学精神”“重构大学精神”,我们的大学精神从何培养?真正的答案是深层次的东西。

  省社科院学习科学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赵育麟说,哈佛大学在开学之初会给学生提供一个手册,上面列出了四五十门种类不同的课程,内容从《人的进化》《俄罗斯小说》到《火星上的水》《美国的总统选举》,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课程非常人性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并充分发展。正是有“让学生更爱学习”的教育理念,使教学的实现更加人性和高效。

  承钢说,我们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种把对生活细致的分析与乐趣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品味知识的醇香。国内大学许多课程是枯燥的书本知识。这样大学老师好讲,夹包来,夹包走,不用备课,照着念就行。但是要想有吸引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赵育麟在博客上对比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网站首页,观者一目了然:国内大学的简介更像是公园介绍兼旅游指南,夹杂行政公文,而诸如香港大学、哈佛大学等院校的网站,介绍更多的是阐明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学校所重视的内容和体现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大学精神的本质不是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简单、刻板,而恰恰是恢复其研究、求索的本来面目,希望我们的大学也多些思考、辩论,让大学真正成为激荡思维的地方。

页面功能 【打印】 【关闭】 【我有话说

MOOC风暴来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CERNET,京ICP备15006448号-16,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