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博士仍感觉三十难立 竞争激烈使成人成本加大
2007-04-24  中国青年报  王晶晶

字体大小:

博士仍感觉三十难立 竞争激烈使成人成本加大(1)

沈井韦 摄

  三十难立:一个全球化的困境(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 52.3%)、“婚姻美满幸福”( 43.8%)、“有稳定的收入”( 41.0%)等紧随其后)

  “这个年龄对我来说,已经没什么好消息了。”30岁的于洁看着笔者有气无力地说,“真的,我现在都不敢给家里打电话。”

  今年夏天博士毕业的于洁,正当“而立”之年。在她看来,30岁是一个尴尬的时间点——你长大了,但你却不能肯定自己成人了。

  零点研究咨询公司最新完成的一项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式,对上海、深圳、天津三市的1553名常住居民进行的入户访问)显示,稳定、自我实现和成熟,是现在年轻人心目中“长大成人”的主要标准。若以此衡量,于洁和她的同龄人简直可以被定义为“三十难立”的一代了。

  向上的痛

  “2005年时还不是这样的。那时,还有很多大学让我去试讲,但今年根本连试讲的机会都不给你。目前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就是去大专院校做一名教师。”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于洁,现在最大的烦心事就是找工作了。

  一年前,于洁有了自己的宝宝,“9斤,护士都吓坏了”。孩子的出现打乱了她原来的生活轨迹,她不得不延迟一年毕业。正是在这一年里,许多事情开始变化,机会似乎离她越来越远。这一年,于洁正好30岁了。

  “没人愿意要一个毫无工作经验已经30岁的博士!”

  于洁语速很快,她说,现在孩子的户口又成了新问题,既不能落在学校,也不能落回老家。“虽然还在社会结构之内,但就我个人而言,已经属于弱势群体了。现在我每月仅能拿到学校270元的补助。在家里,公公每天都问我什么时候去工作……”

  于洁海外留学的朋友却很羡慕她的生活——30岁,有家庭,有孩子,有房子,这离他们来说还很遥远。对于朋友们的羡慕,于洁不以为意。

  “三十而立,关键是要独立,特别是经济独立。这至少在工作3年之后才有可能。”

  根据调查,像于洁一样期待经济独立的30岁人不在少数。数据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52.3%)、“婚姻美满幸福”(43.8%)、“有稳定的收入”(41.0%)等指标紧随其后。同时调查还表明,近三成受访者仍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成年的多重样本

  对于孔子所言的“三十而立”,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是这样解释的:“立,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

  社会转型期的断裂使社会的多重利益分化。时至今日,“立”的定义也有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对于什么是“立”,怎样才算成年,似乎没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尽管近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立”的标准首先就是生活稳定,但还有近两成的人认为,成熟的心态才是成人的标志。

  周伦就是这么认为的。30岁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人生方向的确立。“稳定并不是最重要的,30岁其实是在积累资源。这时你不需要再去证明自己了,淡定一些,对问题的看法成熟一些,从心智方面达到‘立’的标准。”

  周伦的焦虑和压力更多地来源于他所在的IT行业,“前有狼,后有虎。有焦虑和压力,这很正常,IT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淘汰率高。”年过三十的周伦已经有三次跳槽的经历,目前,他又在酝酿着第四次。这一次,他甚至考虑离开IT业,到一家民企任中层管理人员。“现在的工作已经没有上升的机会,到了40岁就没有竞争力了。”他这样解释。

  “毕业时对人生的规划很清楚,工作后变得模糊了。现在,到了30岁,应该是第二次清晰的时候了。”周伦称这几年来,有挣扎,但没有痛苦。他自认心态还不错,“我现在家庭幸福,孩子健康,虽然是给别人打工但也还OK啦。”周伦的语气很轻松,尽管他也表示,现在的状态是在“熬日子”,但他觉得这“并不矛盾”。

  与此同时,调查也反映出人们的另一种担忧——46.8%的人认为自己尚缺乏成熟的人际关系网络、没有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同时还有41%的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并没有达到成熟健康的最佳状态。

  谈到30岁这个年龄,赵眉又是另一种体悟。“30岁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年。在此之前,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一过30岁,就变成‘应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赵眉在自己30岁的时候辞去了出版公司的工作,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为下一步创业做准备。“事业可以重新开始,在这个领域,没有年龄的限制,但精神和心灵应该稳定下来,至少我已经知道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与周伦、于洁相比,赵眉这30年走得有些坎坷。她是家乡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然而知识并没有改变命运,她曾因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去国家级贫困县支边3年,“北漂”的时候更是天天跟表妹挤在一张木板床上栖身。“厄运和困境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契机。”二十八九岁时,赵眉的好运气终于来了。她取得了北大的硕士学位,并在一年内做到国内一家大型图书公司编辑部主任的职位。在工作最顺利的时候,她却辞去了工作,决定做自己的图书公司。

  赵眉认为,尽管她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但重要的是,她已经在精神上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然而零点公司调查所反映出的结果并不都这么乐观:43.1%的人还没有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40.5%的人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甚至有38.9%的人还不知道30岁之后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全球普遍三十难立

  “三十而立”的标准距今已有两千余年,这一标准是否还适用于高强竞争与快节奏的今天,当代人又为何迟迟不立?

  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与美国社会学协会定义,30岁之前完成学业、离家居住、结婚、生小孩、经济独立者算作“长大成人”。其实,不仅是在中国,“三十难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时下,流行用“尼特(NEET)族”称呼那些未受教育、没工作、不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仅从称呼上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族群遍布全球——在美国、加拿大,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Boomerang Kids),指的是孩子毕业又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的照顾及经济支援;在英国,他们是“口袋小孩”;在德国,他们被叫做“赖巢族”;在意大利他们是“妈妈的小孩”;在日本被称为“飞特族”;中国内地则习惯把他们叫做“啃老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三十难立”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依赖”和“剥夺”所造成的。“在成长过程中,这一代人缺乏担当责任和磨炼的机会。这和教育中缺乏社会实践的环境与机会不无关系。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一代人,社会也并没有支持这种实践。”

  “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不稳定性也直接导致了‘三十难立’现象。大学文凭的贬值延长了学习周期,社会平均初次就业年龄一再被推迟。为了增加就业砝码,很多人不得不选择继续在校深造,以至于不少人刚一走出校园就接连面临成家立业的人生关口。”

  “此外,社会转型期引发的普遍性彷徨,也一直困扰着这代年轻人的成长。工作后,职场竞争压力扑面而来,整个社会越来越推崇成功,更加重了这代年轻人的负担。”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曾撰文指出,社会的断裂与高度失衡导致机会与资源的不均衡,缩小了人们的选择空间。发展的机会越来越集中,竞争也就越来越大。在这种社会整体结构不稳定、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而立”的成本无法估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南非宣布总统博士培养计划
· “土博士”巧解纳木村民生难题 用“光”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 土博贡献8篇SCI才能正式入职,安家费却只有海博的1/10?
· 博士毕业后,入职高校越来越难?其实更难的是...
· 博士辞职开民宿,算“教育浪费”吗?
· 浙江绍兴91家博士创新站促进中小企业技术革新
· 我国近10年已培养60多万名博士
· 教育部:我国博士在校生规模较10年前翻倍,其中理工农医类招生规模超80%
· 博士VS高校!2022年度热门盘点!
· 百名博士“作答”产教融合答卷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