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韩国教育界出现“中国热”
2001-11-19    

字体大小:

  汉城11月18日电通(记者高浩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股“中国热”正在韩国教育界蓬勃兴起。

  最能显示教育界“中国热”的,也许是18日在汉城市中心的乐天大饭店举行的第二次中国留学说明会了。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驻韩大使馆教育处以及韩中教育开发院联合主办的这次说明会,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46所大学参加,吸引了众多韩国人的目光。

  上午,汉城市民们纷纷涌向说明会会场,宽敞的会场内顿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每个大学的桌前,都有人上前索要有关资料,询问去中国留学的问题。韩中教育开发院院长郑基东告诉记者,这次说明会15日先在釜山举行,有600多人参加说明会,其中不少人是从外地赶去的。

  估计参加汉城说明会的人数将超过在釜山时的数倍。

  郑基东说,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并将举办奥运会。这使人们看到,中国是“希望的土地,充满机会的国度”,只有了解中国,今后韩中两国的友好关系、经贸关系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而到中国去留学,正是了解中国的最好途径。

  韩国人有崇尚名牌大学的传统。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桌前,挤满了前来咨询的韩国人,担任翻译的一位韩国小姐说得口干舌噪,不停地喝水润嗓。一名在高丽大学中文系四年级学习的学生告诉记者,他希望到北大去读硕士学位,学习中国经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时,这名学生说:“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关系肯定将越来越密切。学这个专业也肯定大有前途”。

  在一些不被韩国人所了解的大学说明桌前,也不时有人走上前去咨询和索取资料。韩国教育开发院理事金正俊告诉记者,随着到中国留学的韩国人日益增多,现在韩国人不再只看学校的牌子,而开始关注所学的专业。

  “学习汉语,留学中国”,正在成为韩国的一股潮流。

  据韩国方面统计,目前在韩国各类学校学习中文的在校生有13万名。许多企业也办起了“汉语班”,以培养精通中国业务的人才。由民间创办的各种“中国语学院”更是门庭若市。在韩国中央政府机构,目前有400多名公务员正在学习汉语。韩国行政自治部教育培训科的事务官朴焕奇说,随着韩中两国交流的日益密切,公务员学习汉语的人数还将不断增加。

  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教育部在韩国举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得到广泛认同,已成为衡量学生入学、毕业,企业录用人和晋升考核的一个标准。因此,参加这项考试的人逐年上升,1999年为2000人,今年已达到7700多人。同时,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至去年底已经达到1.67万名,居各国之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解密留学中介五大陷井
· 11届中国国际教育展集中发布留学信息
· 出国留学“五留意”
· 吉林:自费出国留学热大幅升温
· 受9.11影响马来西亚成中国学生留学跳板
· 无雅思去澳洲留学 专家建议“两步走”
· 德国将通过移民法 留学生毕业后可申请工作
· 留学海外该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 外交部发言人证实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遇害一事
· 济南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准“留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