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社会评价
社会舆论:当为素质教育鼓与呼
2005-11-14    

字体大小:

  近年来,社会舆论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在不断升温,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传声筒和放大镜,其对教育新闻和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版面条位上,都给予了相当重的分量,部分都市媒体甚至把教育宣传作为重要的经营窗口和“卖点”。新闻媒体关注教育,这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社会媒体在教育宣传报道方面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观察:媒体不应乱施话语权

  部分社会媒体片面炒作教育的“热点问题”,倾向于报道教育的负面新闻;部分家长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领情,学校减压家长加压。教育改革外部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部分媒体对教育宣传有误区

  去年7月,南京某媒体一组《追问南京“高考之痛”》的新闻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各种议论。在这一组报道的背后,值得关注的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问题:这组报道准确和真实可靠吗?南京的基础教育究竟怎么样?这组报道究竟在社会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先看看第一个问题,在这组稿件刊用时,江苏省刚刚公布了本科一、二批次的录取控制线,本科阶段的录取工作刚刚开始,有关高考录取的准确情况尚未汇总;根据国家、省关于严禁公开高考成绩排名的有关规定,全省各市高考成绩排序情况更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保密。因此,在这个时期得出“南京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全省倒数”的结论,并“追问南京‘高考之痛’”,是没有根据、不负责任的。

  事实上,2004年南京市的本科上线率及高考录取率均好于往年,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的位置也比往年略有前进。后来,尽管该报社以适当方式对南京市高考的真实情况予以澄清,但这组不实报道对南京教育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给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也蒙上了极大的阴影。

  今年5月底,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南京调研时明确指出:“有一篇‘南京高考之痛’的报道,……是逆我们先进教育理念的。媒体说是‘南京高考之痛’,我看应当是‘南京学生之福’!南京的教育成就功不可没。”

  新闻媒体对教育的关注,对教育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社会媒体在教育宣传报道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一是片面地炒作“热点问题”,在教育方针的导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近年来,部分媒体高度关注“考试”、“升学”、“择校”等话题,对“应试”进行了不恰当的浓墨重彩的渲染,而对广大中小学长期坚持的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成功经验却很少问津。二是追求独家的“政策解读”,盲目追求时效,不怕一知半解,不惜断章取义。三是倾向于报道教育的负面新闻。其后果是不仅造成教育部门和学校工作的被动,也在社会上产生错误导向。

  部分家长对素质教育不领情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发现,部分家长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不领情,学校课堂教学压力减轻了,增加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家长们于是纷纷请家教;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课外“补”上去。家长的道理很简单,都是出于对孩子应试、升学的担忧。

  近年来,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基础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分析,老百姓之所以对教育现状不太满意,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教育滞后于社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大大提高,教育虽然发展比较快,但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社会滞后于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教育改革探索充满活力也伴生大量新的问题。社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和认同的过程。

  三是教育、社会存在一些失序现象。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处于1000-4000美元这一阶段时,社会矛盾最突出,暴露得也最充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也导致人们对教育的议论有所增多。

  另外,部分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家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和刻意追求,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念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形成了无形的压力,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有时也把学校和校长置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来自专家的声音:教育需要关注更需要关爱 

蒋建华

  •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在一种缺乏同情、理解、宽容和合作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进行的。
  • 新闻媒体对教育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有时甚至是非常情绪化和武断的责难。
  •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亚健康状态,不是一个杜撰的名词,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种现象。

  教育界与社会关系亚健康

  曾经,有些媒体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渲染,导致很多学校不敢组织学生的户外甚至课堂活动。因为有些媒体简单地把意外事故归结为教育教学事故,以致于本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只好限定于学校内和课堂上的狭小空间里。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对高考状元无节制地宣传,无意识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做了免费的广告,直接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方向。有些媒体在报道学生心理脆弱而采取极端措施时,将原因归结为教师的批评所致,以致于教师不敢行使正常的具有批评意味的教育手段。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发现教育“乱收费”的刺激效应,对学校正常收费进行歪曲的报道,以致于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一些基本条件都难以具备,谈何实施素质教育。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也在快速提升,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撇开大量的关于教育的失实报道和新闻炒作以及情绪化的言论不谈,当前我们在社会媒体、网络媒体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对学校、教育的一味批评和指责,有时甚至是非常情绪化和武断的责难。

  笔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在一种缺乏同情、理解、宽容和合作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进行的。再加上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也是前所未有的,相应地,学校和教育界所受到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就是学校、教育发展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断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的根源:一方面是社会对学校赋予了过多和过重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不具有履行这些责任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因对学校和教育缺乏整体了解而不断地指责学校、抨击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学校为避免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指责,因而不得不采取“鸵鸟战术”,常常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难以自主开展真正需要的教育改革。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比如,近年来社会舆论经常抱怨学校取消了许多应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艺体育活动,殊不知这其实就是社会和学校“怨怨相报”的结果。

  媒体不能光贴近身体不贴近心灵

  要使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处于良性循环状态,需要具有正确的新闻观。那就是从事舆论宣传工作的人要有起码的职业道德,要追求新闻舆论工作促进社会进步的本真,不以舆论炒作为手段,不以追求轰动效应为目的。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贴近读者身体,更重要的是要贴近读者的心灵。在告诉社会教育界发生什么故事的时候,还要告诉社会教育界发生的这些故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值得谅解的还是不值得谅解的,是促进社会进步的还是开历史倒车的。因为,教育事件与一般的社会事件相比,更具有理性价值而不仅仅是资讯或者娱乐价值。

  恰恰相反,有些媒体不仅发挥了资讯的作用,而且还希望在教育上追求娱乐的价值,结果不仅娱乐了老师、学校甚至教育,也娱乐甚至愚弄了读者和社会。

  曾经听一位新闻界的朋友说,每当他在努力将教育新闻宣传做得更有深度的时候,就面临着领导的指责--“你做的工作不够低俗”。这真让笔者非常难以理解!教育本来就是非常高尚的事业,怎么能够让它低俗呢?又有什么办法让它低俗呢?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站在教育的对立面思考问题,发现教育中的“莫须有”问题,这才是低俗的捷径。而这,正说明我们的新闻观念出了问题。问题的背后则是只从“砸碎”的观念出发,而不是从“建设”的观念出发,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多么需要建设者!

  教育期待社会关爱

  当前我们不仅需要解决新闻观的问题,而且需要解决教育观的问题。那就是在宣传报道教育问题时,要分清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类别,采取积极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视角。依笔者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问题:

  ·产生于经济、社会等领域而在学校和教育领域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并不是学校的问题和教育问题,而且也不是学校和教育界所能解决的问题;

  ·根源不在学校和教育,而且学校和教育界本身也深受其害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客观上难以避免的问题;

  ·真正的教育问题或学校问题,是学校自身能够解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

  ·有些是教育系统的整体问题,有些则是局部问题、个别问题;

  ·有些是教育运行中的常规问题,有的则是突发问题。

  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摸索、探索和试验。既然是探索和试验,就需要有一个过程,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付出一定的代价。而现实往往是,人们要求教育不断创新,但同时又不容忍一丝一毫的风险和可能的失败。教师和学校实际上被各种社会舆论绑住了手脚。如果我们的舆论、我们的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和教育有多一点的理解和宽容,最后受益的会是我们自己。

  因此,媒体在关注教育的时候,要对教育进行有深度的关注,更要对教育施以关爱。这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精神力量。

 

来自校长的声音:在两难中追求双赢

江苏南京第29中学校长 华明友

  进入新世纪,我校的发展有顺境的喜悦也有逆境的困惑,有面对两难的无奈也有追求双赢的艰苦跋涉。

  近年来,我校取得了可喜的办学成绩。一是办学规模扩大,从1999年的一所仅有30来个教学班的普通完中,发展成为一校四址、130多个班级、高初中分设、公民办皆有的教育联合体;二是学校品位提升,我校先后成功创建了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并被转评为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成为一所饮誉省内外的名校;三是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卓有成效,我校的课程改革、校本培训、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教育开放以及实行“三证四卡”(品学兼优证、身心健康证、特长技能证,英语会话达标卡、信息技术达标卡、普通话达标卡、汉字书写达标卡)素质发展合格证书制度等,成为在省内外引人瞩目的熠熠生辉的亮点。

  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中,特别是农村的县中,出于“跳出农门”的强烈动机,进行全封闭式“魔鬼化”训练,取得了较好的高考成绩,使得比较注重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大中城市的高中,在高考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2004年7月,一组《追问南京“高考之痛”》的不实报道,把素质教育成绩显著、高考成绩尚可的南京,逼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我校200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比往年有所降低,媒体借此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一时间社会哗然,家长责问,我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害。我本人也陷入极度的困惑之中。

  置身于这场风波之中,我食之无味、寝不安枕,进行着痛苦而深刻的反思。多年来,我校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实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确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打造办学特色、坚持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素质教育的成果在全省、全市均处于领先地位。我们努力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现实是人民对教育并不满意,他们更看重的是高考分数。在目前国情下,一所学校如果在高考成绩上稍有闪失,那将是无法向家长和社会交待的。

  我苦苦思索,努力寻求学校在社会转型期、双重教育标准下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我知道,必须要在办学的两难选择中找到双赢的平衡点,学校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有效的治校策略统一起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全面完成中学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在向高等学校输送优秀新生方面,为中等教育做出榜样。

 

来自教育管理者的声音:舆论让我们透不过气来

  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局长虞伟亮--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小视。客观讲媒体对教育是很关心的,但是由于一些记者,尤其是一些小报记者对教育不是很了解,对当地的教育历史不是很清楚,所以他们经常向老百姓传达一些很不专业的信息。这种误导对教育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以“南京高考事件”为例,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导致舆论把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媒体的这种误导让那些重视孩子素质提高的家长也开始动摇了。舆论的压力更让一心一意探索教育发展的教育界不知所措、有苦说不出。

  除了媒体,家长对教育界的影响也很大。家家都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带大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人都懂教育。更何况今天的父母都是从旧的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教育的评价和对教育未来趋势的看法,都是很难准确和客观的。

  大连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鹏越--坦率说,我本人最不喜欢接受记者采访。现在的记者素质良莠不齐,经常给我们帮倒忙。说到媒体的影响力,我觉得不但很大,而且有时很可怕!举个例子,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今年年初大连教育部门曾对中小学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改为早8:00上课、晚5:00放学。没想到社会对这次学校时间调整反应非常强烈,尤其是一些高中学生的家长十分不满,他们打电话、写信甚至上访,再加上媒体的炒作,最后几乎市里所有常委一级的领导都对此事作了批示。

  结果是,教育部门不得不做了退让:高三学生晚7:30放学,高一、高二学生晚6:30放学。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补课问题,学校补课有家长上访,说增加学生负担;学校不补课也有家长上访,说家里没钱让孩子到校外补课,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多辅导,“真是众口难调”。我认为,当前社会舆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弱的。

  河南省濮阳市教育局局长刘庆聚--教育系统被关注是必然的,因为孩子越来越重要,因为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很大的份额。我认为,凡是被关注的部门都是重要部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部门被社会关注,说明社会重视教育,这种关注本身会给教育有力的支持。这么多眼睛盯着教育系统,也给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一种压力,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所以,教育被社会关注是件好事。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社会舆论更多的是在指责教育,抓其一点、片面否定,这种关注只能给学校造成压力而变不成动力。我在就任教育局局长前曾任市宣传部部长,以前很少受人气,现在则是头衔多了却也开始受气了,我个人的感受是教育工作真不好做。另外,对于教育宣传,媒体帮的倒忙多,实际上教师职业仍然是最辛苦的工作之一,多少老师为了教育事业披星戴月、辛勤付出,但是许多媒体看不到这些。家长方面也很难协调,99%的家长同意了,有一个家长反对都可能引来上访,我们的压力很大!

 

来自读者的声音:别对教育说三道四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研究形势和潮流,以及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

  浙江省绍兴市王履中--我的感觉是任何人都可以评价教育,对教育说三道四,这给教育管理部门带来很大压力。过去人们对教育的评价是“一片净土”,现在则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教育,这种舆论引导的负面作用很大。希望媒体多为教育做正面报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