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上海交大:技术MBA打造中国未来CTO
2001-12-26    本报记者 林蔚

字体大小:

    “技术MBA是培养CTO的。”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MBA学员这样告诉记者。在上海交大,“技术MBA”作为一个独立项目,与MBA并列。与普通MBA不同,它要求学员是来自技术型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研发(R&D)部门,或具有理工学科背景。技术MBA的出现,也在CEO之后为我们带来了另一个新名词———CTO(Chief Technical Officer)。

  技术MBA是上海交大今年新开设的。交大安泰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方华教授介绍说,开设技术MBA项目有几个原因:其一,作为最接近市场的学位,MBA发展的惟一标准就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由传统产业向新经济转变,生产模式也从原来的“机器+手工”转换为“计算机+自动化”。随着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管理在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与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并列为企业的六大职能管理,一些企业中已出现CTO职位。王院长表示,CTO一般都是技术人员出身,这个职位的出现意味着,技术人员如果没有管理知识,职业发展的道路就相对比较狭窄。

  另一个原因与上海的战略发展相关。上海近几年产业结构大调整,电信、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逐渐加大,传统产业管理知识已经很难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得到运用。企业需要大量既有专业经验,又有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而在上海,交大的理工科支撑最强大。

  上海交大把培养目标锁定为培养适应未来竞争的高新技术创业者、CTO以及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安泰管理学院先在MBA选修课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开发与管理”方向,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整合课程,为学员提供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教育项目──技术MBA。

  从项目的构思、筹划到上马,交大的步子迈得并不快。王院长告诉记者,当时他们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按传统习惯,将课程设置为“技术+管理”,交大拥有一流的技术教授和管理教授,项目很容易上马,当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两张皮,技术是技术,管理是管理”。交大选择了另一种做法,将技术和管理糅合在一起,开设“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等既有技术含量又融入管理知识的课程。王院长说,这条路比较难走,但培养的人才却实打实地能适应将来的激烈竞争。交大目前引入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名校的课程,并召集了一批有工科背景的留学博士来共同运作这一项目。同时他们还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聘请优秀教师讲课,与企业高级技术主管开展广泛的教学实践合作,加强与世界著名院校和跨国公司的交流。

  王方华教授说,现在社会发展很快,每天都有大量的IT、生物工程技术项目上马,如果我们老是被动地应付“紧缺人才工程”,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滞后的。未来两年,上海需要更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才,交大的MBA要走在变化的前面,抢时间,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办学特色:大学的必然选择
· 上海交大两项数字电视科研成果通过鉴定
· 交大副校长明确表示:不是上海交大举牌
· "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大会"在交大召开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雷恩博士访问交大并演讲
· 《自强学子》慈善助学专题片在上交大首映
· 上海交大建立博士学位论文监督机制
· 上海交大: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互开MBA课程
· 上海交通大学:庆祝钱学森90寿辰
·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寄语师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