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合作·活动 > 理工科通讯 > 2006年第12期 > 工作简讯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长沙召开
2006-12-04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字体大小:

 

  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18—20日在中南大学召开。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教授,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姚书振教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李茂国处长,教指委(包括2个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以及设有地矿学科的48所高校的代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代表共110余人出席了大会。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李茂国处长代表高教司对大会的召开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就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高校理工科教育的工作思路、新一届教指委的性质和工作任务等做了报告。


  教指委主任委员古德生院士宣读了“教育部关于成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有关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并向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颁发了聘书。古德生院士向大会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地矿专业学科教育的新局面》的报告,阐述了我国地矿学科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并就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教指委的工作思路。


  古德生院士还就《教育部地矿学科教指委2006—2008年工作纲要(草案)》进行了说明,提请全体大会讨论。《纲要》规划了2006—200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包括教育部指向下达的项目5项,地矿学科教指委的委托项目6项,供各院校地矿学科专业自选的研究项目9项,确定了各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纲要》对本届教指委的工作组织与运行方式做了具体部署,指出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根据教育部对教指委制定的理论指导、政策指导、质量指导、经验指导和信息指导的具体工作要求,完成地矿学科专业发展战略、专业规范、评估标准的研究,并发挥其在本学科领域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纲要》还建议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实用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等多规格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全体大会上,中南大学李夕兵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辉明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杨鹏教授、吉林大学陈宝义教授、南华大学丁德馨教授还分别作了“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和“研究性大学本科教学的定位思考”、“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工作汇报”和“南华大学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改革与实践”的主题发言。


  全体会议后,地质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分别举行了分组交流和讨论。委员们一致表示:教指委员担负着我国高校地矿学科教学改革指导任务,一定不负教育部的重托,努力完成所交给的工作任务。与会各高校代表纷纷表示:自觉接受教指委的指导,积极参加教指委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协作和交流,积极开拓创新,为提高我国地矿学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做出贡献。


  两个分委会还开展了教改经验交流,秦善教授、王恩志教授、蒋有录教授、周志芳教授、孙宝生教授、张国建教授、尹光志教授、王玉杰教授、吕宪俊教授和庙延钢教授等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和经验交流。


  在大会闭幕式上,周科平秘书长作了总结发言,对本次大会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各委员、各高校通力合作,确保本次大会制定的工作计划得以顺利进行。


  为加强教材建设,大会特聘请高等教育出版社为2006—2010年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络员单位。(中南大学  周科平、张钦礼、胡建华)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