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两岸专家支招国学教育:国学教什么?
2013-10-28    新华网

字体大小:

  当中华书局出版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在大陆掀起“国学教育该当如何”的讨论热潮时,教材主要审订者、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董金裕面对媒体追问时,曾幽默地回答“国学在台湾一点都不热,天气倒是很热”。

  如今董金裕教授来到“绿城”南宁,与共同出席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学者对谈。论及两岸文化交流与大陆国学教育前景,两岸“大儒”们不吝建言。

  国学教什么?

  在台湾,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小学阶段,由古书取材,改写成白话故事,譬如因材施教、孟母三迁、孔融让梨。初中阶段,以儒学著作为主,直接摘取文言文,撷成精短篇章,例如《孟子·滕文公下》《礼记·檀弓》。

  到了高中阶段,国文课讲授孔、孟、老、庄、墨、韩、荀“七子书”外,基于四书编纂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以两学年四学期、每星期1课时的形式讲授。

  董金裕认为,国学教育是一种“反刍”教育。随着学生年龄的日益增长、人生阅历的逐渐扩展,少年时代熟记于心的诗书义理,将生出越发深切的体会,以及不期然而然的内化,“形成安定社会、促进和谐的一股力量”。

  “相对而言,大陆新时期的国学教育处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开始阶段,各种标准、规范、传授方式等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尤其是针对当代文化的国学教育,还有很大的不足。”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如是说。

  国学教育难在何处?

  中小学校开办经典诵读、恢复书法课程,各地竞相举行祭孔仪式,电视热播古代文化讲授节目……近年来不断升温的国学热大有喧嚣之势,而其中教育可谓根本。

  “国学教育是民族传统延续和自我证明的需要。尤其是在激烈的文化变革之后,国学教育往往起着补失纠偏的作用,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立场。”郝芳华认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国学讲授更为迫切和重要。

  中华书局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正式引进课堂后,一众名校却因体量浩繁、师资不足,望而却步。有媒体披露,在北京,四中等学校已然放弃教学计划,只有一所民办高中开课授业。

  培养能够讲授国学经典的教师方为当务之急。“台湾面临类似困境,高中国文教师虽不乏硕博学位,对于儒、道、法、墨各家学说,也难保样样精通。”董金裕直言,自我充实、在职培训,或许是一时之解;更为系统化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待两岸共觅良方。

  两岸怎样合力?

  加强两岸国学教育交流亦成与会学者呼声。郝芳华建议,集中两岸学术力量和国学教育经验,完善国学理论范畴;加强两岸中小学国学教育合作,充分汲取对方在国学教育方面的经验,形成中小学国学教育共识。

  台湾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赵中伟呼吁,重视儒学之核心“经学”的传承发皇,两岸宜广开“经学”课程,合办学术会议,编纂研究书籍,并设置奖学金鼓励有志之士钻研“经学”。

  “要破解知易行难的教学顽症,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体悟与践行。”董金裕补充说,让仁义礼智的中华美德在两岸社会都成为“最美的风景”。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国学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 历时8年弥补教育系统缺陷
· 海南将在6个市县区部分中小学试点国学教育
· 海南6市县中小学试点国学教育 未来全省铺开
· “互联网+”如何助力国学教育
· “互联网+国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 互联网+国学教育,如何“加”?
· 让儿童认识国学价值 儿童国学教育用何种教材
· 从台湾教育实践谈加强中小学的国学教育
· 是传承经典还是践踏古籍 三字经重修引热议
· 爱心国学班:让传统文化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