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协作学习策略是个体认知策略的群体分工化的结果,那么有关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重点不能放在协作步骤上,而应放在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来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以及如何设计协作学习的任务上。此外,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应有别于心理学和教学论对协作学习的研究。我们不应试图证明某种协作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而应努力证明包含有协作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案的有效性。这样可以避免研究单因素的教学效果所带来的困境。
2、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归结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活动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的描述。学习任务设计的根本依据之一是个体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人类的学习可划分为意义建构和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生成两个阶段(见图3)。意义建构是能力生成的基础,能力生成阶段的学习也会促使意义的重构(对意义的多次重复加工)。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依据是有差异的。意义建构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学习策略和方法,能力生成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问题解决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对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都有参照价值。

图3 学习的两个阶段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者必须了解如何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使学习者离不开网络,而使网络成为他基本的学习空间。网络所能提供的只有资源和工具,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者必须解决如何设计基于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的问题。
3、完善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
由于早期的学习对学习工具的要求不高,只要有笔、纸以及简单的计算和作图工具就可以学习。然而,网络时代的学习离不开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但网络学习工具的使用技能这类与学习工具联系紧密的学习技能的分析在早期教学设计理论中没有位置。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但形象思维能力在早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却没有地位。情感态度不是学习动力的全部要素,学习的坚持力(即毅力)没有被列入情感态度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情感态度是一种具有负倾向的要素,这种负倾向也未能在早期情感态度目标分类体系中体现。由于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将成为普遍的学习形式,而只有在协作交互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学习者的行为和心理倾向也没有被早期教学设计理论列为学习者特征要素。因此,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完善网络环境下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框架。
4、如何根据电子信息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
教学问题的分析和诊断是教学设计的基础。非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问题的诊断可以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测其能”来完成。特别是“观其行”对诊断教学问题特别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特别是远程教学环境下,只能做到“测其能”。“ 测其能”有利于确定学习需要,但却不能帮助确定问题的根源。因此,如何根据电子信息对教学问题进行诊断是一个比较困难而又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以上讨论的仅仅是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所要解决的一部分问题。在教学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只是科学研究的开始,解决问题才显研究者的本色。网络时代,教学设计研究者们不可避免地要迎接新的教育教学环境带给我们的理论研究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将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相信我们中国的教学设计研究者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摘掉教学设计是舶来品的帽子。
参考资料:
[1] 杨开城 李文光 ,教学设计理论的新框架,《中国电化教育》,2001.6
[2] 杨开城 李文光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构想,《教育研究》,2001.11
[3] 李葆萍 杨开城,教学设计中亟待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待发表)
[4] 杨开城,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2001年全国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大会发言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