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匡廷云:相信院士群体的公正性
2011-05-23 科学时报 潘希

  2011年,又到院士增选年。

  每两年一次的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备受社会瞩目。“作为一名院士,更多地感到的是一种压力,是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中科院院士匡廷云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院士增选是项系统工程,通过不同归口系统、各省、直辖市及院士的推荐,再经过院士群体充分讨论、商榷和表决,力求保证增选过程和结果的公正。

  “院士是一个荣誉称号,院士们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要努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努力创新;要提倡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要积极培养人才,推动科技队伍的建设;要承担咨询和评议任务,对国家科技重大问题决策有建议权;对院士候选人有推荐权、选举权等。院士们确实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来保证评选新院士的公正和公平,有责任来壮大院士队伍,让院士群体可以不断在我国科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匡廷云说,不仅是她自己,院士们都有这种共同的感觉。

  学术水平和道德规范是最重要的标准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通过院士和归口部门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在院士增选过程中,候选人是被动推荐的。匡廷云认为,推荐制参考了国际上多个国家科学院推荐院士的制度和经验。“推荐制是正确的,因为评选院士要从候选人的学术成就、道德规范等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院士的标准。”

  目前,中科院实行的院士推荐制度除各归口系统推荐外,每名院士推荐的候选人不得超过2名,且每位候选人要得到3名院士的推荐才能入围。

  “院士作为推荐人,要对学部和被推荐人负责。因此,必须要充分了解被推荐人,要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学术成就、学术水平和道德规范。”匡廷云表示,中科院《院士章程》中有明确规定,候选人在研究工作中要有系统的、重大的创新性成果,对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

  “这个标准是每位院士在推荐候选人时,应该好好掌握的。”今年,匡廷云不但参加了中科院的初选工作,也参加了科协和北京市的初选。“归口部门推荐要进行多次投票,并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在归口部门推荐层面,除了中科院系统、教育部系统、中国科协和部委途径外,还有各省和直辖市的推荐途径。“今年北京市进行了院士的推荐,这样可以更广泛地把我国的优秀人才推荐到院士候选人中来。”匡廷云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