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有公益之心,身边尽是机会
胡建还有一个困惑:“当我们想把事业在社会上扩大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告诉记者,现在参与他的活动的同学很多,但他担心同学们的热情不能持续。随着一些人的毕业离去,张杰和“魔法教室”项目也面临人员变动的问题。他希望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能做得更大更有影响力一些,能传承下去。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郭晓将热心公益的大学生看做整个社会公益事业的神经末梢。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的公益事业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即便像儿基会这样的公益组织的历史仍然不过才二三十年的时间,目前的公益组织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公益力量的需求。
郭晓认为,在这方面,3000万在校大学生是壮大公益组织的重要力量,整体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可以在传播公益理念、实践公益行动方面成为一支奇兵,而这些90后的孩子将是未来中国社会公益力量的基础和支柱。“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大学生们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开始实践、弘扬关爱他人的公益精神。”
上海海事大学的陈杨同学刚刚获得了消除婴幼儿贫血公益项目推广大赛的第一名。他在同学中组织了8人的免费家教小分队,义务为学校周边的贫困家庭孩子辅导学习。尽管面临资金、人员变动等问题,但是陈杨已经感到,其实公益就在身边。“那些利用网络知识帮助农民工订票的同学,都应该赞一个,”他说,“其实只要怀有一颗公益的心,身边就尽是同学们实践公益理想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