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2011-08-10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博而不精 通才难育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也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迅速认同,各大学也纷纷根据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开设通识课程。学生也面对丰富生动的新课程欢欣雀跃,有的学生往往一个学期选修多达十几门通识课程。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在纷繁的课程中来回穿梭,虽然看似广博,却难以有效把握。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往往课时较少,要在10到15个课时之内将一门课程的精髓充分传授和把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普通的高等院校难以达到;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书本材料或实践材料的课堂讲授,教师根据自制的教学提纲,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略的介绍,这对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通识教育在表面上热闹非常,实际上却往往使学生博而不精,离真正的通才还有较大的距离,这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

  学而不好 惰性依旧

  时至今日,通识教育的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通识教育自身所附带的一些弊端也较为突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所对应的学习风气,是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我国高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兴趣,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学分,拿文凭,主动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弱化。在通识课程推行之后,由于修课数量和成绩仍然直接与学分挂钩,甚至与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挂钩,这种制度设计又将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目的导向功利,学习却并不喜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这正与通识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通识教育对于我国大学制度的完善、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兴利除弊正需要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四川农业大学 潘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通识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当通识教育遇到“双一流”和工科“专业化”
· 川大校长: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 电子科技大学:实现通识教育1.0向3.0飞跃
·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
· 专家: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 调查称中国急需加强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教师培养
· 观点PK:大学课堂知识要精深还是要广博?
·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