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不精 通才难育
当前我国通识教育也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问题。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得到社会各界的迅速认同,各大学也纷纷根据自身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开设通识课程。学生也面对丰富生动的新课程欢欣雀跃,有的学生往往一个学期选修多达十几门通识课程。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学生在纷繁的课程中来回穿梭,虽然看似广博,却难以有效把握。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设置的通识课程往往课时较少,要在10到15个课时之内将一门课程的精髓充分传授和把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较高,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普通的高等院校难以达到;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书本材料或实践材料的课堂讲授,教师根据自制的教学提纲,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简略的介绍,这对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印象深刻的教学效果。
各种客观因素造成通识教育在表面上热闹非常,实际上却往往使学生博而不精,离真正的通才还有较大的距离,这成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
学而不好 惰性依旧
时至今日,通识教育的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因此在推进通识教育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更为复杂,通识教育自身所附带的一些弊端也较为突出。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以及所对应的学习风气,是推进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础。在这方面,我国高校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兴趣,修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学分,拿文凭,主动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弱化。在通识课程推行之后,由于修课数量和成绩仍然直接与学分挂钩,甚至与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挂钩,这种制度设计又将学生选修通识课程的目的导向功利,学习却并不喜好,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这正与通识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通识教育对于我国大学制度的完善、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兴利除弊正需要各界人士共同研究。(四川农业大学 潘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