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008-09-19  中国教育报  秦绍德

字体大小:

  ■过分功利化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市场是多变的,社会也很无情,如果只是追逐社会热点、听任市场摆布,到时候很有可能被抛弃。

  ■要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就需要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化的知识或技能,即便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

  ■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首先提倡的,但我们的通识教育实践并不是照搬国外。教育思想应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应该切合时代和国情。

  当前不少专家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即: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我们认为,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不是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是生产出多少论文,而是培养岀一代又一代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这是大学的使命。而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基础,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如何推进当前本科教育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通识教育。

  中国本科教育面临四重挑战

  当代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至少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社会市场化的挑战。社会向市场化转型,带来普遍的功利心理,浮躁情绪弥漫,对人文精神和生活意义漠视。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成长。市场化不仅改变了社会,也全面渗透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市场走。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地和职业以及收益联系在一起,使大学的专业设置围绕市场的需要,使学生对课程的选择紧跟职业的需求,使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操练,而忽视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这种过分功利化的教育是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学生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追逐社会热点、听任市场摆布,其结果是非常不妙的。因为,市场是多变的,社会也很无情,到时候很有可能被抛弃。

  教育大众化的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与日俱增,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考试就成为似乎是公平地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方式。当今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围绕着升学这一目标,而教育的本质在此被遗忘和扭曲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危害也越来越大。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由活泼地成长,扼杀了青少年的兴趣和创造力,遏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育。

  教育模式转变的挑战。解放后,为了适应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学习苏联经验,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土地上是成功的,它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要领导社会进步,要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就需要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化的知识或技能。即便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也是建立在综合基础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甚至素质终身都在调整,不可能通过大学的本科学习一劳永逸。

  全球化文化冲突的挑战。全球化并非是一个文化融通、太平盛世的概念,它背后潜藏着冲突与挑战。在开放的环境中,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依仗着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目前还保持着强势地位,占据着传播优势,这恐怕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不可改变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大学必须具有敏锐的预见性和觉察力。我们既要积极面向世界,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能力,同时也对承续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是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我们的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必须充分融入中国大学教育。我们呼唤传统,我们呼唤经典。

  通识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面对挑战,我们不断思考着大学教育的本质,也不断加深着对大学教育使命的认识。本科教育到底是功能优先还是以人为本?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必然有一定的功能。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也必然要履行社会个体的某种功能。但是,功能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所谓功能,就是实现其使用价值。如果大学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功能优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是否有用为目的,就会掩盖教育的根本目的,甚至违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们培养人才,希望他们能够经世致用、实现科技强国,但是不能在培养的过程中,只见“才”,不见“人”,只有专业,没有素养,只有知识,没有思想。大学应在对“人”的认识上,表达出我们的理解和作为。

  大学应该以人为本。在大学教育中,以人为本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大学的根本和基础,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二是以学生个体为本,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积极推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不仅成为人才,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他们为迎接迅速变化的世界作最好的准备。通识教育不是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的通才概念,而是深入到人的内心,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我们这样理解:通识的“识”,不是知识的“识”,而是识科学、识社会、识人类。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历史的眼光,能够融通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国大学推行通识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识教育尽管是西方首先提倡的,并且是一个先进的理念,但我们的通识教育实践并不是照搬国外。教育思想应该博采众长,教育实践应该切合时代和国情。

  我们理解,通识教育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立论,就是着重于人的培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的传授。从训练技能到培养素质,这是对教育目标很大的提升。国家提出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对整个教育作出战略性的调整。但是,素质教育是一个宽广的概念,需要逐步深化认识、细化操作。我们推进通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推进通识教育是我们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推进通识教育需进行统筹改革

  复旦大学为了贯彻自己的教育理想,很早就在本科教育方面开始了通识探索。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谢希德校长根据她早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提出要推行通才教育,此后,在通识教育的探索上逐步深入。现在看来,正是过去20年不间断的改革,为今天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2006年,启动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去三年多的历程,给了我们三点启示。

  第一,实施通识教育改革首先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中国的大学与西方有一个明显不同。我们创办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应用,强国富民、教育救国,按专业立校。而西方大学有几百年的历史,一开始是从贵族教育起步,后来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学术分科的要求,才逐步开始专业教育。再加上解放后教育体制的长期固化,我们的教师对于专业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专业教育的体制也是长期固化的。所以我们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都被深深地打上专业的烙印。当然,大学是不能没有专业教育的,否则培养不出社会各领域急需的人才,但是专业教育是不是高等教育的一切呢?为改变这样的观念,2007年,复旦大学进行了全校通识教育大讨论。大讨论使通识教育理念在校内得到了普及,也让我们认识到,转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改革实践中不断体会,能够加快观念的转变。

  第二,改革必须保持强劲的动力。改革的动力源于学校,更来自于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长期以来,复旦有很多优秀教师热心于本科教学。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优秀教师投身通识教育实践,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实践表明,教师对通识教育倾注了心血,才会让改革的难题浮出水面。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有创造,学校才能积累宝贵的经验,顺利地推进改革。例如,完善核心课程板块,设计课程指南,避免核心课程成为“概论课”,重建助教制度,都依靠了广大的教师。

  第三,改革必须解决体制上的问题。国内大学推行通识教育,必然牵涉到系统的改革。根据学校的实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改革推进:一是通识教育体系的建设,包括核心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核心课程相对于原有的课程,在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上都是一种改革。复旦学院同样会冲击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二是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包括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本科培养计划、改变学生选课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这些改革在学分、教学资源分配和教务管理上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归根结底,改革是需要投入的。三是积极协调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离不开专业院系的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在师资方面。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新体制往往会和专业院系产生激烈碰撞,但这也未必是对立的。我们既需要作积极沟通,也需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对专业教育改革提出要求,促进专业教育提高课程质量,加速改进专业教学方式。四是统筹推进本科教育的所有环节。例如推行自主招生改革,以选择适合通识教育理念的学生;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改革,真正让导师进入复旦学院的各个书院;补充大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降低生师比,推广小班化教学;兴建艺术学科,充实艺术体验课程板块;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有民族特征和复旦特色的书院文化。

  总之,只有统筹改革本科教育教学制度的各个方面,通识教育才能顺利推进。通识教育顺利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通识教育要回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当通识教育遇到“双一流”和工科“专业化”
· 川大校长: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 电子科技大学:实现通识教育1.0向3.0飞跃
· 大学教育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反思
· 专家: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学生博而不精 成难以克服弊端
· 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
· 调查称中国急需加强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教师培养
· 观点PK:大学课堂知识要精深还是要广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