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政府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有效缩小了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随着1994年我国分税体制的实施,经济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受到当地经济和财政水平的严重制约。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着手实施以贫困地区为主要对象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的办法,使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能真正到达最需要资金、资源的地区。“九五”期间,各级教育投入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1995年普通高等学校与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为20.5∶1,2000年下降为14.9∶1。同期,高中与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由3.7∶1降到2000年的2.7∶1。初中与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比例由1995年的1.8∶1降为2000年的1.4∶1。这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拨款对各级教育学生的分配正向更为合理的结构调整。
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向法制化建设的迈进。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在“九五”期间得到了实质性推进,初步建立了高中阶段、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各类成人教育和培训的不同水平的成本分担制度。
从免费教育到成本分担,尤其是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并轨,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制度变迁,充分体现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分担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九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从两个方面向规范化和法制化迈出了关键一步。一是在大力推进成本分担的同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抓规范收费,以确保学校和社会稳定,并以各种形式的资助制度进行配套改革,如学生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勤工俭学等;二是开始推行包括收费听政制度在内的民主决策机制,正确处理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在成本分担和社会稳定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的协调。如果没有九十年代的成本分担,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尤其是高中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实现我们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
四、面向“十五”的展望
展望之一: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延续“九五”平稳增长的态势,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十五”期末有望达到4%的目标。
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4638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789亿元,增幅达20.5%;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057亿元,比上年增加494亿元,增幅达19.3%,占同年全国GDP的比例上升至3.19%,是九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也为“十五”开了一个好头。
过去三年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由1998年的2.59%增长为2001年3.19%,平均每年递增0.2个百分点。只要各级政府继续保持这一势头,今后四年合计增长0.8个百分点,到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有望达到4%。
展望之二:进一步深化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完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资体制。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格局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筹措战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面向新世纪,多渠道依然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教育经费筹措的基本战略。
首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相对旺盛,这是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国情;
其次,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看,按照中央已定的战略和政策,国家财政教育拨款将不断增长。但我们不能不看到,义务教育投入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中西部和农村地区“普九”成果的巩固,作为主要是政府责任的义务教育我们还有相当艰巨的攻坚任务,必须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第三,“十五”期间要较大幅度地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并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需要大量教育资金的投入,除了政府继续增加教育拨款外,应进一步加大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的力度,尽快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社会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和机制。
《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1] 本文由上海市教科院有关同志共同讨论写成,执笔人:陈国良、王红、沈百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