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实践证明,全国普通高校系统基建投入格局的重大变化是实现高校顺利扩招的一个基本支撑。当年2000年与1995年相比,全国普通高校基建总投入增加了115.8亿元,其中,政府拨款增加24.4亿元,学校自筹的增长额达91.4亿元。学校自筹的基建经费占普通高校当年基建总支出的比例由1995年的15.5%跃升至2000年的58.3%。
表6:1995-2000全国普通高校基建投入及增长情况
年份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基建总支出(亿) |
55.6 |
67.7 |
84.4 |
100.1 |
147.3 |
171.4 |
发展指数 |
100 |
122 |
152 |
198 |
265 |
308 |
其中:财政拨款(亿) |
47.0 |
54.1 |
67.1 |
65.0 |
74.7 |
71.4 |
发展指数 |
100 |
115 |
143 |
138 |
159 |
152 |
学校自筹(亿) |
8.6 |
13.5 |
17.3 |
45.1 |
72.6 |
100.0 |
发展指数 |
100 |
157 |
200 |
524 |
843 |
1161 |
学校自筹占基建总投入的比例(%) |
15.5 |
20.0 |
20.5 |
41.0 |
49.3 |
58.3 |
4、办学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大幅度增长。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初步推算,到2000年,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民办大、中、小学有10300所(含非学历教育机构),共吸纳社会建设资金400多亿元,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入学机会,成为公立学校的一个重要补充。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共有民办小学4500多所,按校均投入200万元测算,总投入达到90多亿元;民办中学4500多所,按校均投入400万元测算,总投入达180多亿元;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300多所,按校均投入1500万/校计算,吸纳社会资金近200亿元。
随着“九五”期间我国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非政府办学形式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从1995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86亿元,5年间净增3倍多;仅“九五”期间,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投入累计已达到253亿元。
5、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大加快了大学校园和基础设施建设,新投入机制的初步探索在相当程度上为近三年的高校扩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九十年代、尤其是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富有挑战性的机遇,大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校园扩张走出了一条“政府指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投入”的新路子。实践证明,资源短缺并不是限制我国教育发展速度的最终决定因素,向体制改革要资源,通过体制改革来实现教育资源的集聚是加快我国教育服务产业的一项极为宝贵的经验。
“九五”期间,全国普通高校当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积呈直线上升态势,1996年到2000年的五年,每年新增的校舍建筑面积分别为500多万m2、700多万m2、1000万m2、2000万m2和3000万m2。五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市场融资和企业投资。2000年新增3000多万平方米校舍,加上校园新征地12.8万亩所需的工程资金总量至少在350亿元以上,其中政府投入为71.4亿元,仅占20%。其余80%均是利用市场机制筹资的。
6、以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举措促进教育财政制度创新,体现了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中政府教育财政职能的转变
政府拨款渠道的拓展。“九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有效推进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机制的创新。在解决扩招所面临的资金、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上,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改革政策,加大了教育投入。中央政府首次决定,从国家基本建设的长期国债中安排70多亿元用于高校基本建设,落实了中央将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政府教育投入渠道拓宽了;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有不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通过学校融资、财政贴息、减免土地开发税费、土地差价置换等非传统性的渠道相继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