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后期,鉴于我国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地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中央决定从2000年起两年内投入30亿元,专门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01年底,中央已经安排落实专项资金26亿元,加上地方及其他配套资金,总投入达到77亿元以上,累计改造危房面积1222万平方米,学校的危房面积大大减少,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11’工程建设。根据“九五”计划所提出的关于“认真组织实施‘211’工程,重点建设约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任务和要求,‘211’工程“九五”建设资金总量为110.37亿元,另有配套设施建设经费73.32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总计投入184亿元。在上述巨额资金的支持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96所高等学校和两个高校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取得重大进展;一些国家急需发展的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生化工程等学科得到了重点扶持和培育,并且取得了一大批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标志性成果。
——改善高中办学条件。“九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我国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理科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等主要教学设施达标学校比例有明显上升,达到65%左右,比1995年的50%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增加教师工资收入。“九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增加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使中小学教师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全国中学教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98年的7695元提高到2001年的11974元,三年增长了55%;全国小学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98年的6599元,提高到10322元,三年增长了56%。
三、多元筹资的最新格局
“九五”期间,我国教育投入的多渠道经费筹措体制基本形成,逐渐形成了按教育类别区分的教育投入新机制;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社会和学生家庭成本分担为基础的新筹资模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国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体制基础;加快校舍和教育的投融资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教育资金积聚和教育资源的扩容速度明显加快。
1、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体制的基本格局
8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以财政拨款为主,财、税、费、产、社、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经过近15年的努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逐步形成。“九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总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4%左右(不含教育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等收入);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办学、捐集资、学杂费和学校其他自筹收入等)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有了明显提高,由1995年的24.8%上升到33.4%,已超过教育总经费的三分之一,形成了办学经费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新格局。
表4 1996-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收入按来源统计 单位:亿元
年份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教育经费总计 |
2262 |
2532 |
2949 |
3349 |
3849 |
1.预算内教育经费 |
1212 |
1358 |
1566 |
1816 |
2086 |
2.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
240 |
268 |
279 |
282 |
284 |
3.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 |
116 |
119 |
129 |
132 |
136 |
4.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 |
87 |
99 |
59 |
57 |
57 |
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 |
26 |
30 |
48 |
63 |
86 |
6.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 |
188 |
171 |
142 |
126 |
114 |
7.学费、杂费 |
261 |
326 |
370 |
464 |
595 |
2000年,在教育经费总量中,预算内教育经费占54.19%;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占7.38%;企业办学经费占3.53%;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占1.48%;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占2.23%;社会捐集资占2.96%;学杂费占15.45%;学校其他自筹收入占1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