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府主导:投入机制创新
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曾面临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教育拨款“九五”期间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
为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国务院决定,从1998年起,中央财政教育拨款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5年每年比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统计结果显示,1998年到2001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增加教育经费拨款437亿元;同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出台了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政策措施。据初步统计,全国约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照中央的做法,确保每年教育经费拨款增加1个百分点。
经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九五”期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累计达到8037亿元,比“八五”期间的3555亿元增加了1.3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年均增长率达到15.55%。
表3:“九五”期间全国分地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拨款年均增长速度(单位:亿元)
|
1995年 |
2000年 |
年均增长% |
|
1995年 |
2000年 |
年均增长% |
地方合计 |
906.39 |
1867.14 |
15.55 |
河南 |
44.41 |
91.16 |
15.47 |
北京 |
27.12 |
77.66 |
23.42 |
湖北 |
29.39 |
59.61 |
15.19 |
天津 |
14.47 |
31.07 |
16.51 |
湖南 |
33.87 |
59.46 |
11.91 |
河北 |
39.00 |
83.14 |
16.35 |
广东 |
94.38 |
176.23 |
13.30 |
山西 |
23.79 |
42.65 |
12.38 |
广西 |
28.36 |
50.12 |
12.06 |
内蒙古 |
19.99 |
35.55 |
12.20 |
海南 |
9.57 |
10.64 |
2.14 |
辽宁 |
41.52 |
79.59 |
13.90 |
重庆 |
56.39 |
33.26 |
14.33 |
吉林 |
24.20 |
46.62 |
14.01 |
四川 |
76.91 |
黑龙江 |
26.16 |
52.00 |
14.73 |
贵州 |
15.75 |
34.62 |
17.06 |
上海 |
41.50 |
103.52 |
20.06 |
云南 |
35.76 |
73.26 |
15.42 |
江苏 |
57.88 |
129.64 |
17.50 |
西藏 |
4.20 |
7.49 |
12.27 |
浙江 |
36.44 |
84.73 |
18.38 |
陕西 |
20.44 |
40.93 |
14.90 |
安徽 |
27.60 |
58.44 |
16.19 |
甘肃 |
14.45 |
31.04 |
16.52 |
福建 |
31.54 |
71.79 |
17.88 |
青海 |
4.75 |
9.90 |
15.82 |
江西 |
20.18 |
40.73 |
15.08 |
宁夏 |
4.41 |
9.66 |
16.98 |
山东 |
57.20 |
126.70 |
17.24 |
新疆 |
21.65 |
39.05 |
12.52 |
2、实施教育财政重大系列工程,最大程度发挥教育财政的杠杆作用,成效显著
——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义务教育,“九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39亿元,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各级财政共投入100多亿元集中投向全国852个贫困县,用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底,全国已有2541个县级单位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