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针对师德走样再亮剑 "红七条"能否筑起师德底线?
2014-10-13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自教育部10月9日正式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后,其首次为高校教师划定的禁行行为“红七条”便迅速引发热议。这也是自去年9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今年7月划定教师禁礼“6条红线”之后,教育部针对师德走样现象的又一次亮剑。

  可尴尬的是,就在“红七条”话音未落之际,四川美术学院11日便被曝出退休副教授王小箭在校外餐厅骚扰女学生。尽管川美随后即表示将取消王在校内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的资格,降低其退休待遇,但这在让“红七条”多了一分“正当其时”意味的同时,更是令人深思:这七条禁令究竟能否筑起师德底线?不让“红线”变成“虚线”,又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与环境?

  “名利思想重,育人思想薄”成高校师德突出问题

  性骚扰、学术造假,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宣扬分裂国家的极端思想……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教师因败德行为而上新闻头条的次数和频率令人侧目,也让本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校教师形象蒙尘。

  “这些问题虽非主流,但危害极大,腐蚀着高校教师的群体道德,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成为高教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法学首席专家劳凯声教授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则用“重要、及时”四字评点此次文件的出台。“重要,是因为高校教师是社会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青年的导师,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及时,是因为当前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社会各种思潮通过各种信息媒体向学校奔涌而来。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走入歧途。”

  那么,此次意见的出台是否找到了高校师德建设的“七寸”所在?

  劳凯声曾带领团队就高校师德建设在全国60余所高校进行过深入调研。结果显示,高校师德主要存在的三大主要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57.8%),“名利思想严重,缺乏奉献精神”(53.3%),“育人思想淡薄,敷衍教学”(47.6%)。“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三个选择比例较高的问题都涉及高校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将矛头对准的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角色的失调。”劳凯声说。

  而在对于现有高校师德规范作用的看法上,47.2%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大或较大,52.9%的教师认为作用有限、不大或者几乎没有作用;在师德规范运行配套机制建设上,只有38.8%的教师明确表示所在学校建立了处理师德问题的专门机构。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规范不断完善、但规范化程度不高,过于理想化、建设力度不大等短板,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劳凯声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对师德违规“零容忍”!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队伍?
· 教育部: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师德失范行为
· 新华社:师德将列入教师教育“必修课”
· 教育评论:“课上不讲课下讲”岂止是师德败坏
· 湖南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核心内容
· 成都:师德考核不合格将被“请下讲台”
· 中国网事:温情的大学校园容不下“不正当关系”
·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 与时俱进的师德建设始终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力量之源
· 天津划出师德红线纠正“四风”问题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