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部 > 部委动态
农村仍是非法校车的重灾区
2013-02-27    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将满一年,全国校车事故同比下降42.1%

  又是一年开学季,校车能否平安地搭载孩子上下学,再次牵动着全国家长的神经。

  2012年4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面世。今天,教育部组织召开第三场新春新闻发布会,对各地贯彻落实该《条例》的专项督查情况进行了通报。通报称,条例经过近一年的“落地”,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全国校车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2012年发生的涉及校车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42.1%和50.2%。”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巡视员杜柯伟表示。

  但通报显示,未取得许可的非法校车在一些地区仍然大量存在,学生乘坐无证运营车、拼装车、超载车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尤其以农村‘无证幼儿园’的非法校车为甚。”杜柯伟副巡视员说。

  去年排查24.6万辆校车,4.1万辆不合规

  甘肃正宁县特大校车事故,江苏丰县校车侧翻……2011年年底频发的校车事故,推动了国务院《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

  一年里,《条例》对保障学生的上下学安全作用如何?去年9~10月,在各省(区、市)自查基础上,由教育部、公安部等20家部委组成的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对14个省市进行了专项督查。今天发布的督查情况通报显示,全国各省份都已启动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制订工作;建立起校车使用许可制度的县区,占全国县区总数的五成以上。

  “为保障校车安全,联席会议和各地方政府均打出了‘组合拳’。”杜柯伟表示。

  据他介绍,在部际联席会议层面,除了专门部署各地落实《条例》之外,公安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等还制定和修订了《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专用校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等一系列标准性文件。对“在用”和“在产”的校车,也均强化了督查力度。

  “具体来说,公安部全面清理、整治在用接送学生车辆的安全隐患,工信部按照标准要求清理在产的校车产品,交通运输部开展提供校车服务客运企业的排查和校车途径路段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安监总局严格重大校车安全事故的挂牌跟踪督办。”杜柯伟介绍说。

  通报还显示,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条例》面世后,各省(区、市)共出台各类管理文件200余份。截至2012年12月27日,全国共有1556个县区建立了校车使用许可制度,占县区总数的51.2%;1541个县区建立了校车驾驶人资格审批制度,占县区总数的50.7%。

  各地还普遍加大了对“黑校车”和“问题司机”的打击力度。

  据通报显示,全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到2012年年底,已排查学生接送车辆24.6万辆,督促整改4.1万辆不符合《条例》规定条件的校车,责令16610辆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停运。在校车司机方面,在排查的23.9万人次中,清退了涉及所驾车型不符合、有严重违法记录的不合格驾驶人13935人。

  据杜柯伟介绍,在上述“组合拳”下,根据公安部门统计,去年涉及校车交通事故的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42.1%和50.2%。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部门发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 教育部等20部门要求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 盘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十大看点
·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正式公布 相关政策解读
·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出台 护佑校车驶入安全通道
· 相关负责人就《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答记者问
·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17号)公布施行
· 交通部长:尽量提高学生乘坐公共交通比例
· 专家解读国务院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 国务院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