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阻碍高教发展的多重壁垒
曾几何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让各自占有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分而治之的行业壁垒面前,高校、科研机构虽然拥有大量学术人才和科研资源,但苦于与产业、市场缺乏内在联系,而使创新更多集中在知识和科技层面,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企业身在市场、了解产业,却难以占有足够的人才与科研资源。积极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体制,进一步破除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既推动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紧密结合,也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清华大学,有个学校企业合作委员会,如今委员会的成员已经有190多家,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机构90多个。作为国家唯一的A类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吸引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000余家,辐射近30个城市及地区。“清华大学加强与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通过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多种形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和协同创新。
相关专题>>聚焦: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推荐内容>>光明日报时评:本科教学评估应反映"常态"质量
推荐内容>>教育部明年起试点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推荐内容>>咋给自己打分是"大题目" 教学质量高校如何自评
北京交通大学则以实施“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等三项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着力协同创新,汇集各方面优质资源服务人才培养,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一流人才,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依托中科院的科研资源优势,借优势铸特色,中国科技大学通过“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上走出了一条深入、融合的新路子,从数字上便可见一斑。目前,中科大与中科院16个分院(研究院)、14个研究所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共建了20个院系和学科专业、17个联合实验室。常年有200多名研究所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或讲授课程,每年有近800名学生到研究所开展大学生研究计划、毕业论文或专业实习。“‘所系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引入科研院所一流科学家和优质科研资源,全过程优化学生成才环境。”中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