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条通道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只体现在口头上、纸面上,还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各地各高校对此高度重视,动脑筋、想办法,从政策扶持、经费投入、工程立项等多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畅通道路。
相关专题>>聚焦: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推荐内容>>光明日报时评:本科教学评估应反映"常态"质量
推荐内容>>教育部明年起试点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推荐内容>>咋给自己打分是"大题目" 教学质量高校如何自评
2011年是北京邮电大学特设的“教学质量年”。这一年,学校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授课的课时费,改善了教室的教学环境,整合了实验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质量年”可谓名副其实。
中国农业大学将2011年确定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年”,推进新的十大改革措施:调整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转专业政策改革;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拓展双学位专业改革;开设新生研讨课;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
诸多新举措,都是为了响应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高等学校着力深化改革,地方政府也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2011年4月,内蒙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并将“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入8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启动了2011年至2015年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今年已组织开展了教学名师奖和教坛新秀奖的评选表彰活动,并立项建设了10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4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
2011年2月,山东省教育厅等6个单位联合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实施“名校建设、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优质课程群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重点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九大工程。2011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明确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质量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