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优化学校小环境,更离不开社会多方支持的大环境。2010年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政校企合作突破高等工程教育的瓶颈。2011年,学校与克拉玛依市政府及其驻地企业联合成立了工程师学院,还与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和大港油田等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可能衍生的各种问题。
相关专题>>聚焦:2012年“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推荐内容>>光明日报时评:本科教学评估应反映"常态"质量
推荐内容>>教育部明年起试点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推荐内容>>咋给自己打分是"大题目" 教学质量高校如何自评
最近,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所“985工程”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强强联合,导师互聘、学分互认、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武汉高校“同城双星”。这是湖北创新校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制的一个标志性举措。2011年7月,该省17所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还与近20家省内重点化工企业携手,成立了“湖北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以行业为纽带,深入推进校校、校企合作,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如何对接现代产业集群,强化学科群的集聚效应?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的学科专业与战略产业联盟应运而生。
浙江接轨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省域内涉“海”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发展,通过扶植、共建、引进等多种形式,使浙江成为国内涉“海”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服务和引领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基地。
福建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任务,努力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工艺美术等7个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共培养了产业相关专业急需紧缺人才约5.95万人。今年还新增本科专业69个、专科专业73个,增设了一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联网工程、工业设计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