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教育信息化 > 综合研究
我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先锋
2001-09-18    李文光吴娟余胜泉

字体大小:

  随着21世纪帷幕的逐渐拉开,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社会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教育要进行变革,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当今世界各国都意识到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制订了专门的教育技术行动计划,把教育技术看作是促进基础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自从1994年2月“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被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批准,并被确定为重点的科研项目以来,在总课题组的主持下(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任总课题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王本中主任任总课题组副组长),“四结合”课题组和各试验学校的各位老师围绕这个目标,针对语文学科进行了6年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建构起了全新的识字、阅读和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显著地提高了试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参与语文“四结合”的试验学校由第一批的7个城市13所学校,发展到目前覆盖全国22个省市的600多所试验学校,包括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职高和中师的语文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不仅在国内形成了一定规模,而且其影响已扩展至海外。“四结合”课题组负责人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自1997年以来,多次应邀到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做有关“四结合”的学术报告和录像课例演示,“四结合”还曾两次作为大会主题报告在“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做介绍。香港的多家报刊和电视台以及新加坡的“联合早报”均曾在显著版面或黄金时段做过报道。1998年9月香港教育署向全港1000多所中小学正式发布的“资讯科技进校园”指导性文件汇编中,还把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关于“四结合”的学术论文在冠以资讯科技教育理论的总标题下,作为指导性文章收入。香港和新加坡的教育部门还多次组团到内地的“四结合”学校参观、听课。

  几年的教改实践证明,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推动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实现了计算机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同时也为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便于广大教师借鉴的具体经验。(引自今年6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给语文“四结合”教改研究经验交流会的贺信)我国电教事业的奠基人,电化教育的老专家南国农教授把语文“四结合”项目评为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有影响的两个教改项目之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逐渐被广大教师所了解,以及以计算机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逐渐普及,“四结合”各试验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要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其它学科教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开始启动。同时,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正在加速进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使我们面临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如何真正把“四结合”的教改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实践,都需要进行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在这种情况下,“四结合”总课题组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做了新的规划。

  提高对“四结合”项目的认识

  一定要站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信息时代的基础教育”这样的高度,或者说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这项教改研究。它绝非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项目,也不再是单一的语文教学改革项目。它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通盘考虑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着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知道,计算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计算机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这与我们新的“四结合”所要追求的——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是一致的,并且已经做了大量先期探索,要实现这个最高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而这正在成为或者已经成为现实。由此,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步伐逐渐加快的今天,“四结合”项目将越来越显示出它长久的生命力,其结果一定是推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

  理解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的研究内容

  扩展后的“四结合”其基本内容虽然改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但是其研究的宗旨和目标并没有改变,仍以当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建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主要的研究目标,在结合各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扩展后的“四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变,仍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当前,为了对多年来统治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冲击,应更多地强调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

  重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的探索与总结

  在最近几年内,特别要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开展“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与概括,突出做好信息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证性研究和教学效果评估工作。在“四结合”的发展初期,为了调动广大“四结合”试验学校的积极性,扩大“四结合”试验的范围,帮助教师尽快了解和掌握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曾经举行过数次规模较大的经验交流会,取得了大量教学研究的数据资料,但还没有归纳出完整的,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下一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每一种新的技术进入到教育领域都让人欢欣鼓舞,期望它能够产生象印刷业、办公自动化、影视业那样革命性的变化。但它们用于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并不象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有时还相差甚远,对此“四结合”试验学校的老师有深刻的体会。信息技术用于教育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尽管从技术上讲,它具有近乎天然的教育传播手段,同时具有个性化互动、群体互动的功能,可以还教学以个性,将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但是,技术是中性的,单纯技术本身并不解决教学过程的所有问题,而决定技术应用方式的教学系统设计思想和应用模式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特别重视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真正解决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不被人视为“花架子”,“重形式,轻内容”。虽然在这方面,还没有完整的、可供模仿的先例,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和协作学习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全面素质为目的,而这恰恰是“四结合”试验所要探索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当然,还要注重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将会给教学带来哪些负面的、消积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四结合”通过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需要一套评价工具和评估体系,显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作为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所以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评价环节,应该有相应的新的发展,以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为例,学生不仅在“听,说,读,写”等传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获得提高,而且在参与教学的状态、自主利用计算机获取、加工、存储信息的能力、个性整体发展、与同学的合作、交往、互动学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可是这些内容还没有被恰当地包含到语文“四结合”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来思考和探索,如:如何引入信息高科技成果来进行教学信息的测量、收集和评价;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教学评价有哪些新的特点;如何评价新的学生学习成果,如学生个人主页;在网络教学的评价工作中,应怎样充分发挥网络快捷、交互性好、反馈及时的特点;怎样建立网络环境下良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怎样编制更适合于网络教学的评价量表等等。这些内容都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系

  尽管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是由于没有提供广大教师能够操作的理论和方法,教师很难立足本职岗位,通过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使"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难以落实。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已经揭示了,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备发展和增强其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其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自身的努力以及机遇。目前,北师大何克抗教授根据当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最新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外双循环理论模型”,已经初步搭设起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框架,同时信息技术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是解决信息时代教育问题(即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问题)的基本工具,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极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如,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为学生进行协作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认知工具(如建模工具、讨论工具、计算工具),这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开发的教学软件,既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又能和学生的联想思维方式保持一致,这都为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培养中小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分析,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所以,存在这大量的问题需要去探讨和实践,例如,如何按照新的创造性思维理论来编制测量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量表?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时,发散思维技术和学科教学技术的交叉点在那里?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那些方面改革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四结合”总课题组已经安排北京师范大学李文光老师、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李德文先生和倪友基博士一起在广东南海实验小学、深圳小学、佛山汾江中学开始试点工作,在取得了经验以后,逐步向“四结合”的其它学校推广。

  建设“四结合”研究需要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学科教学资源库,并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

  网络教学应用是今后“四结合”重点要研究的一个内容。为了把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必须通盘考虑网络教学的各个要素。可是,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包括一些“四结合”的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硬轻软”,即只热衷于校园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开发。这就造成了建了校园网以后,常常面临“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或有了车、货却缺乏“驾驶员”的尴尬局面,使得网络教学开展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设“四结合”研究需要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学科教学资源库,并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必须能够对各种格式的教学资源、各种网络课程开发工具和教学工具、网络教学系统以及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目前,“四结合”课题组已经开发了一个通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http://etc.elec.bnu.edu.cn上能够看到它的测试版),接下来需要结合基础基础教育和各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对这些内容进行改进。同样,如果没有丰富的、便于共享的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四结合”所提倡的发现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就难以得到落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事与愿违或成效甚微。当然,这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工作。好在“四结合”经过6年多的发展,已经有了颇为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组织每年1~2次各省市的地区性经验交流、研讨,以及全国性的大型经验交流会(已经举行了4届),已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字教材、论文、课例、课件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今年10月,“四结合”学科资源库网站(http://www.sijiehe.com)已经开通,课题组将陆续把这些资源放到这个网站上,它也将成为广大“四结合”学校和教师服务的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为了丰富该“四结合”学科资源库的内容,需要广大“四结合”的教师以学科为单位,继续开发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优秀论文、测验试题、典型案例、文献资料等等,“四结合”的学校可以免费使用这些资源。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也就是说,为了使广大“四结合”教师能能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应当进行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以及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等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层面的培训。今年8月1日到10日,扩展后的“四结合”第一轮培训工作在山东日照进行,与以往不同,重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等内容做了讲解和讨论。

  强化“四结合”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的启动表明了,今后的研究内容将更加深入和广泛,它不再只关注语文一个学科的教学改革,而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基础领域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且通盘考虑各学科之间的项目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四结合”教改试验,除了坚持原有的全国总课题组、省(市)课题指导组和试验学校子课题组三级管理体制以外,“四结合”课题研究今后将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如积极创造机会让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其它政府部门了解“四结合”实质、内容、方法和意义,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和各级教育科研机构(如电教馆、教科所等)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课题相配合,形成教改研究的合力;聘请各省市的教学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学专家,以及最优秀的教师参与到试验中来。省级课题指导组是进行“四结合”试验的一个关键环节,目前,省级课题指导组特别需要围绕上面所提到的今后“四结合”研究重点,合理选择和寻找子课题,深入到各试验学校开展研究工作,并帮助各试验学校不断总结探索中所获取的经验、进行、归纳、处理,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此外,还要做好诸如编写“四结合”的试验教材、提供软件支持、形成定期培训教师的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评课、讨论,帮助试验学校的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等一系列配套工作。“四结合”固有的特点是必须有信息技术的介入,这就需要较大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因此,今后“四结合”也将适当引入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寻找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寻求企业在物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目前,“四结合”试验学校的各位校长和老师已经开始按照这种新的思路进行试验探索,总课题组计划明年在日照召开第一次全国《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经验交流会。可以想象,按照这个规划,再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建设起教学信息资源最为丰富的系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四结合”学科教学网站。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信息技术资源和学科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不断归纳和总结,将会形成丰富的学科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体系。如果在创造性思维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归纳出目标、策略和评价体系,就将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设计理论。我们期待着扩展后“四结合”,即《中小学各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探索信息时代的基础教育,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我们更相信,现代教学理论与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的结合,定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在第三个千年纪元史册中,谱写出创新型人才涌流的新篇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