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10万人报考上海研究生 考复旦人数最多
2005-12-13    

字体大小: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昨天公布了2006年上海市硕士生报考的统计情况,2006年共有101607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这也是历史上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与往年相比,报名净增人数和增幅明显趋缓,报考的专业排在第一位的是MBA(工商管理硕士)。

  据悉,2006年共有101607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去年增加2059人,增幅2.1%,继续刷新历史纪录,但与往年相比,报名净增人数和增幅明显趋缓,不仅大大低于2005年的报名净增数14126人(增幅16.5%),也明显低于2004年的报名人数增幅7.7%。

  101607名考生中,上海生源22520人,占22.2%;外地生源779087人,占77.8%。应届本科生55248人,占54.4%;在职人员46359人,占45.6%,其中,科技人员792人,高校教师3890人,中学教师5389人,成人应届本科生569人,其他在职人员19137人,其他人员16582人。大学本科学历97695人,占96.1%;大学本科同等学历3753人,占3.7%;研究生159人,占0.2%。参加全国统考的有96256人(含MBA和JM);参加单独考试的813人,推荐免试生4270人,其他268人。(早报记者 韩晓蓉)

  高校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复旦大学16561人,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学15448人、同济大学13745人、华东师范大学10588人、上海财经大学7899人和上海大学6713人。科研院所中报考人数最多的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871人,依次是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363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56人和上海社会科学院337人。

  从报考的专业来看,排在前十位的二级学科及专业学位分别为: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金融学、企业管理、英语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会计学。报考人数超过1千的二级学科有:外科学、国际法学、行政管理、民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内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设计艺术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上与前几年的情况相似,差别不大。从具体数据分析,报考MBA(工商管理硕士)和JM(法律硕士)的人数继续增加,分别为6236人和5300人,比2005年增加155人和458人。

  专家建言:上海应首创“硕士后”制度

  早报记者韩晓蓉

  “让研究生真正具有动手能力的同时,解决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就业问题,上海应该首创‘硕士后’制度。”在昨天由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文汇报联合召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座谈会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研究员作出上述提议。

  胡瑞文表示,现在实施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应该可以扩展为“硕士后”制度。现在每年全国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达到了二三十万,就业是个很大的问题。他说,如果设立了硕士后流动站,通过企业的项目导师让研究生充分培养动手能力,一年2~3万的生活费,可以企业出一半,教委科委出一半。硕士后的招生比例控制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左右。他表示,上海是全国的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加上经济发达,企业众多,完全有能力在全国最先开始“硕士后”制度。胡瑞文认为,现在博士生水平不很高,研究的方向太专太窄,也使“硕士后”制度有其可行性。

  胡瑞文研究员的提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相关高校及企业的赞同。上海市科教党委书记李宣海认为,为了让研究生的培养更有质量,上海应该有所创新,但是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以需求为出发点,切忌简单“拉郞配”。上海交大副校长印杰认为,现在很多高校导师的课题是在“无病呻吟”,根本没有作用,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读书,通过出专利、出成果再配合论文来真正地培养能力,而不是闭门造车写一些没有用的论文。

  新闻链接:名记者也能当硕导

  记者  韩晓蓉

  现在上海平均1个导师带7个研究生,为了解决“导师少学生多”的问题,上海将继续扩大从社会上找导师的范围。将来,具有社会实践经验的跨国公司高管、名记者等也能够担任研究生导师。

  昨天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座谈会上传出消息,“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规模将酝酿继续扩大。现在上海有5家大型企业集团是研究生的培养基地,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到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上海也将打破理工科培养为主的现状,文科学生如新闻、古籍等专业研究生也可以进入联合培养基地,而新闻单位、出版社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也能够担任研究生导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培养研究生,不能搞“大跃进”
· 91岁老奶奶冒寒读研究生课程
· 中科院研究生院成最大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 教育部有关人士透露全国研究生明年仍扩招
· 江苏研究生学历不好混
· 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 我国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提高教育质量
· 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思路
· 中科院拆除人才进出壁垒
· 我国首届“多媒体与虚拟现实”专业硕士毕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