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袁贵仁:教师教育要适度超前发展
2002-03-20    记者 符德新 谭南周

字体大小:

  本报厦门3月19日讯(记者 符德新 谭南周)教育部师范司今天在厦门召开2002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到会并讲话。

  袁贵仁在讲话中提出,“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此,我们应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扎实稳妥地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他说,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来源多元化,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深刻变化。但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刮风。中小学师资来源完全放开,目前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需要一个从高中教师到初中教师再到小学教师的过程。再加之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尤其是初中以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人才培养规格与综合性大学明显不同。特别是要考虑到我国70%左右农村中小学师资来源的现实问题。因此,现阶段就全国而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仍要坚持现有的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机衔接,积极促进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元化。

  袁贵仁说,国家鼓励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师资格所需课程,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等,研究制定鼓励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政策,并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吸引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岗位,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

  袁贵仁说,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即将在全国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特别是以教师培养培训为主要职责的师范处、师资处,要把新课程教师培训作为中心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地负起责任,积极地和有关单位、部门配合,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高校课改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搞好。

  袁贵仁还就突出师德教育、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完成以新课程培训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等项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说,教师教育事业是一项事关教育全局、民族振兴,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事业。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研究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当代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脉搏,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育的领导,根据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认真制定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规则,在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技术条件装备、干部教师队伍等资源配置方面优先考虑教师教育,使教师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考察了厦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新课程实验等情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容县推进城乡公平教育
· 教育热点成高校先进性教育着力点
· 注重分类指导 体现和谐教育
· 支援山区教育 全国各地志愿者纷赴琼中县任教
· “以县为主”难解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饥渴”
· “内”“外”结合才是出路
· 西藏教育:从零开始的跨跃
· 教育博客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 教师调配如何做到“阳光操作”?
· 11项优 佛山成第二个广东省教育强市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