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陕西省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48

 

 

1、普通高校

21

 

 

2、科研机构

27

 

 

(二)普通高等学校

57

67527

30696

1、本科院校

30

50341

24009

2、专科院校

27

17186

6687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22

15160

5822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三)成人高等学校

25

8028

3893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37

3680

1359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6

3140

1177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1

540

182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101

210865

56441

1、高中

636

178500

36937

普通高中

624

178330

36823

成人高中

12

170

114

2、中等职业教育

465

32365

19504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89

12723

6646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83

3956

2265

职业高中

293

14872

10087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63

814

506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090

 

111614

2、职业初中

11

300

270

3、成人初中

142

409

217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24922

206447

190964

(二)成人小学

9504

9674

4182

其中:扫盲班

8806

7437

3083

四、工读学校

1

39

29

五、特殊教育

28

662

481

六、学前教育

2288

21020

12689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6500

15722

40213

(二)普通本专科

79785

168127

499017

(三)成人本专科

49313

 

205658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3893

12737

2、网络本专科生

137

16873

19473

3、学历文凭考试

13446

30495

69578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86593

436565

1122238

1、 高中

181310

273499

743264

普通高中

178276

273499

741329

成人高中

3034

 

1935

2、中等职业教育

105283

163066

378974

普通中专

40195

39463

125825

成人中专

11570

11012

27319

职业高中

53518

112591

225830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626847

768009

2212732

2、职业初中

1411

1882

4676

3、成人初中

85808

 

64263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806239

530089

4014754

(二)成人小学

424135

 

308353

其中:扫盲班

375621

 

258178

 

 

 

 

四、工读学校

24

25

91

五、特殊教育

129

304

2143

六、学前教育

98641

128011

231912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41961

53265

112405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398

1341

3844

(二)自考助学班

15972

21814

76181

(三)普通预科生

122

190

190

(四)证书教育

2978

3798

8744

(五)岗位培训

8944

12288

8212

(六)进修及培训

12547

13834

15234

 

 

 

 

二、中等教育

2338929

 

1728039

(一)中等职业教育

424452

 

124505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1914477

 

1603534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12

4294

21045

47028

10048

3460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37

16129

30376

58950

3680

1359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100

6680

22374

49356

10187

7118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79

12991

20859

46348

3367

1725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115

18207

30070

82463

 

 

民办职业初中

1

 

33

82

22

16

 

 

 

 

 

 

 

三、民办普通小学

261

15048

12228

97505

6368

4405

四、民办幼儿园

1013

33646

55729

88371

7732

4509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年度工作方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2003年要努力完成四项重要工作: 一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当年无拖欠;加强对“普九”攻坚县的检查指导,力争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完成8个县的“两基”评估复查工作。二是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全面完成一期“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任务,做好第二期“危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加快普通高中建设,启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工程,年内建成西安中学新校区。创建10所省级重点中学。四是继续搞好大学园区建设。在西安市规划3~4个大学园区,力争新建校舍200万平方米。

  〔教育审计〕 2003年,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审计工作:开展了多项审计工作,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审计总金额11.8亿元,查出各类违纪违规金额2903.1万元,创造经济效益646.52万元。为加大审计法规制度建设力度,进一步规范审计工作,制定了《陕西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组织了全省教育审计工作大检查,用两个多月时间,检查了37所高校、11个市区、12个县、13个乡镇和部分中小学校。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双先”评选活动,经市、县教育局、各高校推荐,省教育纪工委组织评选,共评选出教育审计先进集体20个,先进个人45名。

  〔治理教育乱收费〕 2003年,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发出《关于认真做好2003年我省学校收费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大中小学收费工作,落实治理大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措施。在全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切实减轻贫困地区农民负担。实行了全省教育收费公示制度,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公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事业性收费的项目、标准和文件依据。拟定了对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限分数、限钱数、限人数”的“三限”方案,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在全省开展了各级各类学校收费大检查。全省共查处违规收费金额1035万元,清退了1012万元,受理案件462件,查处乱收费案件184件,党政处分109人,通报批评154人。与2002年相比,受理案件数下降14%,处理案件数上升100%,查处违规收费金额上升了56%。

  〔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 2003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全省各地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政策。向国家级贫困县初中近30万贫困生发放了价值1668万元的教科书,为25万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书本费340多万元。发放人民助学金1.20亿元,帮助特困生完成学业。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程,截至10月底,陕西普通高校累计有2.1万名贫困生与银行签订助学贷款合同,合同金额达1.4亿元。

  〔教育系统抗洪救灾〕 2003年,陕西部分地区相继遭受暴雨、洪水袭击,大批校舍和教学设施被毁,教育系统直接经济损失达2.57亿元,近10万学生不能正常上课。灾情发生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紧急动员,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抗灾自救工作。委、厅领导分片包干,组织5个检查组先后奔赴灾区学校实地察看和核实灾情,研究、指导抗灾自救和灾后学校重建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向国内外报道灾区学校受灾情况和抗灾自救工作,争取各方支持。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为灾区学校捐款、捐物,捐赠课桌凳、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帮助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制定了247所水毁学校的重建方案,筹措落实救灾重建资金8950万元。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2003年全省高校全部开始实施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小学校试行新《标准》的学校数进一步扩大。组织开展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围棋等多项体育竞赛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省教育厅与教育部共同主办了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阶段总结现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268人参加了会议,推动了全省各地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管理。通过对全省省级传统项目中小学校的检查评估,重新命名了78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并推荐了2所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

  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转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举办了艾滋病预防知识图片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巡回展。制定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学校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禁烟活动,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禁烟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和饮食卫生工作的管理。发出《陕西省卫生厅、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检查督导,有效地控制了学校传染病的流行和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卫生师资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举办全省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教育展演活动。召开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研究探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普通高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校艺术教育十年规划》提出了指导意见,发出《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进行检查评估的通知》。同时,继续抓好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的试点工作。

  〔民办教育〕 为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活动;向社会公布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和职业学校名单,对其招生工作提出规范性要求,并加强了招生过程的监督;依法注销不具备办学条件的28所民办学校。在西安翻译职业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进行了五年制高职试点工作;调整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新增学历文凭考试专业9个;组织编写了19种学历文凭考试规范教材,初步建立起陕西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教材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办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层以上干部“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课程班。2003年,民办教育机构的占地面积达到3533公顷,建筑面积89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总价值8.8亿元,图书达到2163.9万册。

  〔语言文字工作〕 2003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陕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由主管副省长担任主任。为配合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的开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视导制度的建立,建立了语言文字工作专家库。组织了2003年第六届推普周期活动。加强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和队伍建设。到2003年,全省已建成11个测试培训中心,37个测试工作站,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基本能满足测试工作需要的测试工作网络。共举办29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有1280名学员取得了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任职资格;另有48人取得了国家级测试员资格。到2003年底,全省已有22万人领取了普通话等级证书。

基 础 教 育

  〔基础教育投入〕 (1)落实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政策。一是基本做到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二是落实了各级财政新增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主要用于基础教育的规定,省财政2003年新增财力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增加了1031万元;三是落实2003年至2006年省本级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力争每年递增1~2个百分点,市、县、区教育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至少提高1个百分点。(2)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3)继续落实《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实施定额》,规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资金来源除学校按规定向学生收取的杂费外,其余部分由县政府根据《陕西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实施定额》,按上年在校学生数核定中小学国拨公用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拨付。(4)为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制定印发了《陕西省中小学生均国拨公用经费定额》。规定了税费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50%,其中40%由县级财政部门建立专款,设立专户,专项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建设以及学校正常运转经费,不得挪作他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加强了“教育费附加”(城市“三税”附加)征收、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专户存储、专户管理、专款专用”。(5)采取切实措施,核实清理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欠款,摸清债务来源和使用情况,明确责任,并提出限期清还意见。

  组织实施陕西省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截至2003年6月底,全省32个项目县“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3.35亿元,占2001年至2003年度规划投资的123.8%。组织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3年6月,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资金 1.21亿元,其中中央与省级下拨危改资金0.24亿元,市县落实财政配套资金0.07亿元,自筹资金0.89亿元。到年底,全省共完成危房改造面积66.2万平方米,改造D级危房48.9万平方米。

  〔“两基”攻坚与督导评估〕 2003年4月,召开全省“普九”攻坚镇安现场会,榆林、延安、商洛、汉中、安康5个市政府的主管市长以及21个攻坚县的县长参加会议,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到会讲话,省政府总督学张雄强对全省攻坚工作作出部署。

  2003年,抽调人员分别对陕南、陕北有关县的“两基”攻坚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对当年要达标的定边、绥德、柞水、延川4县进行了重点督导。开展对“两基”达标县的评估复查工作。完成了凤翔、洛南、耀县、三原、咸阳渭城区等5县区的“两基”评估复查。“普九”攻坚取得新进展。有绥德、定边、柞水、延川4个县通过了“普九”评估验收,全省累计“普九”的县达94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9.88%。

  〔高中教育〕 2003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达到27.3万人和74.1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9万人和9.9万人,增幅为7.5%和15.4%。

  继续进行全省高中标准化建设,基本建成了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宝鸡中学、西安中学等一批标准化普通高中,扩大了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了重点中学检查指导和验收工作,对西安育才中学、蓝田田家炳中学、咸阳育才中学等13所省级重点高中进行了验收。开展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验工作,有40所高中成为研究性学习实验学校。抓好高中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和教材建设。开展了高中文综/理综的教学研究及高考前教师的教研培训。

  〔幼儿教育〕 2003年,全省各级各类幼儿园达到2288所。城市基本解决了“入园难”问题,农村儿童也有了更多的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专业能力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为6745人。全省已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86所,幼儿教育骨干体系基本形成。2003年,省教育厅和省人事厅对全省94名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

  10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拟定的《陕西省实施国家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方案》。《方案》提出了到2007年全省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1)关中各县区及陕北、陕南城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努力建立区域性幼儿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0~3岁儿童的教育,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2)已经实现“普九”的农村地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50%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90%的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3)未实现“普九”的贫困地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30%以上,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60%。大多数0~6岁儿童家长和看护人员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拟采取的措施:一是政府要明确目标,切实担负起改革和发展幼儿教育工作的责任;二是突出重点,求实创新,大力解决农村幼儿教育相对滞后的问题,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实现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与基础教育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高”(高质量、高水平)相结合,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确立了幼儿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加强骨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课程改革,提高保教质量,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特殊教育〕 到2003年,陕西省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全省共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31571人,已入学18460人,入学率58%。有特殊教育学校28所,特教班20个, 在校学生2143人,随班就读学生16448人。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占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在校残疾学生的89%,随班就读已经成为陕西省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主要形式。

  陕西省特殊教育工作“十五”实施方案确定的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1)义务教育。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汉中等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要达到85%以上;安康、榆林、延安、商洛等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要有较大幅度提高。(2)学前教育。50%以上的残疾幼儿,应在早期教育机构及学前康复训练机构,接受2~3年的学前康复训练与早期智力开发。(3)高级中等教育。40%以上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应接受高中阶段教育,60%以上接受中等以上职业教育。为此,陕西拟在“十五”后两年,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1)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特殊教育事业重要意义的认识;(2) 继续以随班就读为重点,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3)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需求;(4)推进信息化建设,争取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5)加强培训,建设一支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校长队伍和师资队伍;(6)坚持“特教特办”,千万百计地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7)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8)多方协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教师队伍建设〕 (1)举办赛教评优活动。到2003年,共评选出中小学省级教学能手1000名,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能手近120名,初步形成陕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2)不断强化师德教育,大力提高教师道德素质。印发《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各市继续坚持举办暑期教师学习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创、评活动,将师德与教育教学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续聘、解聘、奖惩的重要依据,形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评估与保障机制,为师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3)开始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核心,辅之以教育信息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等多项内容。新课程省级培训,累计培训教育管理者、培训者和教师3万余人次;学科培训、教材培训共培训教师13000余人;组织新课程讲师团,赴全省20所中等师范学校,对教师和应届毕业生共11000人进行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示范课教学。(4)多种项目培训并举,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实施“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14个县共设立910个示范点,至2003年4月已培训一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941人。“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大了师资培训力度。(5)将校本培训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节约了教师培训费用,同时,在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薄弱学校建设〕 2003年,全省共有中小学薄弱学校5615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22.19%,其中薄弱高中183所,薄弱初中966所,薄弱小学4466所。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制定了《陕西省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规划》,提出了薄弱学校建设的实施步骤和目标。为实现薄弱学校建设规划,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1)加大薄弱学校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2)加大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合力支持薄弱学校建设。(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4)加强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保证生源均衡分布,改善薄弱学校生源状况。(5)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薄弱学校教育管理水平。(6)改革办学管理体制,增强薄弱学校办学活力。(7)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充分发挥重点中学和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学的示范辐射作用,用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和完善协作办学制度。

  2003年,全省784个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对392所薄弱学校,大中城市760所重点学校对1050所薄弱学校开展了对口支援,累计选派教师1896名,捐款1758.58万元,捐赠教学仪器13124台(件)、计算机1309台、课桌椅6360套、图书25.72万册、学习用品4.9万件、衣物10.86万件,资助家庭贫困学生10209名。

  〔信息技术教育〕 至2003年底,全省3297所学校已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有校园网的学校703所,实现接入互联网的学校1116所。举办了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县级培训班,同时完成了该项目第二期460个教学点的师资培训、设备发放以及验收等工作。举办陕西“环宇杯”第二届中小学电脑制作大奖赛活动,有1118所学校的中小学生参加,参赛作品4952件。选送50作品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竞赛活动,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9个。在中国/联合国儿基会项目县小学生PowerPoint作品大赛中,商州区、宁陕两个项目县共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9个、三等奖23个、优秀奖10个;两县均获最佳组织奖。审批确定了全省第四批“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6所。印发了《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评估标准(试行)》。

职 业 教 育 与 成 人 教 育

  〔综述〕 2003年,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40.2%。在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开展了创建职教兴农示范校活动,到2003年,共创建省级职教兴农示范校45所,市级示范校80所,县级示范校110所,引进项目130个,直接投入1500余万元,培训农民1000余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1.2亿元。共建成省级示范农村文化技术学校60所,市级示范校150所,县级示范校550所,投入资金700余万元,年培训量在200万人以上。进行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的评估工作,渭南职业中专、西安职业中专、西安综合职业中专等21所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校,其中3所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南郑县职教中心、三原县职教中心、合阳县职教中心等9所学校通过了省级重点验收;新建成5所职教中心(综合职业学校)。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加大招生工作力度,使陕西农村职业教育规模连续两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职业高中共招生11.26万人,比上年增长15.1%。成立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相关网站,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服务。连续几年,陕西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03年,省内21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6省、市的34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全省1800多名初中毕业生有机会到东部学习和就业,既扩大了招生规模,又开辟了东部就业市场。

  〔教育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取得进展:扩大了“学分制”试点范围;组织了2个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和27个项目学校立项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全省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检测,组织了全省专业课教学活动大赛和教学能手大赛;制定和修改了全省1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加大了专业改造力度,使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得到加强,同时,认定了40个学校的25个专业为首批省级骨干示范专业。

  〔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2003年6月,研讨确定了实施“一网两工程”(建立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服务网络,实施职教强县富民工程和职教促进劳动力转移工程)的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新思路。10月,召开全省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确定了21个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试点县,审定了《试点县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编写了《农民进城务工实用手册》,制定了《陕西省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省政府为首批21个试点县投入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省级职教专款也重点向这项工作倾斜。全省首批试点县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取得初步成果。

  〔劳动力转移培训〕 2003年,提出了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途径,四项措施,五大品牌”的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即到2007年,使全省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普遍得到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50万人。“两个转变”,一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的“正业”抓紧抓好;二是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工作重心下移,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三大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现有高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和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搞好农村新增劳动力培训;二是以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发挥其在师资、设备、技术上的优势,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和村级农民夜校为主阵地和辐射点,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三是广泛利用农业、劳动、扶贫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真正做到部门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四项措施”:一是省教育厅成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二是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3年起,每年启动20个县,省给每个县补贴50万元,市政府配套50万元,县政府也给予配套,省级职教专款重点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倾斜;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省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中心和陕西省职业教育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建立陕西省职教劳动力输出维权法律援助中心;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奖励办法,不分民办公办,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五大品牌”,即精心打造“米脂家政”、“蓝田厨师”、“杨凌农科”“秦巴茶艺”和“渭北技工”五大品牌。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西安市碑林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延安宝塔区、汉中汉滨区、宝鸡渭滨区被确定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此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工作,西安利君集团等单位被教育部认定为学习型企业。

高 等 教 育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2003年,切实加强全省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强陕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全省高校发展青年知识分子党员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对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出台《陕西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建立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体系;在10所普通高校和10所民办普通高校建立了党建工作“结对子”联系指导制度。针对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14个党建理论研究课题,9月上旬,召开了课题进展情况汇报会。“七一”前夕,评选表彰了117名优秀青年教师党员和269名优秀大学生党员。

  组织十六大精神宣讲团,直接听讲的青年学生达2.5万人。结合高校“两课”教学,重点抓“三个代表”“三进”工作,主要解决“三个代表”进教材和“三个代表”进教师头脑问题。所编写的5种高职高专“两课”教材已投入使用。完成了对2000名学生和1000名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基本摸清了当前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抓了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拟订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标准(讨论稿)》。针对高校教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进公寓,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细则(讨论稿)》。

  〔评选高校教学名师和精品课程评审〕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0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2003年度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表彰活动。在院校申报的75个参选教师中评审确定了50名教师,授予“陕西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在此基础上推荐10名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奖的评选,有6名教师获得国家教学名师称号。

  2003年,决定建设50门本、专科精品课程,要求各高校在总结本校重点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一定数量的精品课程,以在各高校形成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各高校共申报了91门课程参选,初步评审出了52门课程,并推荐其中的16门参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在全省普通高校继续深化高教四项改革:实施跨校选课,创建名牌专业和高职高专“试点专业”,推行弹性学制,加强教学督导等。完成了2003年陕西普通高校本科名牌专业的评选工作,授予西安交通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等30个专业为陕西普通高校名牌专业,确认了西北大学等3所高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6个支撑专业为陕西普通高校名牌专业;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的评审上,首次采取专家实地入校考察的方式,共评出2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38个专业为省级第二批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继续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学院等院校进行弹性学制改革试点;修订印发了普通高校“弹性学制”的实施办法,对普通高校在校生“专升本”工作和成人教育“专升本”工作进行了改革。

  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设置实施办法》中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条款作了修订,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学校在核定的主干学科门类(专业类别)内自主设置、调整一定数量专业,将年度新增专业的数量从3个调高到6个,并在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6所高校进行自主设置专业的试点工作,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 9月和11月,先后在渭南和西安召开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2004年新增本、专科专业评审会议,评审出了81个普通本科专业、189个普通专科专业,同时筛选出32个本、专科专业报教育部审批备案。

  〔学科建设与学位工作〕 开展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4月,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陕西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情况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各高等学校按照文件要求,进行了校内自查。省学位办组织调研组,对省内外的25所高校进行了考察和调研。
完成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申报工作,陕西省有6篇论文入选。

  为促进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长安大学6所“211工程”高校的的发展,加强了组织协调工作。通过“211工程”二期工程建设,在重点学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进入了“985”工程建设行列。

  西安交通大学汪应洛、屈梁生,西北工业大学马远良,长安大学李佩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徐德龙等5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占全国同期入选人数的8.62%。

  完成了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和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审核工作。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8个博士点,165个硕士点。截至2003年,陕西共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5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5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7个,博士点332个,硕士点1054个。

  〔科研工作〕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在咸阳市举办科技项目对接会,共达成对接意向协议52项。开展高校科技优势调研,以推动“两个结合”(即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高新区及陕西经济的结合)工作的开展。编撰了《陕西高校参与“一线两带”科技项目汇编》一书。共收集19所高校近年来研究开发的应用技术成果近200项,着重对成果的产业化前景进行了推介。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彬县建立了省教育厅第一个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组织专家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联合组建的“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和西安科技大学申报的“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审查,已获批准立项建设。完成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申报第三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论证上报工作。组织完成了陕西高校西部校园网工程西安城域网建设方案评审、设备采购、综合布线工程的招标工作。

  申报政府部门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组织高校申报了陕西省2003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67项;申报教育部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项;编制下达了省教育厅2003年度科技计划,该计划共资助科技项目364项,资助经费1450万元,受资助学校26所。

  加强科学技术奖励工作。颁布实施了《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暂行办法》,组织评审并颁发了200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22项和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93项。

  〔毕业生就业工作〕 截至2003年8月底,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2.79%,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6.78%,本科生为89.95%,专科生(含高职)为64.50%。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的落实意见。(2)广泛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建立了人才需求信息库,供毕业生查询选择。(3)组织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4)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实际,要求各学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讲座、就业咨询及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教育和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5)实施2003年陕西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省教育厅与团省委联合招募了556名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贫困县的乡镇工作1~2年。(6)招录公务员和国家工作人员。通过严格考核, 1046名应届毕业生被录用为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同时,进行了从重点大学为省级机关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的改革试点工作,确定录用43名为省级机关公务员。

  〔教育交流与合作〕 召开全省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会议,2003年申报国家公派留学的人数达到174人。与教育部签署了“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协议书。该项目将依据陕西“十五”规划纲要和急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50~80人出国留学深造,以达到更有针对性地支持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目的。为规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市场的秩序,对6家合法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与国外院校和教育机构的协议、委托书及使馆认证进行了全面的审查,并向社会公布;对不符合要求的机构或项目责令停业。

  2003年,全省各类学校共聘请外国文教专家614人次,新核准聘请外国文教专家资格院校7所。2003年,全省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其中全日制教育机构7个,在校生3776人。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布的招生广告,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以杜绝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招生过程中的虚假广告。

  2003年,陕西省教育系统赴国外短期出访团组171个、676人次;赴港澳台立项及审批团组72个、211人次;出国及赴港澳台研修、工作、合作研究664人次。教育系统累计接受国境外各种捐赠共计81.9万美元。

撰稿 魏天纬
审稿 张雄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