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江西省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0

 

 

1、普通高校

10

 

 

2、科研机构

 

 

 

(二)普通高等学校

54

41621

21938

1、本科院校

17

24519

12276

2、专科院校

37

13306

7278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32

11357

6055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3796

2384

(三)成人高等学校

15

4132

2029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34

1560

635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4

1062

448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0

498

187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003

196845

52571

1、高中

636

176197

39169

普通高中

629

176175

39160

成人高中

7

22

9

2、中等职业教育

367

20648

13402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58

7396

4374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00

3280

1838

职业高中

209

9372

6841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55

600

349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2219

 

116604

2、职业初中

11

286

261

3、成人初中

85

101

66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5862

207306

198513

(二)成人小学

3289

5687

2704

其中:扫盲班

1954

3081

1316

四、工读学校

1

5

0

五、特殊教育

49

509

413

六、学前教育

4478

26515

17612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973

2562

5711

(二)普通本专科

47167

141571

358622

(三)成人本专科

25001

 

143136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577

1321

2、网络本专科生

 

 

 

3、学历文凭考试

13360

20131

41201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53318

416884

1047655

1、 高中

155831

278808

724411

普通高中

155520

278808

724053

成人高中

311

 

358

2、中等职业教育

97487

138076

323244

普通中专

56174

66391

155084

成人中专

6092

9360

24152

职业高中

35221

62325

144008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684057

757786

2286573

2、职业初中

2585

1859

5394

3、成人初中

4326

 

5009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757359

733559

3905386

(二)成人小学

142480

 

106363

其中:扫盲班

98036

 

44565

 

 

 

 

四、工读学校

 

 

 

五、特殊教育

1025

2262

14854

六、学前教育

230973

504672

633073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47361

46088

45968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437

880

1152

(二)自考助学班

5035

8330

12184

(三)普通预科生

 

 

 

(四)证书教育

2859

1446

725

(五)岗位培训

11707

7311

1097

(六)进修及培训

27323

28121

30810

 

 

 

 

二、中等教育

946302

 

826598

(一)中等职业教育

86072

 

76316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860230

 

750282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8

493

25774

48631

6444

3900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34

29809

33730

41403

1560

635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211

10534

43693

90216

14226

10006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85

12804

30123

59955

4035

2438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124

18497

32674

93017

 

 

民办职业初中

1

243

201

578

43

33

 

 

 

 

 

 

 

三、民办普通小学

100

5975

8184

41524

2781

2126

四、民办幼儿园

3885

61615

180683

241920

17206

11194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年度教育工作方针] 2003年,江西省教育系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实现江西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着眼服务于服从于江西现代化建设大局,做好“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体制、转换教育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构筑人才高地”五篇文章,坚持把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扩大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从实际出发,突出工作重点,努力破解难题,着力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加快江西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二是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三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是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五是积极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六是加强高校科学研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七是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大力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保障教育发展;八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九是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十是大力推行依法治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教育经费投入] 2003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为1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72.89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58%。2003年,中央共下达江西省教育专项补助资金5.24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已连续三年在5亿元以上。

  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的意见》,从2003年起,省财政连续三年级安排危改经费4000万元,11个设区市安排3000万元,每个县安排100万元左右。同时,按照农村小学生均20元左右、初中生均30元左右的标准,由县乡在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学校公用经费。“一费制”学校由省财政按生均1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另行补助。仅此两项,每年增加农村教育经费近3亿元。为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联合组织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预计筹措资金10亿元,消除全部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2003年已落实危改资金3亿元,改造危房10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江西省还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邵逸夫先生教育赠款工程”、“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赠款工程”,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农村学校的教学楼,并新建了一批农村寄宿学校的学生宿舍和公寓,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师生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003年,全省在改革、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和机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昌东、昌北高校新区建设中,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本运作,引导银行贷款52亿元、社会资金16.4亿元进入高校新区建设,顺利完成了一期工程,并在全省范围内兴起了高校新区建设热潮。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完成学业,全省在组织实施“十五”“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共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2003年又争取了中央专项补助800万元,一起用于波阳、余干、横峰、金溪、都昌、寻乌6个“两基”未达标县,为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2、2003两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共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助各地抵减贫困学生的杂费、课本费以及补助寄宿制贫困生生活费等。为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从2002年开始,省教育厅配合省财政厅实行了“国家奖学金”制度,2002、2003两年共评选优秀大学生1338人,发放国家奖学金600万元。

  [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程。积极开展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教师培训,选送208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基础教育新课程国家级培训,全省7872名教师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骨干第二期培训,8135名教育局领导和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教育干部培训,10.07万名教师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为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校名师队伍打造取得成绩。启动了人才建设平台的“十百千工程”,进行了第五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遴选工作,确定140名学科带头人。加强了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开展了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改善教师学历结构,2003年共有1544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岗位培训,2100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123人参加了教育技术培训,派出访问学者640人。同时积极引进和留住人才,使全省涌现出省级名师33人,其中江西财经大学的胡援成教授获全国第一届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委托江西农业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举办2003年暑期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提高培训班、校长岗位培训班和职教师资专升本自学考试助学班;与语文出版社、高教出版社举办了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培训班。全省共有20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培训,培训强调实用性,突出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形式”的要求。

  [治理教育乱收费] 全省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493起,处理责任人184人,撤销31个校长职务,查出违纪金2290万元,清退违规金额2132万元。

  2003年4月,省政府纠风办、省教育厅联合印发《2003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意见》,成立了由省教育厅厅长漆权任组长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项治理办公室。先后召开了两次全省性乱收费座谈会和两次电视电话会议。印发了《致学生家长、致校长和教师的公开信》,动员114所省重点中学及62所省重点建设中学联合发出《倡议书》。通过《江西日报》、《江西商报》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专版(栏),公布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开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收费目标管理责任制、教育收费公示制、教育收费责任追究制等七项制度。广泛开展了“收费达标学校”挂牌活动。严格执行“一费制”和“三限”政策。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定的28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实行了“一费制”。认真落实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择校生”比例按上一年实际招生数的20%和当年新增招生数的70%确定;“择校生”收费不得突破省定最高限额6900元的标准。在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严把开学收费关口。派出16个督查组,分赴全省99个县(市、区),进行明查暗访式的督查,并将督查结果向全省进行通报。

  经过治理,2003年全省教育乱收费实现了信访量、违规金额总量、乱收费案件数量“三个下降”的工作目标,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遏制。8月14日召开的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视频会议,江西省介绍了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社会力量办学] 2003年,全省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高潮。省人大、省政府召开人事、财政、计划、教育、民政、税务、工商等省直厅局和南昌铁路局负责人参加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贯彻施行座谈会。省人大法制办和省教育厅开始起草《江西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办法》。省教育厅举办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学法培训班,组织民办高校学法知识竞赛,出台规范民办学校招生文件,严格审查民办高校招生广告并监督学校招生行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继续加强。省社会力量办学党委在直辖民办高校共审定188名入党积极分子、发展64名党员,评选表彰5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9名优秀党务工作者、51名优秀党员、70名优秀学生干部和122名三好学生。省社会力量办学团委被评为省直团的工作先进单位。成立省民办教育协会,创办了《江西民办教育》会刊。

  [教育交流] 2003年,全省共派出159批,468人次赴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学术交流;接待20多批来访和洽谈项目的国外项目代表和港澳台地区学校代表。来赣任教的外籍教师达277人,共有81所院校(单位)获得外专聘请资格。外国留学生达183人。批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6个,其中硕士层次项目5个,高职教育项目2个,非学历教育9个。3月5日,在南昌举办澳大利亚教育展,10多所澳大利亚大学来赣参展。

  为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2003年3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办学中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了南昌航空工业学院IEN国际教育中心。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办学战略,江西中医学院与香港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合作,在香港设立“江西中医学院香港教育中心”,开展中医药本科教育,颁发江西中医学院的毕业证。

  全省2003年有85人申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共有37人被录取。

基 础 教 育

  [综述] 2003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坚持以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工作重点,积极推动远程教育、结对帮扶、课程改革、危房改造、教师培训五大工程建设。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01%,小学重读率为1.39%,小学毕业生升普通初中的比例达100.06%;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3.4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10.52%,初中辍学率下降到3.23%,初中重读率为0.46%。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58%以下。

  2003年,省教育厅加强了中小学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管理问题的通知》,规范公办学校办学行为。继续在全省普通中学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学生干部”和“省级优秀学生”。加强了中小学学科竞赛工作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2002/2003学年度全省共有2200名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获奖,新增10个国家扶持、5个省扶持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义务教育] 积极推动“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全省99个县(市、区)已全部实行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发放,省委、省政府结合农村税费改革确定的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20元,初中每生每年30元,对实行“一费制”贫困地区,由省财政另增加生均公用经费10元的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全省撤销了乡镇教育管理机构,90%以上的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调配管理已上收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建立,保证了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对尚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加大过程督导力度,实施“普九”攻坚。继续开展“两基”巩固提高年检复查工作,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保”(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专项督查。

  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调整步伐。2003年,全省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六年制的小学已占小学总数的95%以上,小学各年级已实行六年制的学校已占小学总数的50%。大力推动中小学外语教学工作,到2003年,全省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的学校约占小学总数的23%。

  [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重要内容,继续争取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推动各地建校、办班,改善办学条件。确定上高、新建、于都、泰和4个国家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扩大了随班就读的数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与省残联共同举办了“身残志更坚,巧手绘明天”首届全省残疾学生美术大赛活动,展示了特殊教育开展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2003年,全省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达14854人,较上年增长11.24%。

  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全省民族乡村小学适龄学生入学率达到98.26%,适龄中学生入学率达92.9%。努力办好西藏班,高质量地完成西藏班扩招任务。2003年,西藏班共招收初中新生85人,初中毕业77人,毕业率100%;做好西藏高一新生插班就读工作,录招新生20人,使在江西省就读高中的西藏学生总数到34人。

  [实施“结对帮扶”和远程教育工程] 2003年,重点向农村教育倾斜,一是组织实施了全省大中专院校对口支援贫困县乡农村中小学“结对帮扶工程”。全省102所大中专院校,与全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定281个贫困乡的363所初中、小学结对帮扶,“工程”每两年为一期。各大中专院校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全面启动了这项工作,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仅南昌大学等39所学校为受援学校提供帮扶资金300多万元。二是组织实施“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农村中小学兴建和改建卫星地面接收站,并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室。2003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为527所农村初中或小学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

  [幼儿教育] 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印发了《江西省教育厅实施〈江西省妇女发展纲要〉和〈江西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方案》,修订了《江西省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试行)》和《江西省省级示范幼儿园复评方案(试行)》,继续开展省级示范幼儿园评估和复评工作,至2003年,省级示范幼儿园累计达67所。组织了首次全省幼儿教师说课竞赛活动,推动了幼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幼儿教育研究会的作用,在全省开展了幼儿教学教改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全省涌现了一批幼教工作先进单位,南昌市东湖区、萍乡市安源区、广昌县荣获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称号,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奖励。

  [高中教育] 经省政府批准,召开了全省高中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明确了今后几年全省高中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工作思路,对扩充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收费标准未作调整的情况下, 2003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比2002年增长8.5%;在校生增长18.72%;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

  2003年,省教育厅批复江西师范大学创建“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教育集团”;批准江西师范大学附中等6所高中试办三年制理科实验班,批准江西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试办英语、音乐、美术特色班;将重组后的南昌市八一中学、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上高中学列为“十五”期间省重点建设中学。到2003年底,全省共有省重点中学114所,省重点建设中学63所。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 通过与国内计算机知名品牌企业合作,以市场换资金,全省中小学计算机的装备工作进一步加快。至2003年,全省中小学共装备计算机16.4万台,平均每42名中小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全省88%的普通高中、72%的普通初中、15%的小学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课程改革] 2003年初,召开了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研讨会,确定了分宜县等33个县(市、区)为2003年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全省国家、省级课改实验区累计达到50个。对26个实验县(市、区)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调研和督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西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在全国课改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建立省职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2003年8月,省政府建立“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副省长赵智勇担任联席会议主任,省教育厅厅长漆权、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克强担任副主任,省计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劳动厅、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11个部门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为成员。“联席会议”在省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研究决定有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003年9月,副省长赵智勇主持召开了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会议传达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讨论审议了《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筹备方案》。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03年12月1日~2日,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围绕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总结交流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部署200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赵智勇在会上作了题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工作报告。会上,表彰了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50个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邓晓阳等100名全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职业教育督导评估] 加强了对市、县两级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对设区市、县(区)职业教育工作目标考评的意见》,《关于开展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2003年12月,省教育厅召开2003年度全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总结会,对各设区市2003年完成职业教育工作目标情况进行了考评。

  组织开展了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合格评估活动。印发了《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合格评估评分细则》,就评估对象、评估标准和结论,评估工作程序和组织领导以及评估时间安排等作出规定。截至2003年9月底,全省完成了学校自查、设区市教育局对职业中学复查以及省教育厅对27所中专学校直接评估、对各设区市职业中学进行抽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根据教育部的要求,2003年11月,省教育厅又对13所原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复评工作。

  [社区教育实验] 根据教育部《关于申报扩大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通知》精神,江西省确定基础较好的赣州市、南昌市作为申报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重点 。2003年4月,省教育厅在南昌市召开了由南昌市西湖区、赣州市章贡区政府和教育、宣传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研讨下一步的工作。会后,南昌市、赣州市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综合评定,教育部于12月22日批准赣州市章贡区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12月24日~25日,省教育厅在赣州市召开全省社区教育经验交流会议,总结推广赣州市章贡区的经验,进一步推动全省的社区教育工作。

高 等 教 育

  [综述] 2003年,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比上年增长35.37%;在校学生比上年增长34.7%,成人本专科在校学生16.42万人,比上年增长14.7%。研究生招生比上年增长42.7%,在校研究生比上年增长38.52%。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7.11%。

  为适应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省继续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在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学专科学校、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筹建“井冈山大学”;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南昌高专为主组建“南昌科技大学”;将抚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东华理工学院”。2003年新增高等职业学校11所。

  2002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南昌昌东、昌北高校园区的决定。到2003年,高校新园区第一期工程已投资29亿元,建成120平方米教学设施,已有4.5万名师生入住我园区就读。

  [教学改革和管理] 继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全省高校新增95个本科专业和338个专科专业,其中多数是江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实施“高等学校质量工程”。拨出专款对全省高校103个本科品牌专业和15个专科示范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开展了省级优质课程评选工作,确定155门省级优质课程候选课程。

  开展办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一批高校引进国外先进办学模式,进行本科教学改革试验。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等高校开设本科教学改革试验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培养创新能力的暂行办法》,支持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各类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外语竞赛。2003年,南昌大学首次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派出3个代表团参赛,取得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继续开展全省高校“专升本”选拔工作。全省共有11492名优秀专科学生参加选拔考试,各本科院校共录取4466名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江西高教评估所开展了各种教学评估,如重点学科建设评估、新增专业评估、成人高教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校工作状态数据公示制”,公布各高校工作状态数据,对高校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监控。全省高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完善,江西高等教育的各项主要指标趋于合理,师生比为1∶16.97,生均校舍面积41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8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435.39元,生均图书60册。

  [高校科研工作] 2003年全省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019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5086人,比上年增长16%。科技活动机构79个,从业人员1382人。2003年高校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17575.3万元(其中R&D经费9991.5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 2344项,比上年增长23.8%。出版科技专著52部,发表学术论文5664篇(其中SCIE收录151篇,EI收录66篇,ISTP收录27篇);申请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专利授权16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3项,合同金额8286万元,实际收入2746万元。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取得进展,国家级项目数增多。2003年江西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含合作项目),经费416.4万元。获江西省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8项,经费140.3万元,占全省自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的88.6%,经费的87.7%。江西中医学院的“江香薷等十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获科研经费380万。

  高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到2003年底,全省高校共有重点学科7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2003年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4个。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主组建的“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江西农业大学的“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被列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并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中医学院的“现代中药制剂”、江西师范大学和南昌大学共同建设的“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南昌大学的“新型稀土聚氨酯高速抛光粉”项目与中国稀土控股宜兴新威利成稀土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年产1000吨规模的生产线,产值上亿元;该技术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产品的应用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昌大学“铟镓氮绿光、紫光二极管外延材料(蓝宝石衬底)制备技术”转让给江西联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让费400万元。江西师范大学的石油添加剂科技成果转让给上海吴泾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转让费163万元。南方冶金学院的稀土铜系列产品成果转化,已引入社会资金,投资120万元,建成一条年产600吨的异型高效散热管生产线。南昌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列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单位,已投入近7000万元进行建设,进展顺利。

  2003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高校共获自然科学奖5项(全省共6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技术发明奖2项(全省共3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科技进步奖7项(全省共59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 2003年,江西省新增博士授予单位2个,博士点9个,新增硕士授予单位1个,硕士点76个。新增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江西财经大学法律硕士3个专业学位教育授权专业,增加7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权领域。新增南昌大学与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合作培养“医院管理”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培养TESOL(英语教学)硕士生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增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华东交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遴选24个示范性硕士点,通过1~2个周期(2~4年)的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博士学位授权点水平。开展了第六批硕士点基本条件合格评估工作,参评的23个硕士点全部合格,其中优秀15个,良好7个。开展了200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工作,在参评的59篇论文中评选出2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制定了《学历和学位证书征订发放管理办法》、《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暂行办法》等规范管理文件。组织了2003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江西考区的报名考试工作,以及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生申请学士学位外语水平全省统一考试的报名考试工作。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围绕党的建设,加大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和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对11所高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配备了25位校级领导干部。组织开展了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状况的调研,形成调查报告为省委领导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组织了32所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促进了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历时三个月的学习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知识竞赛活动,并在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了争创“十面红旗”活动,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水平。

  在全省高校全面启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开展了“三个代表”在校园和实践“三个代表”的主题教育活动,“四个一百”评比活动(即100篇心得体会文章、100次主题班会、100个专题讲座、100支实践服务团队的评比),为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创造了经验。

撰稿 曹连平 刘雪萍 杜 侦 傅小军
   熊庆任 黄周村 熊志远 汤泾洪
   曾宪瑛    
审稿 漆 权 郑守华 李国祥 刘润保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