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安徽省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7

 

 

1、普通高校

12

 

 

2、科研机构

5

 

 

(二)普通高等学校

73

44395

24744

1、本科院校

24

29535

15687

2、专科院校

49

14860

9057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41

11942

7079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三)成人高等学校

11

4339

2432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8

707

398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8

707

398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265

238294

59482

1、高中

744

210283

41041

普通高中

741

210197

40980

成人高中

3

86

61

2、中等职业教育

521

28011

18441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103

10193

5983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14

3158

1606

职业高中

304

13280

9943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192

1380

909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3079

 

138549

2、职业初中

363

11584

10452

3、成人初中

2

7

7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22328

279648

266458

(二)成人小学

1492

3686

2448

其中:扫盲班

1239

3517

2304

四、工读学校

3

91

48

五、特殊教育

71

1295

973

六、学前教育

2512

19528

14162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2149

5883

13535

(二)普通本专科

65685

142361

410041

(三)成人本专科

34415

 

171841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2475

4908

2、网络本专科生

 

 

 

3、学历文凭考试

523

582

1299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319383

522356

1314079

1、 高中

209778

344862

900922

普通高中

209603

344862

899943

成人高中

175

 

979

2、中等职业教育

109605

177494

413157

普通中专

46134

47872

122450

成人中专

11398

10615

26348

职业高中

52073

119007

264359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962287

1169847

3383157

2、职业初中

85930

109238

300923

3、成人初中

322

 

10396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271012

1063988

6612171

(二)成人小学

149030

 

157834

其中:扫盲班

136206

 

143234

 

 

 

 

四、工读学校

26

24

32

五、特殊教育

2032

2582

18849

六、学前教育

500390

542361

715064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23560

23086

15301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2878

2775

5449

(二)自考助学班

1258

1195

4380

(三)普通预科生

 

79

79

(四)证书教育

1920

1371

2450

(五)岗位培训

14901

14140

613

(六)进修及培训

2603

3526

2330

 

 

 

 

二、中等教育

1753935

 

1351010

(一)中等职业教育

147038

 

48547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1606897

 

1302463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9

1037

8002

17409

2247

1480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8

3779

5066

6744

707

398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109

10491

22567

53526

10560

6750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61

8453

17774

38285

2259

1272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185

30881

60309

155470

 

 

民办职业初中

28

3860

6952

17030

777

539

 

 

 

 

 

 

 

三、民办普通小学

269

20102

18376

120973

4331

3100

四、民办幼儿园

1269

47483

69237

114874

7244

4740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年度教育工作方针] 2003年,全省教育系统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推进创新,深化改革,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省国民教育水平,以“为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基本思路是:(1)以教育创新为统帅。用创新精神统揽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启动新世纪教育创新的伟大工程。大力推进全省教育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境界。(2)以加强建设为重点。按照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根据增强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全面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事业的新发展。(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应对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入世”后的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实现教育改革的新突破;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教育的生机、活力和竞争能力,开创教育开放的新局面。(4)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5)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教育投入与支出] 2003年全省教育经费收支情况。全省教育经费收入共183.49亿元,比上年增加19.44亿元,增长11.9%;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108.12亿元,占58.9%;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4.57亿元,占2.5%;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0.68亿元,占0.4%;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6.25亿元,占3.4%;社会捐集资2.42
亿元,占1.3%;事业收入56.84亿元,占31.0%。2003年全省全口径教育经费支出总额190.95亿元,比上年增加23.95亿元,增长14.3%。按隶属关系分,中央部委所属在皖院校教育经费支出19.95亿元,占10.4%;安徽地方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支出171亿元,占89.6%。按部门划分,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支出164.64亿元,占86.2%;其他部门、企业及社会团体、 个人办学教育经费支出26.31亿元,占13.8%。
2003年地方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全省地方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收入155.93亿元,比上年增加14.07亿元,增长9.9%。地方教育部门支出156.94亿元,比上年增加13.77亿元,增长9.6%。2003年度全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105.84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67%,较上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2003年度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及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情况。普通高中为1090.45元和70.35元,普通初中为676.6元和53.5元,小学为669.31元和53.48元,职业中学为747.5元和72.6元,中等师范学校为2204.58元和135.93元。

  2003年教育基建情况。省属高校基建完成总投资21.2亿元(其中省统筹0.3亿元,中央专项补助0.19亿元,学校自筹17.73亿元,其他2.98亿元)。当年施工面积243.7万平方米,竣工136.4万平方米。全省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校舍总面积比上年分别增加184.4万平方米、50.8万平方米和9.8万平方米。全省城镇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23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0.47万平方米,建成住房2216套。

  [抗洪救灾] 2003年,安徽省遭受了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教育厅坚持抗灾、发展两手抓,两手强,打赢了抗灾复校工作的漂亮仗。洪灾发生后,省教育厅及时提出了“四个确保”(确保灾区各校9月1日按期开学、开学时学生有课本、校舍安全、学校灾后无疫情)的工作目标。多方筹措救灾资金1.3亿元,并广泛开展对口支援,向21个重灾县学校捐赠140.1万元,将机关各项开支压缩30%支持救灾复校工作,从而保证了灾区所有学校9月1日全部按时开学,全省灾区没有发生因灾而失学的现象,没有发生疫情流行,灾区53339名中小学生全部于11月30日前告别帐篷庵棚,迁到可以安全过冬的房屋中上课。

  [教育为“三农”和经济建设服务] 针对安徽是农业大省的特点,全省教育把服务“三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省教育厅组织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省内10所著名高校与长丰县50家企事业单位和50多个科技大户进行了成功对接,在种养殖、工业、建筑业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22项。省教育厅和省劳动保障厅联合实施高职高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全省高职院校积极申报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职业学校瞄准劳务市场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广泛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实施了农村回乡初高中生“3+1”实用技能培训。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农科专业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定向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政权接班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尤其是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紧缺的贫困县、山区县,定向招生150人,培养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两项试点均取得成功,积累了经验。

  针对全省经济建设需要,全省各大中专院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贴市场,发挥优势,注重特色,牢牢把握全省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紧紧围绕全省“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和农村经济建设设置调整专业。高等学校精心组织了新增专业的评审工作,全年共新增相关本、专科专业371个。各中等职业学校快速应对社区教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增设了一批物业物流管理、劳务经济和旅游等专业。学科专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使高校自我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大为增强,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省教育厅设立了全省高等学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贴息项目,通过评审,共选立13项,资助贴息资金102万元;企业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全省高校科技型企业销售总收入增长10%;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利通过教育部、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民办教育] 2003年,安徽省以《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基本精神,坚持“积极鼓励、大力发展、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为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创设“两个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构建“两个体系”(政府资助支持体系、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培育“三个市场”(投资市场、生源市场、就业市场),重点解决好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问题;强调抢抓政策机遇,用好法律工具,瞄准市场时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引导民办学校大力实施多元战略、开放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人才战略,增强全省民办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11所本科院校引用国有民办机制试办的本科二级学院,生源爆满;新批准设立、筹建民办高校各1所,批准设立3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全省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达2861所,在校学生达63.50万人,毕(结)业生111.04万人,专兼职教职工3.84万人,总资产达35.89亿元。8月29日,省教育厅和合肥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安徽省暨合肥市民办教育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安徽省民办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撰稿 朱乃韬

  [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组织实施高校和中小学2002~2005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师德建设与业务素质建设并重、培养与培训并重、吸引人才与稳定人才并重的原则,以抓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认真实施“皖江学者计划”,首批评出6名特聘教授和5名讲席教授人选。组织开展省级学术技术后备人选科研择优资助工作,向省人事厅推荐拟资助人选52名。对“高校优秀人才计划”首批计划入选人员资助经费160万元。经省政府批准,140名中小学教师获“特级教师”称号。16名高校教师和8名中专中小学教师入选2003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为核心内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高校师资培训得到加强,505名教师通参加2003年度高校教师进修班学习,3787名新进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达90%。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实现正常化,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全面启动,有66737人取得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下教师资格, 2711人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师德建设取得新进展,拟订《高校教师师德规范》,并已征求各高校意见;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务评审、评奖评先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师德师风进一步好转。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为重点,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会同省体育部门对省、县级体校、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进行了考核和重新认定工作,进一步抓好体育中学的建设,探索教体结合、培养新型体育人才的办学模式和有效途径。全省学校体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以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食堂的管理和对全省中小学学生饮用奶的管理与指导。认真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对学校健康教育课开展情况的督查,强调中小学上好每周0.5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和高中以上学段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做到教材、教师、课时的落实,同时,认真抓好专题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印发《关于加强血吸虫病和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的通知》、《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关于组织开展2003年世界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省学校卫生工作有了明显进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提高。

  以实施《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安徽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为重点,积极推动大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各地初中、小学普遍提高了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普通高中按课程计划基本开设了艺术欣赏课,学校艺术教育设备器材有了进一步充实;组织开展了第四届全国音乐、美术教育论文评选的征集活动等,促进了各地各校艺术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科研网络得到加强,师资队伍有了进一步充实,全省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有了新起色。

  [语言文字工作] 加强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安徽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检查评估的通知》,修订了《安徽省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目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类城市达标要求和达标期限。合肥市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制定《安徽省二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细则》及其操作方法,全面启动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创建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的通知,对全省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强化普通话水平测试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申报制度,对全省测试工作进行统筹安排。严格执行测试验印的程序化,杜绝弄虚作假。研制了安徽省普通话水平电脑制卷系统,完善了《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数据库》。继续做好测试员队伍建设,举办了第21期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99位学员参加了学习,经过严格考核,80位学员取得省级测试员资格。积极筹建安徽省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加大语言文字宣传工作力度。建立安徽省语言文字网站,成功组织了第六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撰稿 邬平川

基 础 教 育

  [综述] 2003年,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09%和96.44%,分别比上年提高0.29和3.92个百分点,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和49.83%,提高0.14和4.76个百分点;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78%和2.01%,青壮年文盲率继续控制在5%以内,均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高中阶段教育强势发展。普通高中校数为741所,招生34.45万人,比上年增长13.7%,在校生90万人,增长16.6%。幼儿园为2512所,比上年增加83所,在园幼儿71.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71所,残疾儿童少年在校生达到18849人。

  [中小学危房改造] 全年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2亿元,其中省级危改资金3.6亿元,市县配套资金2.4亿元,地方自筹资金3.2亿元;共消除D类危房183万平方米。自2001年一期危改工程启动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危改资金26.2亿元,包括中央补助专款1.6亿元,省级危改资金10.3亿元,市县配套及地方自筹14.3亿元;共改造D级危房458万平方米,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安徽省在危改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以县为主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校园规划、统一项目审批、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勘探设计、统一招标监督(工程量小资金少的项目实行打捆招标),把好“五关”,即把好规划设计关、建材质量关、施工质量关、竣工验收关、决算审计关。建立了严格的项目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始终将质量作为生命线牢牢抓紧,危改工程新建校舍的质量,经受住了2003年所受洪涝灾害的考验。在资金管理上,对专款的使用原则、范围、条件等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地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投入、限期完成、保证效益”的原则科学安排资金,设立危改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按工程进度直接拨款至施工单位,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提高了危改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切实加大危改督查、检查力度,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做法,对存在问题的有关县(市、区)进行通报批评,以纠正工作偏差,指导各地危改的顺利进行。认真做好二期危房改造项目启动的各项准备工作,编制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分年度改造计划。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推动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精神,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安徽省实际,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人事厅、编办制定印发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点指导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肥西等13个县(市、区)作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重点指导县。各重点指导县(市、区)根据省统一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重点指导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县乡政府职责,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抓好“一破三立”,即撤销乡镇教育管理机构,设立乡镇中心学校、县教育经费结算分中心、县人才市场教育分中心。各县按照实施方案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省教育厅批准了30个县(市、区)为市级课改实验区。到2003年秋季开学时,省市实验区达到59个,占全省106个县(市、区)的55.6%。全省小学、初中一年级参加课改的学生数分别为52万和58万,占全省小学、初中一年级学生总数41%和50%。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省级实验区课改工作进行了总结评估,4月在合肥召开了全省课改新教材展示会议;会后,深入各实验区调研,检查落实情况,并加大新课程培训工作力度,组织基础教育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学习、培训;组织优秀教师录制了一批新课程典型课例,免费赠送给各地中小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实施规划,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城镇学校按规划开设信息技术课,顺利完成第二批“中小学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建设项目”,共建设636间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改进中小学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信息学竞赛,获团体第三名,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安徽教育资源中心网2003年6月启动建设,2003年9月开始测试运行, 2003年12月正式开通。测试运行以后,立即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届人士的密切关注,仅12月上网点击量就有33万人次之多。完成安徽省第一批50所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结题和表彰工作。加强对100所全国实验学校和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指导、检查和培训工作。组织全省108所中小学校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利用互联网进行课题的信息交流和指导工作。通过网上信息传递等方式组织全省课题研究学校分别参加南京、黄山、鹜源、上海、桂林、北京、天津等地的学习、观摩和研讨会议。

  [“两基”督导评估] 为建立“两基”巩固提高工作长效监管机制,年初,制定第二轮“两基”复查规划和考核评估办法,报经省政府同意,印发给各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 鉴于当前“两基”工作的重点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第二轮“两基”复查注意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情况,着重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收到县、义务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学校收费及公用经费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扫盲及成人教育等情况。复查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在各县(市、区)自查、市对所辖的县(市、区)复核的基础上,省每年抽取部分县(市、区)重点进行复查。11月,抽取霍山等8县(市、区)进行了复查,并及时反馈复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复查。复查工作在各地再一次营造了重视“两基”的氛围,大大推动了各地进一步提高对“两基”工作的认识,继续采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控制农村中小学辍学,提高普及程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复查结束后,对“两基”巩固提高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认真进行了分析总结,报告省政府和国家教育督导团。

  [治理中小学乱收费] 先后在全省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新一届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全省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对治理教育乱收费尤其是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系统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和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在江西南昌召开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汇报会上,安徽省介绍了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做法。根据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议和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成立了由教育、纠风、监察、物价、财政、审计、新闻出版等7部门组成的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厅局际联席会议及联络组、办公室。适时召开厅局际联席会议,对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安排。制定印发了《关于2003年全省教育系统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对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确定了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了时间要求。加强对中小学收费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乱收费行为。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发出关于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后,积极协助省物价局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力配合抓好这次检查。并将反映教育乱收费的来信来电集中整理,分别通报各市纪委书记和各市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办公室,加强督办,限期查报结果。在各地普遍自查自纠的基础上,11月下旬,省教育厅又与省物价局、省监察厅分别带队,会同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新闻出版局组成3个检查组,对6个市的治理工作进行了重点督查。据初步统计,全省共组织县级以上(含县级)治理教育乱收费检查组1083个,调查处理案件444件,受党纪政纪处分146人;查出各类教育乱收费3020万元,实施经济制裁1322.96万元,其中退还1158.74万元,收缴财政164.22万元。

撰稿 邬平川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综述] 2003年,全省职教系统坚持扩大招生量、提高就业率、增强学生能力的思路,着力健全三个体系(专业设置、就业指导和质量保证体系),拓展两个市场(招生和就业市场),构建一种模式(适应需求、结构合理、配置均衡、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框架模式),致力于贯彻落实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有效抵御“非典”和洪涝灾害的严重冲击,全省职业教育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招生18.37万人,增长22.71%,其中职业高中招生11.9万人,增长24%,比2001年翻了近一番,是全国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受到教育部的肯定。普通中专招生全面回升,比上年增长39.2%,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崛起,比上年增加11所,新增专科层次专业267个。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加速融合,高等院校对口招收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毕业生1.38万人,高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2万人,高职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130人,分别增长3%、10.56%和62%。

  [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省委将加强职业教育列入工作要点,并作为科技教育工作三项重点之一;省政府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本届政府未来5年的15项重点任务之一,并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4月下旬,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省长王金山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副省长蒋作君、黄海嵩参加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印发了《实施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表彰了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落实会议精神,省教育厅与省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的通知》,与省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根据省政府《关于对〈政府工作报告〉五年重点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的通知》,省教育厅制定了《安徽省职业教育五年重点工作实施方案》,并经省政府同意,以省教育厅名义印发各市县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贯彻执行。全省职教会议的召开和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条件。

  [职业教育招生改革] 坚持以中职招生、就业为重点,促进高中阶段教育优化结构、协调发展,要求中职招生比上年增长30%以上;坚持完善统分结合、以市为主的中考和中职招生工作领导体制,强调省市县(县级含学校)三级教育部门分别侧重于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贯彻落实;坚持改革招生计划管理,将普通中专连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成人中专的招生任务一同分解到市;坚持完善激励机制,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招生与经费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坚持完善通报制度,定期发布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高中阶段普职比、各校毕业生升入职高和中专的比例情况;坚持完善招生办法,继续实行“五个放开”,春秋两季招生,秋招两次填报志愿,进一步扩大中职学校招生自主权;坚持开展一年至一年半制高中起点中专班、注册入学班、综合课程班招生等试点,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坚持推动中专学校、职业高中及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坚持创新中职招生宣传形式,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克服“非典”影响,开展网上咨询,开通“招生热线”,举办“中专教育”专栏,提高宣传实效。要求中考和中职招生防止不公平竞争和无序竞争,规范招生秩序,净化招生环境。从招生情况看,多数市中职招生增速迅猛,合肥等4市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超过45%,安庆等4市职高招生增幅超过40%;联合招生规模已突破2万人,有效解决了中专学校生源不足和职业学校优质资源不足的矛盾。

  [创建工作与“三重”建设项目] 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工作,35所学校作为备选单位被推荐上报;全面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三重”建设项目(重点学校、专业、基地),已被列入国家和省“三重”建设的示范学校达18所、示范专业(点)43个、示范基地14个,投入资金3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职业学校的基础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大力加强普通中专学校重点实验实训室和骨干示范专业建设,7所学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5所学校的省级示范专业点获得专款支持。

  [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继续将教育教学质量视作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综合施治,齐抓共管。实施评估带动方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提高质量。以省为主在全省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以市为主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合格评估,截至年底全省各市基本完成了评估任务。积极推进以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根据培养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探索分班、分层、现场教学的新路,以适应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7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和110余名职成教管理干部分别接受了专业培训。

  [中等师范教育] 对全省中专学校管理体制进行调研,并形成体制调整的实施意见,中专师范学校管理体制趋于完善。坚持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以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层培训、贴近基教、注重实效为原则,以集中培训、以考代训、校本培训为主体形式。先后印发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第二轮岗位培训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组织编写了《新世纪教师素养》等两本教材,将培训任务分解到市,保证了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非典”之后能够顺利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等一系列教师专项培训有序推进,共培训中专、师范学校教师近600人。

撰稿 林鑫德

  [成人高等教育] 2003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招生54544万人,其中本科17458万人,高职(专科)37086万人。成人高考报名人员层次明显提高,专升本报名人数大幅度增加,专升本、高中起点成人本科招生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53120人,其中本科8932人。在校生达到167910万人,其中本科生42826人。组织了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位外语统一考试,6300多人报考,合格人数2570人,全年发放成人学士学位证书7521份,并做好学位证书数据库建立工作。

  [自学考试和非学历教育考试] 2003年举办社会自学考试2次,应用型专业自学考试4次,报考人数突破50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近3万人。举办电大注册视听生考试2次,总报考人数达4万人。电大注册视听生2003年毕业7611人。自学考试打破长期以来以专科为主的格局,坚持本、专科并重,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以满足专科生接考本科的需要。调整后,有专业75个,其中本科专业39个。继续为省公检法司、财贸、卫生、档案、新闻出版、农林、电力等部门举办本、专科行业委托考试;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设了10个师范本科专业,几年来吸引了7万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自考,已有4万多名教师取得了本科文凭。努力开拓非学历教育考试,2003年,先后举办剑桥少儿英语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各2次,其中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考人数超过9万人。建立省自学考试网站(www.ahzk.net),并在各市建立了自考链接网页,为考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咨询和网上报名服务。

  [成人中专教育] 2003年,全省成人中专学校招生10615人,毕业11398人,在校学生数为26348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省政府的《实施意见》,积极进行成人中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印发征集意见稿等形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和加强成人中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初步意见,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各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设置审批和管理权限下放到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成人中专学校的管理参照职业学校的管理办法,必须参加合格评估。

撰稿 崔裕超

高 等 教 育

  [综述] 2003年,省属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3.4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人,增长17.1%;在校生达37.9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25.9%;招收研究生2116人,比上年增加701人,增长49.5%。高教毛入学率达1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003年,省级高等教育经费财政拨款7.8亿多元;争取到省级教育费附加1000万元,解决了高校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次制定出台二级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政策,增加投入近4000万元;加快高校融资贷款建设步伐,截至2003年底,累计向全省高校下达贷款额度18.65亿元,实际贷款额度17.4亿元;实施日本协力银行贷款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合肥大学城、芜湖和蚌埠两个高校园区以及高校新校区建设步伐加快,入住学生已达5.4万人。2003年,省属高校累计完成基建投资额15亿元,竣工面积207.5万平方米。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37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71万平方米,增长21.6%;校舍建筑面积达12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8万平方米,增长27%;固定资产总值达93.7亿元,比上年增加22.7亿元,增长3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25.1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增长44%;纸质图书达2789万册,比上年增加395万册,增长16.5%;电子图书达43.5万片,比上年增加27.8万片,增长176.8%。

  [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 2003年,组织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对全省15所申请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了考察和评审,新设置1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全省普通高校73所,其中高职院校41所。经省政府批准和教育部确认,在安徽大学等11所本科院校试办国有民办二级学院,进一步推动安徽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完成了8所高等学校设置(其中更名为大学1所,专升本3所,成人高校改制为普通高校1所,中专升格为专科2所,专科并入本科1所)的考察、省级论证和向教育部申报的工作。同时,指导学校做好迎接教育部专家组来皖考察的准备工作。

  [学位工作与专业结构调整] 2003年,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2所高校新增为博士授予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2所高校新增为硕士授予单位。全省新增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调整增设了371个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本专科专业,工学类和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应用文科类专业点的比例,分别上升到33%和28%,高新技术类和与WTO相关的专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渐趋合理。

  [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3年,高校各类出国留学、讲学、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合作研究、访问考察、培训的人数均有所增加;在安徽省高校工作的外籍教师和来华长期留学生人数分别比上年提高了10%和23%;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分别与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开展了各类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了教学、科研工作。

  [教学改革与教学基本建设] 2003年,以实施“质量工程”为抓手,以贯彻落实教育部4号和5号文件精神为主线,召开了年度教学工作会议,并在增加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监控和管理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高校重点建设全面加强,安徽大学“211工程”二期建设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进展顺利;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突破,有19个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材料已通过形式审查;省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和合肥国家级高职高专工程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以专业教学改革为龙头,积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遴选建设了18个省级本科教改示范专业和15个省级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遴选了3门国家精品课程和8门省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并将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以及教学文件与参考资料上网开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倡导“以就业为导向”的新观念,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积极实施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调整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开展省、校两级实验室评估,高校基础课实验室累计增加投入2.4亿元,实验室个数由原261个整合为132个,新增了500多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8%;在实验室合格评估工作的基础上,首批遴选了2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重点建设。

  加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工作。制定了2003年—2007年全省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会同省有关厅局布置开展了新建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情况评议督查工作,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招生考试和招生改革] 2003年,全省共有29.2万人参加高考,比上年增加5万人。面对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考试时间提前和防控“非典”疫情的严峻形势,经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和各高校、各市县的共同努力,高考工作顺利完成,招生规模再创新高。全国700所院校在皖录取新生17.41万人,比上年增加2.57万人;同时,2003年又是安徽省出台高校招生改革政策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首次全面实行远程网上录取并一举成功,网上录取公平公正的优势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挥。积极支持中国科技大学等22所高校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同时在6所省属大学平稳有序地进行了选择性录取改革试点。高考志愿分本、专科两段填报的举措,既使考生填报志愿更有针对性,又有效地保护了高职院校的生源。首次实行省属高职高专院校统一招生与自主录取相结合的录取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注册制招生改革的试点范围,有效提高了高职高专学校的入学报到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3年,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先后出台八个方面的48条政策措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初步形成了“省级市场为主体、院校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体系,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组织招聘专场活动40余场次,有4万余名毕业生通过市场落实了就业岗位。成立了省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社会共同努力”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进一步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促进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落实。200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8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增幅45.4%。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74.2%,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93%,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88.12%,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62.61%。在毕业生大幅增加和遭受“非典”疫情冲击的双重考验下,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了上年同期水平。

  [高校科研与科技开发] 2003年,全省高校科研的总经费预计达到9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通过科技资源整合,高校增强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省属高校获得国家资助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都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中国科技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继续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地位,取得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安徽理工大学的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组织开展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和优秀成果奖励工作,立项资助200个项目,奖励优秀成果36项。承担了近80项省部级以上社科课题,60多项成果获得省社科奖,占全省获奖成果总数的60%。

  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2003年,新增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促进了科技资源的整合,有力地支持了学科学位建设。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实验室被科技部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遴选了14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全省高校科技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校办产业的总产值预计达到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成果转化方式和渠道进一步拓展,每年约有100多项成果被转化,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3月8日~15日,在合肥举办了全省高校宣传部长和“两课”教研室主任学习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训班。12月23日,会同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召开了全省大学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继续推进宣传思想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不断扩大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工作力度。组织编写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完成了对省编“两课”教材的修订和全省普通高校的“两课”调研;举办了全省高校“两课”教师培训班,就“三个代表”“三进”问题进行专题辅导;同时,在“两课”中分课举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教学研修班,扎实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其内容渗透到“两课”教学中。举办了全省高校大学生“讲诚信—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在全省高校举办了百场公民道德宣传报告会;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在全省青少年中开展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案》;组队参加了全省公民道德文艺调演,选送的“志愿者之歌”获得唯一的金奖;制定并印发了《安徽省高等学校和厅直属中专学校文明单位评选及管理办法》,评选产生了10个省级文明单位、1个省级文明窗口单位;组织合肥地区高校1.5万名师生观看了“上饶集中营革命传统教育展”;会同省委宣传部举办了全省中小学生“走向世界的中国”夏令营、“演讲比赛”、“校园歌曲大赛”、征文和网上知识竞赛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建设] 2003年,省教育厅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和干部“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认真做好高校领导班子配备和建设工作。一是着力抓好重点高校、新建高校和薄弱学校的班子建设,完成了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3所高校的新老交替,黄山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工商职院3所新建高校的班子组建工作。二是及时做好部分高校领导班子缺额补齐工作,先后对安徽理工等8所高校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到10月底,省属高校共提拔和调整校级干部38人,是历年来调整配备力度最大的。三是加强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地方之间干部交流力度,共交流任职18人。通过调整配备,高校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层次结构明显改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领导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任前公示制、任职试用制、干部交流制等干部任用工作的制度体系;加强高校党委及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开展了党建“评先评优”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后备干部的队伍建设。

撰稿 檀 俊
审稿 陈贤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