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上海市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51

 

 

1、普通高校

20

 

 

2、科研机构

31

 

 

(二)普通高等学校

56

63138

24387

1、本科院校

26

55701

20859

2、专科院校

30

7437

3528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24

5419

2721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三)成人高等学校

27

4863

2232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96

922

227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9

338

86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77

584

141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584

96872

27142

1、高中

400

77523

17591

普通高中

343

76853

17252

成人高中

57

670

339

2、中等职业教育

184

19349

9551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83

11912

5286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49

1597

742

职业高中

52

5459

3293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11

381

230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515

 

34203

2、职业初中

3

90

39

3、成人初中

0

5

2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698

54157

39408

(二)成人小学

0

1

1

其中:扫盲班

0

1

1

四、工读学校

13

656

372

五、特殊教育

31

1629

985

六、学前教育

1032

25087

15089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10079

22524

59090

(二)普通本专科

71158

120269

378517

(三)成人本专科

30830

 

170852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6086

12798

2、网络本专科生

1404

14198

29472

3、学历文凭考试

7996

5285

19034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72419

173461

576473

1、 高中

108077

104030

349916

普通高中

78270

104030

299095

成人高中

29807

 

50821

2、中等职业教育

64342

69431

226557

普通中专

33929

43439

136879

成人中专

8759

5033

20243

职业高中

21654

20959

69435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182041

128565

463261

2、职业初中

338

162

979

3、成人初中

46

 

315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29623

101633

654844

(二)成人小学

30

 

30

其中:扫盲班

30

 

30

 

 

 

 

四、工读学校

1163

1143

2904

五、特殊教育

2143

1361

11563

六、学前教育

90426

88173

254821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335240

401773

195293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5801

5358

10890

(二)自考助学班

31109

40353

56161

(三)普通预科生

121

289

259

(四)证书教育

15268

22971

12190

(五)岗位培训

93369

95519

26853

(六)进修及培训

189572

237283

88940

 

 

 

 

二、中等教育

1336684

 

1244686

(一)中等职业教育

176721

 

126577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1159963

 

1118109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14

3119

16142

37770

1801

921

(二)成人高校

1

296

 

833

146

76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96

249121

316977

144974

922

227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131

17265

22322

67396

8465

5723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10

722

1828

5542

522

292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56

19787

22089

65886

 

 

民办职业初中

 

 

 

 

 

 

 

 

 

 

 

 

 

三、民办普通小学

40

19224

8532

59313

2591

2091

四、民办幼儿园

228

9720

11747

34818

4626

2546

注:1、民办高等教育中成人高校的有关数据为2002年数据;
2、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年度教育工作方针] 2003年,上海市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和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为契机,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动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推进现代化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满足市民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为上海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育投入、支出与投融资改革] 2003年,全市教育部门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15.3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拨款21.91亿元;区县财政拨款93.41亿元,增长14.11%。
2003年,全市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总支出186.56亿元。当年全市教育事业费支出163.89亿元,完成当年财政拨款的142.12%。城市教育费附加支出14.72亿元,农村教育费附加支出1.47亿元,社会事业建设费支出2.36亿元。

  2003年,全市小学生生均支出6149.54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1584.08元),比上年增加1012.5元,增长19.71%;初中生生均支出6695.58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2086.78元),比上年增加1145.17元,增长20.63%;高中生生均支出10909.10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4369.42元),比上年增加1190.37元,增长12.25%;职校生生均支出6848.78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2311.00元),比上年增加336.82元,增长5.17%;地方高校生均支出16349.55元(其中生均公用经费7055.89元),比上年增加858.16元,增长5.54%。

  2003年,市教委部门预算财务事业费支出23.84亿元。委属22所高校及中专、中学等平均增长10%左右。从城市附加宏观调控部分安排1.5亿元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工程,在义务教育均衡化资金安排中,重点向农村和经济困难区县倾斜。其中,安排50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学校购置教育设备,安排5000万元对崇明、南汇、金山、奉贤、普陀、杨浦6个经济困难区县进行补助,安排5000万元资助全市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工程,安排5000万元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装备,安排1900万元用于中小学食堂改造,安排1857万元用于人口导入区公建配套学校开办费补助(资助区县完成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中学13所、小学6所、幼儿园29所),安排3300万元用于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回民中学专项补助和支援云南、西藏经费,安排7000万元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布局调整。

  2003年,市教委通过教育专用税费安排高校重点工程的贴息资助,如高职建设贴息,投融资改革贴息等。专项安排2000万元用于支助新划入的11所共建中央高校,帮助学校解决一些急迫问题,使其逐步提高生均支出水平。

  利用社会资源加快高校及其他学校改革与发展。2003年通过融资共筹集资金11.31亿元,用于委属高校环境整治和下划高校修建、购买设备1.22亿元,松江大学园区建设2.98亿元,第二工业大学新建1.93亿元,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建设0.7亿元,上海中医药大学新建3.37亿元,青少年活动基地建设1.11亿元。

  运用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申教投资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组建新复旦建设公司,购入新江湾城100公顷教育用地用于建设复旦大学新江湾校区,购入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部分校园用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设。

  [教育发展决策研究] 根据市委关于开展“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工作的部署,围绕“两个如何”,即上海教育如何支撑城市的新一轮发展,上海教育如何实现自身的新一轮发展,开展“世博会与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大讨论活动。大讨论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广泛发动,凝聚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二是结合实际,立足发展,拓展创新发展思路;三是借助媒体,营造舆论,吸引全社会关注和参与上海教育发展。大讨论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上海教育“三个转变、三个推进”行动纲要》、《“做活、做强、做大”上海教育,推动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等一批综合报告和《政府、学校、市场关系研究》、《上海教育与世界级城市人力资源与教育发展比较》等专题报告,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改革方案,拟订了《上海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及发展规划》、《上海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及发展规划》、《上海市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上海教育事业发展有关重大项目。

  2003年,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向社会发布上海教育新一轮发展决策咨询的招标课题,共有“上海教育规划研究”、“上海教育改革研究”和“上海教育管理研究”三大类课题。这是全市首次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课题研究,旨在破除“围墙”,开阔视野和思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发展的浓厚氛围。

  [教育综合改革试验] 2003年,上海获准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教育综合改革框架方案包括试点审批普通高等学校、试点审批全市高校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试点审批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高等学历教育机构、试点审批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计划、试点审批普通高校自筹资金研究生招生计划、试点审批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外的新兴交叉学科的硕士新专业、试点审批高等学校硕士授权点、高校布局调整、全面统筹和实施共建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教育经费筹措与教育收费改革等。

  为此,市教委组织开展了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论证,并形成论证报告;制订了《关于本市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教育综合改革包含的内涵:一是运用综合改革,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调整并优化上海高等教育布局与学科专业设置;二是不断提高现有高校的依法办学能力和办学效益;三是逐步探索构建教育现代化管理和运行体系;四是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竞争机制;五是让上海教育进一步融入到“长三角”和全国大发展之中。在此基础上,召开高校、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党政负责干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增强动力。

  [签订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合作协议] 10月,市教委分别与江苏、浙江两省签订关于加强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和江浙沪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合作协议书,加强教育思想和科研领域的合作,共同探讨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开展校际教学合作,共同使用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共同建设和利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依法治教,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扩大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省高校就业市场互相开放程度,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教育法制建设] 编制了2003—2007年教育地方性法规规划。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市教委印发了《关于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若干问题暂行规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若干意见》;开展了《上海市民办教育若干规定》、《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若干规定》的调研、起草工作;完成了市教委自1995年至《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前发布的民办教育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其中继续有效的16件,已经失效的5件,需要修改的8件。完成《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在上年加强教育秩序整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法院、公安、工商等部门的沟通,积极探索建立综合执法机制,在查处非法办学、违规办学、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不规范操作、违规教育广告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审计] 上海17所市属高校接受财务收支审计后,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审计意见,明确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二是纠正错帐,提高净资产的真实性;三是收回风险较大的金融投资;四是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高校的整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制定了《关于建立教育系统局级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通知》,对教育系统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及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工作格局、时间范围、操作程序、审计内容及重点等作了规定。

  [教师与校长队伍建设] 深化高校教师职务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制定《关于2003年度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03年度上海市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评聘工作权力下放试点,依法建立教师聘任制度。
启动“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工程”,设立“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资金”,每人给予2~3万元人民币资助,学校按1:1比例配套投资,由优秀青年教师自选课题,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在培养期内,对优秀青年教师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配备指导教师,安排党校培训,每年对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发展能力和工作实绩等状况进行考核。对在培养期内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经选拔列入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学科带头人队伍,进一步加以重点培养。选拔从2003年起每年进行一次,每次选拔200名,培养期为两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王振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李国豪,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谈家桢,东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万善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何金娣,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9位奉献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市政府颁发的“上海市教育功臣”金质勋章和证书。共有52名教师荣获2003年上海高校教学名师称号,其中7名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此项评奖旨在进一步形成教授上基础课的良好氛围,并在制度上给予保证。

  制定推进中小学幼儿园二期课改、全面开展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组织举办全市中小学校长“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专题培训报告会,全市中小学(含职校、特教、工读、民办学校)正职校长及区县教育局、教师进修院校有关领导共1800人参加。各区县结合报告内容,围绕“校长应有怎样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此外,组织开展了有1200名全市幼儿园园长参加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专题培训;组织开展了教育专家领衔的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组织开展了以“我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小学青年校长论坛,通过论坛展示和综合评价,最后评选出10名“十佳青年校长”和21位提名奖。实施“上海英语教师提高”项目,选派40名中小学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开发使用全市中小学师资培训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全市10万多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基本数据已经输入,以提高对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的管理效率,为今后全市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参加培训打下了基础。

  [语言文字工作] 以“学习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题,深入开展第六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统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加强本市区县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的建设与管理的通知》,强化“属地管理”,进一步明确区县政府职能。推动对高校、职校、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通过评估促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组织各类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师德论坛演讲比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话比赛。继续推动教师普通话培训测试以及持证上岗工作,加大了对未达到国家标准的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进一步发挥学校在语言文字工作方面的基础和示范作用。

  [教育国际交流] 举办“上海教育金秋酒会”, 加强与在沪外国总领馆的教育国际交往与交流。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来自18个国家的27支男女足球队、532名运动员参加。国际巨型大学峰会在沪举行,来自国外从事高等教育和远程教学且学生规模达到10万人以上的开放大学的校长和代表,围绕“创新与合作——为远程教育的明天共同行动”的主题开展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APEID第8次年会在沪举行,来自44个国家的教育专家、政府官员,共商教育发展大事。由32个国家派队参加的世界大学生汉语比赛在沪举办,促进了汉语走向世界。

  与墨西哥哈里斯科州、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科技教育部、加拿大魁北克省教育部签订两地教育交流协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续签教育合作备忘录。继续执行与法国罗纳大区、韩国釜山等已签订交流协议中双方所商定的各项交流项目,努力拓展和丰富交流的新渠道和新内容。

  对全市外国留学生教育开展较大规模调研,基本摸清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外国留学生教育对上海发展的贡献,提出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和相应措施。对24所有外国留学生的高校进行留学生的年度评估。在对全市71家中小学总体评估的基础上,增加有资格接受外国学生的中小学数量,以适应上海对外开放的需求。加强了高校外国留学生和中小学外国学生规范化管理,完善了有关法规。做好聘请外籍教师单位的年检工作,提高聘请外国专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订和完善聘请外国文教专家的管理规范。

  [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国防教育] 贯彻实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创新学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教学思想。全市31所高校的4500名大学生参加了上海市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选拔组建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上海市大学生体育集训队。首次举办高校体育教师艺术节。推进上海市“体教结合”创新工作,复兴高级中学、市北中学、敬业中学、育才中学和曹杨二中被批准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编制《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推进“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积极创建全国级、市级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制定《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实施意见》。举办2003年上海市金孔雀学生舞蹈节。组织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经全国专家评委的评审,在规定上报的8个节目中,有6个节目参加全国决赛。推进上海市第三轮学校艺术教育实验点工作,金山区、奉贤区被列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区。

  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启动学校公共卫生设施新一轮改造。举办上海市学校卫生与健康用品展示交流会,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搭建平台。制定《上海市施行〈学校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意见》,针对上海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对学校食堂规范、盒饭准入、饮水卫生、安全保卫、应急处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配合《上海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办法》和《上海市盒饭卫生管理办法》的实施,各区县投入食堂和盒饭加热场所设备改造的资金总计达到1亿多元。开展中小学、中专校和高校卫生保健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督查。

  沟通科普学科体系和科普课外实践渠道。制定《上海市学校科普教育“十五”后三年滚动发展计划》。举办第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活动。开展第二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13所高校100多件参赛作品参加了市级决赛,涵盖信息、环境、材料、化学、物理、机械、管理、数学、医学、生命科学等近30个专业。举办首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16名“明日科技之星”、34名“科技希望之星”。开展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评选,28所注重科学素养提高和科技教育创新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被评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

  制定《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开展军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上海市民防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学校民防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为全市国防、民防教育、军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依法行政的基础。成立了上海市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为全市学生军训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开展了“国防教育电影展”、“心中的英雄”征文活动、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我与国防”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军体活动。进行2003年上海市冬季大学生征兵工作。

  [民族教育与对口支援] 2003年,市教委投入1639万元专项资金改善西藏班所在学校办学条件,向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捐赠600万元,用于改善当地中小学办学条件;5月,完成上海市第三批援藏项目——日喀则中专教学楼建设工程,总投资8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3528平方米,并为该教学楼配置了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全市教育系统支援西藏教育各项投入为2314.12万元,比上年增长76.8%。

  2003年,市教委实施上海市与新疆阿克苏地区行署签订的人才培训项目,完成当地教育系统30名教育行政干部来沪培训任务。为云南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干部、教师208人,接受103名云南贫困地区小学教师来沪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5所高校为新疆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和西藏日喀则地区中专学校培训农林、医学、计算机、学前教育、旅游等紧缺专业教师9名。

  全市各区县教育部门在云南省对口地区援建希望小学3所,改建学校1所,捐赠各类教学仪器设备108台,捐赠各类图书资料43292册,资助贫困学生3141人,接受59名教师、15名干部来沪培训,选派支教教师100人。上海10所高校接受云南省对口高校教师184人、干部13人来沪进修、培训和挂职锻炼,派遣60名专家、教师赴对口高校讲学,投入科研项目合作资金579万元。

  全市教育系统接受对口省区教师、干部进修培训共923人,选派专家、教师赴对口省区支教、讲学223人,共投入资金767.79万元。全年用于西部地区援建、改建学校、捐赠教育经费、捐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资助贫困学生、接受教师干部培训或挂职进修、组织教师和专家支教讲学等各项投入总计6846.82万元。

  [社会力量办学] 2003年,市教委制定《上海市社会力量举办学校(非学历教育)办学水平分等定级评估指标(试行)》,组织各区县开展评估工作。全市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持有《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并由社团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共有1230所,其中931所学校向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分等定级评估申请,到年底,完成分等定级评估的有745 所,并向社会公布了评估结果。其中被认定为A级学校的174所,B级学校的472所,C级学校的90所,不合格学校的9所。

基 础 教 育

  [义务教育] 2003年,上海市制订了《推进本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意见》。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发文,调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分别从1995年的80元和94元提高到320元和400元,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等需要。同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一是市教委继续设立农村教育专项基金每年5000万元,专门用于为农村中小学添置设施设备和图书;二是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市和区县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地区和办学比较困难的学校,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投入等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03年,市教委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采取扩大公办学校借读、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行为等多种形式保障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全市接受农民工子女约32万人,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借读的约12.3万人,比上年增加约9000人,增长7.9%;在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的约20万人。

  2003年,上海市在各区县自报实验方案、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徐汇区为全国随班就读工作实验区,闸北区、青浦区、浦东新区、黄浦区为上海市随班就读工作实验区,分别对随班就读的管理、随班就读的评估、教室的配置与使用、教师的培养、初中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等专题开展研究,使随班就读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初中学校建设] 2003年,市教委制定了《上海市“加强初中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内涵建设基本要求》,加大对初中教育的投入。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配强配好初中校长;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改革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公办和民办初中协调发展,并进一步完善招生制度改革;命名了94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以点带面推进初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各区县相应制订了区县加强初中建设的三年规划,确定了列入“加强初中建设工程”需重点建设的初中学校共193所。各区县把“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列为实事,加强领导和指导,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学校的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

  [郊区优质高中学校建设] 2003年,上海市启动实施郊区优质高中扩建工程。在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县4个区县新建4所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被列入2003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全面开工建设,至年底已基本完成主体建筑,确保2004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南汇中学办学规模为72个班,其余3校各为48个班;每校计划投资1.5~2.7亿元;占地面积为11.67~23.33公顷,建筑面积为6.2~8.4万平方米。

  [课程教材改革] 2003年,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第二期工程试验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和修订教材和课程方案。秋季共推出18门学科33个品种49本中小学新课程教材,推出5本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和配套材料。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所有学科新教材在全市179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的起始年级试用。同时,对部分学科的教材进行了修订。此外,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加强教育软件的开发,形成与二期课改配套的教学软件系列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于2002年秋季试行,为总结二期课改教学实践的成果,2003年举办了全市二期课改教学成果展示会。

  [学前教育] 继续开展0~3岁婴幼儿启蒙教育的研究工作,制订《0~3岁教养方案》,依托国家研究项目建立一批早期教育样板点,在7个区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11个区。举办全市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现场展示活动。

  [教育督导] 2003年,制定《上海市区县“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督导评估纲要》、《上海市区县“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督导评估指标(试行稿)》、《上海市积极推进中小学“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稿)》和《上海市工读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开展对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特殊教育工作”和“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督导进行了回访。开展《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实施情况的调研、“促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调研和“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调研。全面推进中小学“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完成了市特约教育督导员的换届工作,有11名市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被聘任为市第四届特约教育督导员。

  [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突出四个工作重点:一是巩固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取得的成效;二是加大解决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问题的力度;三是纠正学校违规办班收费的一些突出问题;四是进一步规范学校的代办收费管理。建立了上海市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联席会议制度,各区县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健全治理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教育收费公示,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查处工作,加大治本力度。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纠风、财政、物价部门组织开展了对19个区县治理中小学乱收费情况的联合检查,在学校自查、区县检查和市专项检查中,全年共查实违规收取与入学挂钩赞助费的学校6所,查处违反规定的收费2368.06万元,处理责任人21人。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根据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纲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实施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工作》的意见,市教委拟订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及行动纲领》,旨在通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教育制度创新,构建开放型、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新体系,并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的教育家。全市在若干个区和学校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其中浦东新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区。

  [学校周边环境整治] 上海市制定《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评价办法》,推进学校周边环境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各区县制定了年度学校周边环境建设项目推进计划,以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绩效评价办法为基准,以实施项目推进计划为抓手,明确工作重点区域、工作措施及工作目标,并纳入到区县综合治理工作考核体系。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周边有“三乱”、治安等问题的占总数的9.5%,比上年同期下降10.3个百分点。组建“网吧”义务社会监督员队伍,完善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管理机制。针对51所学校提出的学校周边无证设摊、网吧、交通问题、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违章建筑等6个方面的问题,开展集中整治,使其中92%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从2001年启动的100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在2003年取得新进展。到年底已有75所学校完成“百校工程”建设,并通过评估验收。其中区县所属学校31所,行业(含高校)所属学校43所,民办学校1所。这75所学校,校均占地面积4.93公顷,校均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共投入经费14.2亿元,其中市投入1.6亿元、主管单位投入7.4亿元、学校自筹5.2亿元,分别占11%、52%、37%。学校的基础设施、电化教学、网络设施、实验、实习(实训)设备等有了明显的改善,提升了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

  毕业生就业工作。2003年,市教委制订和实施了《关于加强本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工作的意见》,组织举办了职业指导校长研修班,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公告制度。2003年,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共5.56万人,就业率96.3%。

  招生工作。200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指普通中专、职业高中)联合对外省市招收初中毕业生。全市共有23所中等职业学校对外省市招生,其中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学校19所,占83%。主要招收云南、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广西、贵州、四川等西部省市在内的21个省市,计划招生1865人(其中教育部办公厅下达西部地区招生计划443人),录取1860人,计划完成率为99.73%。外省市学生在校享受上海学生相同待遇,取得毕业资格后可以参加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教学工作。2003年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设施设备装备标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实验室、实训室装备标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规程》。全年共完成20个重点专业建设。至此,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63个重点专业,与上海产业结构相配套的专业格局正在形成,大大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

  [首届师德论坛] 从4月开始,市教委和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举办以“为了每一个学生”为主题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师德论坛暨演讲比赛。共有60多所学校参加,共征集到演讲稿300多篇,评选出60篇征文参加演讲复赛。经过角逐,共有10位选手获得一等奖,20位选手获得二等奖,30位选手获得三等奖。15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60篇征文为入围奖。所有获奖作品汇编成《上海教师》专集,供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习。由获奖教师组成的师德演讲团,在职教系统进行了20多场巡回演讲,近30所学校3500多位教师听取了演讲。

  [社区教育] 按照点上深化、面上推广的方针,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闸北区、嘉定区、浦东新区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各区县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社区教育网络,全市社区学校有近200所,约占乡镇、街道总数的84%。社区教育在整体上出现了四个变化:一是从以中小学生校外教育为主,向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素质教育发展;二是从以优化青少年校外教育环境为主,向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创建学习化社区发展;三是从以青少年学生德育为主,向努力全方位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发展;四是从以社区为学校服务为主,向社区和学校相互支持、相互依靠,教育和社区建设互动发展。

  [郊区成人教育] 2003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郊区成人教育工作的意见》,召开郊区成人教育经验交流会。启动上海郊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郊区每个乡镇均有一所成人学校,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全年共培训245万人次,郊区公办成人学校已有计算机3.4万台、村办学点1209个、企业办学点1492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普遍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重点开展三项培训:一是大力发展转岗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行创业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三是大力发展紧缺人才和以市场化、标准化、法制化、科技化、信息化、组织化、产业化、世贸运作为主要内容的紧缺知识培训,提高郊区经营管理人员应对市场经济的才能。

  [老年教育] 2003年,全市有市级老年大学4所,市老年大学分校及区县、企业、部队等单位老年大学64所,街道、镇老年学校220所,居委、村老年学校分校3610所。全市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在校学生242746人,老年大学集体收看电视学员109823人,共计352569人,另有381819人次参加讲座、读书会和短训班,171177人参加有组织的收视课程。

  召开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会议,表彰74个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和148名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成立由市教委牵头、15个部门参加的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教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老年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市接受老年教育的人数约占老年人数的15%。

高 等 教 育

  [高校布局结构调整] 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独立设置为普通本科院校。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上海金融学院;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分别划归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管理并组建相关学院,举办本科教育。经教育部和市政府批准,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进行全局性规划,实行高校地方统筹,依照“2+2+X”计划的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全面实施。建设南北两个以重点高校为核心的集聚高地,即建设以复旦大学为核心,具有综合性、多层次特点的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以上海交通大学为核心,具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特点的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形成东西两个采取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建设相结合的大学园区,即松江大学园区和南汇科教园区;建设若干个与产业联系密切,依托产业开发区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校。

  经市政府批准,上海东方文化职业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校。同时,筹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所。

  [高校园区建设] 完成松江大学园区一期工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3所学校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校舍建设。实施松江大学园区二期工程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建设,3所学校完成首期建设项目达17.7万平方米,已有第一批8000名新生入住。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竣工,总建筑面积为15.4万平方米,学校完成整体搬迁。完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东校区搬迁工作。启动杨浦大学城复旦大学江湾新校区建设工程、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新校区建设工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漕宝路校区扩建一期工程。启动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运学院新校区建设和上海大学的新校区扩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实施市政府实事项目,完成首批10余所高校无障碍设施建设。

  确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卫生技术学院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共11所院校为上海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单位。年内,组织开展9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工程贷款项目的检查。9所院校有近10亿资金投入建设,为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国内领先的一流高等职业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3年,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收本专科新生比上年增加1.11万人,增长10.2%。2003年春季普通高校招生1270人,其中本科888人,高职(专科)382人;有8所市属高等学校参加招生(其中本科院校5所)。

  2003年,上海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8.13万人,比上年增加28.8%,其中研究生1.01万人、本科生4万人、专科(含高职)生3.12万人。经各方齐心协力,紧密合作,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基本实现教育部提出的“确保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2002年水平”的工作目标。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8%、本科生就业率为93%、专科生就业率为83%。此外,共引进2.6万名外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来沪就业。

  [学位管理] 开展第九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批准,全市新增1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增列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同时,增列19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全市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8所(普通高校21所,科研机构16所和党校1所),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2所(普通高校20所,科研机构2所)。

  [教学工作] 首次开展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评选,为本科生提供优质课程。共有79门课程评为2003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并有22门课程向教育部推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评选,有效促进了高校课程建设。开展高校新专业检查工作,对全市高校1999年和2000年开设的62个新专业进行检查,以查促建,以查促改,进一步明确各校专业定位和发展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教学质量。2003年,上海高校调整、增设本科专业74个,一些专业填补了上海高校专业的空白。全年全市高校共设置本科专业717个,覆盖了教育部专业目录71个二级科类中的61个,二级科类覆盖率达86%,专业种类达197种。

  以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以教学协作组活动为载体,组织高校“两课”教师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4本教材,2003年秋季投入使用。组织编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上海高校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教学的统编教材。组织开展了高校“两课”教师培训、高校“两课”教育教学调研,评选表彰上海市高校优秀“两课”教师。

  [重点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2000年开始建设的全市高校10个“重中之重”学科,3年建设周期已经结束。经组织对学科建设任务及目标的完成情况、建设成效和学科发展水平、学科自我发展能力及知识创新潜力的增强度、学科建设管理及运行机制等方面的评估,表明“重中之重”学科通过高层次研究基地建设、优秀人才集聚和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推进,使学科的人才集聚效应和知识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其中,9个学科被列为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8个学科的标志性实验大楼的建成和使用实现了一流基地和一流学科的匹配。

  确定市教委年度科研项目507个,经费1854.7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9个,经费310万元;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35个,经费1047.5万元;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6个,经费256.7万元;青年教师研究项目97个,经费240.5万元。市教委和市知识产权局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市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产学研工作将发挥积极作用。

  [后勤制度改革] 2003年,制定《上海市高等院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和《上海高等院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评估细则》,推出高校食堂与宿舍两个标准和建设指标体系。制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外延与内涵并举的工作目标。根据“自愿选择、试点先行、逐步完善、全面推进”的原则,逐步推进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由市教委牵头组建的上海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上海高校后勤发展中心,率先在全国高校开展了集约管理、规模经营等后勤改革的深层次探索。到年底,上海教育超市有限公司已从1998年的10家发展到102家,年营业额达到1.5亿,年实现利税近500万元。上海生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从1999年成立初期管理的10万平方米发展到150万平方米。由上海高校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新创办的上海学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承接7个高校的食堂,为3万多名师生提供服务。实行团体采购、集约化经营的上海高校后勤配货管理中心,仅主副食品一项,销售额从1998年1400万提高到2003年的近1亿元,并荣获“上海市食用农产品示范企业”称号。

  召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会议”,推广把党支部、团组织建到学生宿舍里,以及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开展文明修身活动等新思路、新做法。明确学校、学生、物业部门的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公寓)管理的意见》,探索以学校为主体,各级党团组织和辅导员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与社会物业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学生公寓管理新路子,提高学生宿舍(公寓)的管理水平,拓展学生宿舍的育
人功能。

  [E—研究院建设] 首批上海高校网格技术E—研究院、上海高校免疫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上海高校计算科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和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建设正式实施。同时,内分泌与代谢病学、中医内科学、水产养殖学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按照E—研究院的模式继续进行建设。为了加强和规范E—研究院的管理,实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制订了《上海高校E—研究院建设计划实施意见》。E—研究院作为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一个全新的具有可变性的研究机构,将充分利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的学科研究资源,实现共享性、开放性、协同性、流动性和前沿性,创造多学科、跨地域开展科学研究和交流合作的环境,为提高相关学科的水平和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撰稿 徐钦福 宣念蜀 杨友庆
审稿 张伟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