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辽宁省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44

 

 

1、普通高校

31

 

 

2、科研机构

13

 

 

(二)普通高等学校

70

75632

38086

1、本科院校

38

58842

28780

2、专科院校

32

15153

8366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23

9950

5542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1637

940

(三)成人高等学校

40

7942

4084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27

1168

525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27

1168

525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872

215760

54956

1、高中

456

179522

32669

普通高中

456

179521

32668

成人高中

0

1

1

2、中等职业教育

416

36238

22287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130

15615

8521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

581

371

职业高中

285

19662

13015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84

380

380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1885

 

111348

2、职业初中

13

81

58

3、成人初中

68

226

177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1339

199829

170947

(二)成人小学

9

14

14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10

329

195

五、特殊教育

75

2474

1854

六、学前教育

7033

42852

24946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5256

13882

33627

(二)普通本专科

98908

163802

514191

(三)成人本专科

48748

 

201302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4391

10231

2、网络本专科生

185

9568

21061

3、学历文凭考试

3827

3093

10673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254543

381947

979082

1、 高中

148519

232730

602460

普通高中

148501

232730

602442

成人高中

18

 

18

2、中等职业教育

106024

149217

376622

普通中专

47479

73948

173347

成人中专

10651

3220

17731

职业高中

47894

72049

185544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592493

587450

1808303

2、职业初中

711

459

1273

3、成人初中

14668

 

15243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595278

432650

2891925

(二)成人小学

807

 

1825

其中:扫盲班

 

 

 

 

 

 

 

四、工读学校

382

313

1409

五、特殊教育

790

803

8429

六、学前教育

350428

376388

675118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28908

32039

37937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3378

4062

9333

(二)自考助学班

4463

6375

12493

(三)普通预科生

342

291

301

(四)证书教育

1022

2916

3382

(五)岗位培训

6966

5392

451

(六)进修及培训

12737

13003

11977

 

 

 

 

二、中等教育

1818069

 

1074799

(一)中等职业教育

109922

 

62587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1708147

 

1012212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5

2631

20688

58355

3714

2265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27

7537

7969

19573

1168

525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99

13587

20828

49980

4497

3594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73

5169

8656

22060

3549

1828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27

7732

11707

35633

 

 

民办职业初中

1

55

24

97

13

8

 

 

 

 

 

 

 

三、民办普通小学

29

3135

1907

14749

1056

955

四、民办幼儿园

3624

58358

94208

208067

18668

10293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全省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2003年12月17~1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闻世震,省长薄熙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许卫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世萍,副省长鲁昕,省政协副主席张毓茂等省领导出席会议。全省14个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各县县长,省、市教育、计委、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200多所职业学校和农村学校校长共计6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部署了辽宁省职业教育、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200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80万人,年均增长16.1%;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在校生规模达到25万人,年均增长13.5%;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使城镇在岗职工、农村劳动力普遍接受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到2005年,全面完成“普九”的巩固和提高任务;到2007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达到54.9万人,年均递增19.3%;到2010年,全面普及12年教育,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和初中后职业培训的比例提高到97%以上,为加快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闻世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贯彻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形势下,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跨越式发展农村教育,加快振兴职业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薄熙来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中心任务就是加速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快高等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不仅需要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不仅需要有高学历、高层次的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有大量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鲁昕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她强调,要加快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扶贫助困] 2003年,全省继续开展资助5万名特困中小学生工作,总计已资助83731名学生,资助金额1232.9万元。对全省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筹集资金9236万元,资助学生41.8万名。筹集“寒窗基金” 2100万元,资助学生8631名。省政府与高校共同设立3000万元爱心助学专项资金,开展“助学爱心窗口”活动,为高校和职业院校的3万名特困学生发放了伙食补助。筹集扶困助学资金1233万元,资助中学生83731名。累计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2.5亿元,资助学生2.8万人;有11527人获得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合同贷款金额2亿多元,省财政贴息358万元。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3年,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1)省教育厅积极促进大连铁道学院等5所院校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2+2”合作项目的进展;在英国鲁顿大学召开了沈阳工业大学等辽宁5院校与鲁顿大学合作办学联席委员会会议,并达成合作意向。(2)省教育厅对130多个申请接受来华专家资格的教育机构进行了资格审查认定,其中123家通过资格认定。到年底,全省具有接受来华专家资格的教育机构达到351家。(3)新审批国际合作项目13个,全省共有26所院校、26 个专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国外教育机构32家,在合作项目学习的学生共3200余人,已出国学习的学生727人。(4)全省申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和国家与地方政府联合资助出国留学人数307人,录取人数144人。

  [民办教育] 2003年,辽宁省健全和完善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管理的规章制度,成立了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推动全省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3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6660所,在校生总规模达891550人。

  [教育行风建设] 全省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省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推进全省教育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一费制”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了责任区责任追究制度。成立了7厅局治理教育乱收费联席会议,从严治理教育乱收费,取消不合理收费3600万元,清退违规收费560万元。

  [语言文字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工作逐步加强。2003年,辽宁省建立了“辽宁语言文字”网页,进一步加强了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颁布了《辽宁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办法》,加强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管理。组织开展了全省教师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省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教师2.5万余人、学生2.2万余人。

  [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 (1)2003年,省教育厅、卫生厅加强了对全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督导检查,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2)2003年,省教育厅制定了《辽宁省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方案》,成立了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参加了“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赛,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举办了辽宁省中学生运动会。确定2003年为“足球年”,开展了“足球训练营”活动。(3)2003年,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会,举办了“辽宁省及沈阳市大学生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大型歌咏晚会”,推进了全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举办了辽宁省首届中小学生优秀书法作品展,出版了书法作品集,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省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面向全国举办了辽宁省“校园新歌”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1200首作品,评选出获奖作品34首,连同以往的优秀作品,出版了《歌满校园——优秀校园歌曲选编第一辑》,印刷2万册,免费发放到全省大中小学。全省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优秀校园歌曲的传唱活动。

基 础 教 育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 2003年,全省共撤并了布局不合理学校954所,其中农村初中62所,农村小学892所;撤掉农村小学教学点207个。规划建设布局调整示范学校44所、寄宿制学校28所,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亿元。结合布局调整,改造农村中小学校640所,投入危改专项资金4.6亿元,新建校舍70万平方米,消灭危房48万平方米。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省教育厅开展了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省共有6363人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了全省统一考试,有4716人考试合格。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开展了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试点工作,全省试点城区交流校长326名,交流教师3626名。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完成为贫困地区对接培养本科师资招生计划和“一所村小一名大学生”招生计划1080名,启动了50名基础教育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和1600名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开展了名师、名校、名校长评选活动,评选出辽宁省功勋教师10名,辽宁省中小学优秀校长9名,辽宁省模范学校25所。省政府表彰了105名“辽宁省中小学师德标兵”。

  [素质教育] (1)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省教育厅加强了对第一批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地区、学校的指导,并确定了新的课改实验区。组织制定了《地方课程标准》,启动了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2)推进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以及教师教育,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以外语、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为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3年,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关于中小学进一步加强科技教育的实施意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了第四届中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选送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召开了全省“双语”教学实验总结表彰暨“双语”教学国际会,对“双语”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部署。

  [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制定了《辽宁省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细则》、《辽宁省示范幼儿园标准》,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2003年全省小学招生儿童中受学前教育率为97.02%,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在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93%的县区普及了学前两年教育,36%的县区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沈阳市沈河区等5个县(市、区)受到教育部的表彰,被命名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市、区)。(2)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在2003年全省独立设置的7033所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300所,占4.3%,集体办2293所,占32.7%,社会力量办3624所,占51.5%,其他部门办816所,占11.5%,基本形成了以教育部门办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普通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 正在突破。2003年全省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招生总量达232730人,比2002年增长14.99%;在校生规模达602442人。2003年,完成了44个县(市)的高中发展规划,安排国债和配套资金7900万元,扩建高中校舍45.3万平方米。开展了2003年度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工作,又有40所省级重点高中通过了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进一步提高了高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2003年辽宁省共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单位69个,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3所。招生规模为6.4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7万人。五年制高职的招生数量继续扩大,招生总量达1.1万人,在校生规模达7万人。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新组建了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沈阳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职院校。有3所培养软件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学校,至此,辽宁省的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已由3所增加到6所。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专业调整和建设,专业点由1243个调整到 1038个,使年在校生规模由45人增长为55人。

  [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3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比2002年增长13.6%。全省为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减学校40余所,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740人;开展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向教育部申报50所重点学校。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推广了“双元制”及“CBE”等教学模式。

  [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2003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县(市、区)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职教中心建设工作的思路和发展目标,以及加快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措施。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确定的工作目标,把标准化职教中心建设工作作为年度工作重点,各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标准化职教中心创建工作,把创建标准化职教中心工作列入政府的目标责任制和本地区发展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改善职教中心办学条件。2003年又有沈阳于洪区职教中心等11所职业教育中心被确定为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全省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总数已达25所。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明确了几项具体政策:一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均可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招生对象为初、高中毕业生;二是各地可以利用城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与边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合作办学或联合办学,并在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及优惠政策,为边远农村和贫困地区服务;三是调整农村职业教育中心大农业专业的学制,由三年调为二年。2003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比2002年增长3万多人,增长率为21.4%。

  [成人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发展。2003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总数为87326人,比2002年增长15.0%,其中本科招生37808人,比2002年增长21.1%,专科招生49518人,比2002年增长10.7%。2003年,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达到224982人,比2002年增长11.8%,其中本科96113人,比2002年增长21.9%,专科128869人,比2002年增长5.3%。

高 等 教 育

  [全省普通高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座谈会] 2003年,8月11日~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6部门在沈阳联合召开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院)长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加速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要求,深入研究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功立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闻世震到会讲话,省长薄熙来致信祝贺,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张文岳在会上部署了工作,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会议并讲话。副省长鲁昕就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作了报告,省教育厅厅长张德祥就《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作了说明。闻世震在讲话中强调,要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这个主题,加快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壮大教育产业。坚持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进程。要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建设水平。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张文岳在讲话中要求各高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近年来辽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辽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发展机遇,增强服务意识,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教学工作] (1)专业建设逐步加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03年,省教育厅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率偏低、社会需求量较小、办学质量较差的专业进行了调整;评选出省级精品课程100门,其中本科70门,高职高专30门,并推荐25门课程参加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审批同意设置新增专业及专业方向150个;评出辽宁省普通高校示范性专业101个;成立了“中外专业建设比较研究”课题组,全面启动中外专业建设比较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2)加强重点学校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学4所高校启动“211工程”二期建设;省教育厅批准成立3所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全省示范性软件学院总数达到9所;在省内部分高校中试办国际商学院,与境外知名大学、合法教育机构或有实力的企业合作,重点开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法律、国际工商管理等相关专业。

  [科技工作] 高校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与贡献率不断提高。2003年,全省高校校办产业实现资产总额63亿元,收入38亿元,利润总额3亿元,上交学校利润及各种费用1亿元,上缴税金2.8亿元。全省有23所高校在建大学科技园,入园和在孵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50亿元,产值35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在锦州市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辽西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大学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启动建设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大学科技园、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鞍山科技大学科技园被省教育厅、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

  [校园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 (1)普通高校校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省普通高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4.7亿元,各类教学用房开工面积达4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205万平方米。(2)普通高校布局结构更加合理。200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9所,与2002年的66所相比,合并减少2所,新增设5所。有9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的普通高校已上报教育部更名或升格为大学或本科学院。有19所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

  [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1)普通高校继续保持扩招势头。2003年全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9.2%,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186人。2003年全省高考录取16.4万人,增长8.4%;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网上评卷,并取得成功,为在全国范围推广网上阅卷积累了经验。(2)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2003年全省高校毕业生达10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3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省政府发出《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明确了42条具体政策;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印发了《关于贯彻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的通知》,对贯彻落实文件提出明确要求,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截至2003年8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整体初次就业率达到76.2%,较2002年同期提高12.3个百分点。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2%,其中,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7.2%,本科就业率达到94.3%,专科就业率达到71.6%。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 (1)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规模持续增长。200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招收研究生13882人,比2002年增长36.3%。其中博士生2249人,硕士生11633人。2003年全省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在校生33627人,比2002年增长32.0%,其中博士生7030人,硕士生26597人。(2)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全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34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3个,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博士点60个、硕士点205个。2003年,省教育厅开展了94个重点学科、54个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的推介活动;遴选出辽宁省高等学校建设国际一流重点学科10个,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好的国内一流重点学科55个,与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省内一流的重点学科94个。省政府投入重点学科建设资金3000万元,启动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资金2000万元,启动了重点实验室市场化建设工作。(3)依法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审批管理。对全省25个单位申请举办的254个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行了审核,批准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36个(其中省内224个),拟招生11950名(其中省内10980名)。

  [思想政治工作] 2003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制定了《关于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工作意见》和《新学期高校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工作方案》;春夏两次举办了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师培训班和高校理论骨干培训班;组织高校暑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和“两课”教学4个研讨班,培训教师200人;组织召开了高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高校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高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座谈会等。总结了高校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的工作和辽宁工学院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的工作,建立了6个辽宁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建立了辽宁高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站。研究部署高校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辽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大问题研究》等课题研究。制定了《关于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实施意见》、《关于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的试行意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积极开展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评选表彰了2003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推荐了全国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

  [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宏观指导工作。按省委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重塑高校组工干部新形象。评选表彰省内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名,并有4人获评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受到教育部的表彰;评选出30名学科拔尖人才;向教育部推荐了3名“青年教师奖”人选和5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人选;完成了4396名新教师岗前培训和3110名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

撰稿 褚 辉
审稿 李树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