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重庆市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概 况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学校数(所)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培养机构(不计校数)

11

 

 

1、普通高校

10

 

 

2、科研机构

1

 

 

(二)普通高等学校

34

31070

16013

1、本科院校

16

25359

12793

2、专科院校

18

5319

2997

其中:职业技术学院

15

3893

2330

3、分校、大专班(点)(不计校数)

 

392

223

(三)成人高等学校

12

3817

1950

(四)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5

1415

757

1、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3

159

62

2、非学历文凭考试机构

12

1256

695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603

129618

33882

1、高中

308

110216

21625

普通高中

293

110133

21561

成人高中

15

83

64

2、中等职业教育

295

19402

12257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39

5022

2656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91

4313

2443

职业高中

165

9190

6502

技工学校

 

 

 

其他机构(教学点)(不计校数)

71

877

656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1271

 

67999

2、职业初中

3

53

40

3、成人初中

55

225

133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10966

129140

115212

(二)成人小学

1870

2823

725

其中:扫盲班

1238

2091

498

四、工读学校

6

108

72

五、特殊教育

41

697

543

六、学前教育

3093

19013

12141

  注:1、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普通初中数据;
   2、成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数和专任教师数为2002年数据。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一)研究生

2715

6392

14763

(二)普通本专科

42653

85474

240503

(三)成人本专科

27410

 

122094

(四)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

 

 

 

1、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1592

4393

2、网络本专科生

0

18122

36366

3、学历文凭考试

79

77

150

 

 

 

二、中等教育

 

 

 

(一)高中阶段教育

142052

280131

696328

1、 高中

75504

157825

408702

普通高中

74895

157825

407905

成人高中

609

 

797

2、中等职业教育

66548

122306

287626

普通中专

23414

34621

95057

成人中专

13260

25083

57216

职业高中

29874

62602

135353

技工学校

 

 

 

(二)初中阶段教育

 

 

 

1、普通初中

400171

445833

1255823

2、职业初中

191

129

308

3、成人初中

3607

 

5604

 

 

 

 

三、初等教育

 

 

 

(一)普通小学

456848

444276

2779441

(二)成人小学

49729

 

58847

其中:扫盲班

8452

 

31346

 

 

 

 

四、工读学校

98

67

175

五、特殊教育

1891

1513

14483

六、学前教育

313689

407641

572538

  注:1、成人本专科毕业生、在校生数为2002年数据;
   2、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结)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一、高等教育

46439

49341

41431

(一)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1827

582

1264

(二)自考助学班

10792

11061

23651

(三)普通预科生

556

746

746

(四)证书教育

1210

1337

1027

(五)岗位培训

5034

8702

11493

(六)进修及培训

27020

26913

3250

 

 

 

 

二、中等教育

3136207

 

2347741

(一)中等职业教育

59701

 

34178

(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3076506

 

2313563

  注:高等教育非学历学生数未包含成人高校举办的学生数。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人)

专任教师(人)

一、民办高等教育 

 

 

 

 

 

 

(一)普通高校

5

261

3144

6128

1494

983

(二)成人高校

 

 

 

 

 

 

(三)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15

7900

10566

19629

1415

757

 

 

 

 

 

 

 

二、民办中等教育机构

 

 

 

 

 

 

(一)高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高中

23

1214

4541

10564

3564

2352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66

7236

23445

43565

2887

1739

(二)初中阶段教育

 

 

 

 

 

 

其中:民办普通初中

138

11099

16186

44983

 

 

民办职业初中

1

38

17

63

33

20

 

 

 

 

 

 

 

三、民办普通小学

369

8354

13759

78386

2540

1840

四、民办幼儿园

1675

48496

95229

140356

9216

5369

  注:民办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数包含民办普通初中数据。

  [教育信息化建设] 全市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已进入测试和系统集成阶段,累计建成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点1450个。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有3个区县建成教育城域网,5个区县正在建设城域网,10多个区县正在计划筹建教育城域网;已建校园局域网并能上网的普通中小学和职业中学达757所,其中建立校园网的学校224所,实现“班班通”的学校41所,校园网覆盖率为5.5%。信息技术课程普通高中开课率为100%、初中为56.5%、小学为25%。全市中小学已拥有计算机14万多台,学生人机比达25:1。

撰稿 程翔宇

  [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结合“两基”复查,对11个区县的教育督导机构及队伍建设进行了第二轮督导评估。绝大部分区县加强了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重庆市教育督导规定》的实施意见,把教育督导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不少区县加强了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督导编制,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督导人员,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和改进了督导工作。

撰稿 王 勇

  [教育投入与支出] 2003年,全市地方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41.8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8.47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中,普通高等学校支出7.03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3.7亿元;中等专业学校支出1.58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4034.3万元;普通中学支出13.27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1.63亿元;职业中学支出1.22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1777.7万元;普通小学支出16.38亿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1.6亿元;幼儿园支出4274万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457.2万元;特殊教育支出1184.6万元,其中公用经费支出190.6万元。全市地方教育部门及其他部门预算内基建支出2.31亿元。

撰稿 张代忠

  [校办产业] 2003年,全市有19所高校共88个企业参加了统计汇总。参加汇总的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15.38亿元,负债总额为8.8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6.55亿元;从事校办产业的职工人数为5282人,其中事业编制897人,企业编制1587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1854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为581人,中级技术人员为902人。全市高校校办产业全年共接纳实习学生12642人,培养研究生176人,其中硕士119人,博士57人。

  全市高校校办产业收入总额为7.2亿元,较上年增长23.74%,其中创汇118万美元,较上年增长787.2%;利润总额0.67亿元,较上年增长30.43%;提供办学经费2839万元,较上年增长59.19%;上缴税金7966万元,较上年增长133.77%。

  全市1.13万所中初等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勤工俭学基地有5122个,比 2002年减少224个。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资产总额为11.68亿元,从事校办产业的各类职工人数为21279人,其中教职工4771人。校办产业全年共接纳学生参加劳动达758万人次。

  全市中初等学校校办产业完成总产值19.79亿元(其中工农业总产值74970万元,第三产业营业额73573万元,其他勤工俭学收入49309万元),比2002年增加984万元,增长0.5%;利润2.58亿元,比上年增加975万元, 增长3.9%;补助教育经费1.57亿元,全市校产企业应缴税金5364万元,比上年减少561万元,降低9.46%;年内减免税金1121万元,比上年减少28万元,降低2.43%;年内返还税金617万元,比上年增加190万元,增长44.49%。

  全市有7个区、县(市)利润超过1000万元,利润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20个,其中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4个。

  [教育扶贫及对口支援] 2003年继续开展主城区对口支援全市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对口支教工作,选派109名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渝中区教委、重庆市第一中学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先进集体”,欧可平、金先庆、刘中慧和陈坤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积极发动各界力量,多方筹集社会捐赠。2003年,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公司等先后捐赠人民币近1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重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援藏工作] 为贯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完成中央赋予重庆市关于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教育工作这一政治任务,按照重庆市《关于我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地区工作会议纪要》的要求,根据市援藏办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市教委把对口支援的工作重点放在帮助提高昌都地区师资水平上。2003年,市教委派遣5名校级管理干部到昌都任校长或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同时接收11名昌都地区选送的小学青年教师到重庆主城区重点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业务培训。此外,通过涪陵师范学院为昌都地区落实50名师范类定向生招生名额,加大了对昌都地区教师的培养力度。

撰稿 姚友明 秦 斌

  [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迁校] 2003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迁建学校动工建设43所,新征校地85.39万平方米,征地补偿投资3855.9万元;新建校舍43.79万平方米,投资为2.77亿元;基础投资为1.23亿元;总投资为4.38亿元。其中移民补偿投资为6868.6万元,对口支援为1411万元,中央补助为644万元,区县补助为2292万元,学校自筹5241万元(含贷款),其它经费投资为2193.8万元,贷款2亿元,建筑公司垫款6796.48万元,资金缺口为2.69亿元。

  已竣工交付使用的学校21所,新建校舍面积为29.47万平方米,投资1.93亿元;基础设施投资为9286.81万元,总投资为3.24亿元。其中移民补偿5393.05万元,对口支援911万元,中央补助644万元,区县补助2018万元,学校自筹3160.2万元,其它资金投资2055.8万元,贷款1.56亿元,建筑公司垫款4235.42万元,资金缺口为1.99亿元。

  在建项目学校23所,划拨土地48.02(含部分新征地)万平方米,征地补偿投资3124万元,新建校舍28.1万平方米,投资为1.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为2651万元,总投资为1.97亿元;其中移民补偿投资3739万元,对口支援94万元,中央补助530万元,学校自筹5464万元,其它投资428万元,资金缺口为9479万元。

  截至2003年底,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学校累计竣工交付使用172所,二期移民工程学校迁建任务如期完成。三峡工程二期移民学校迁建,新征校地面积为235.79万平方米,征地补偿投资为7948.00万元;建设校舍建筑面积为121.49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投资为7.01亿元,总投资7.80亿元,其中学校贷款和建筑公司垫款为2.98亿元。

撰稿 陈源国

  [治理教育乱收费] 2003年,全市教育系统按照中纪委、教育部和市纪委的部署,结合全市教育工作的实际,以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为契机,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从严查处,狠抓落实,取得了成果。据来自40个区县的统计数据,截至11月中旬,全市教育系统共受理群众举报投诉2522件,办结2262件;共组成872个督查组,出动1万余人次,检查了近1.5万所学校;共查处违纪违规案件334起,涉及违规金额1331.6万元,清退707.3万元,罚没292.1万元;共处理责任人135名,其中,4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1名中小学校长受到撤职或免职处理,另有20多名校长和副校长被追究领导责任。

  通过全市教育系统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一费制”试行工作稳步推进,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规定得到进一步落实,乱收费行为得到严肃查处。

撰稿 杨兴文

  [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全市40个区县已有34个区县、9000多所中小学全面开展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在16万名教职工中实行了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全市16所普通高校已有12所高校开展人事制度改革,在6000多名高校教职工中实行了聘任制和聘用合同制。初步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新型学校人事制度,实行了“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按《重庆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标准》完成了全市中小学的核编工作。

  进一步推进了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完成了7136名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切实加强了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了师资培训质量。培训国家级课改骨干教师200人;培训市级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高中骨干教师1100名;培训区县级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高中骨干教师3200名;中小学教师接受计算机培训并取得初级证书41000人;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2000人;培训高校新师资1100多人;市级首批培训中小学骨干校长110人,区县级培训中小学骨干校长1000人。启动了高校教师“学历工程”,开展了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大力推进职教新师资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有机结合”的新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2003年,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高(独立设置)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91.75%、97.41 %、93.36%、74.09%、54.66%,其学历提高率分别达到 37.78%、50.82%、30.4%、0.87%、0.58%,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撰稿 金 玲 程翔宇

  [社会力量办学] 2003年,全市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门类层次齐备,办学模式多样的社会力量办学体系。已出现一批投入较多、实力较强、硬件较好、生源充足、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社会认同度较高的民办窗口院校。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实施学历教育的在校生27.62万人,占全市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4.87%;教师1.6万人,占全市教师总数6.72%。各类民办教育机构累计投入办学资金20多亿元。2003年,市级有关部门对全市社会力量办学投资结构和经费管理组织了全面自查,开展了重点审计,分别以“终止办学”、“整体收购”、“股权转让”、“无形资产和债务转让”及“多校共管”、“分别清偿”等形式,对收取“教育储备金”、拖欠基建经费或其他欠账无力偿还的几所民办学校的资产、负债、经营情况进行了清理处置,为妥善解决此类历史遗留问题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撰稿 张 荣 王延风 严欣平

  [民族教育] 200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建成“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高地”的发展目标,将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强化加快发展的智力支持作为加快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黔江新建一所高等学校,继续抓好“普九”教育,在2005年内将筹措1.2~1.5亿元的资金帮助渝东南五县解决 “双基”方面的部分欠帐”等。

  市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将发展目标规划为:“十五”期间,全市要在进一步巩固民族自治区县“两基”的成果的基础上,使所有民族自治区县都全面完成“两基”任务;80%的民族自治地区3~6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达到70%以上;60%以上的民族自治地区万人平均在校高中生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民族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5%以上;到2010年,全市民族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或接近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重庆特点、适应21世纪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教育体系。提出了加快“两基”步伐、加大民族教育的投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进程等保障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措施。

撰稿 肖 钢 马 骁

  [学校体育工作] 2003年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中心,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狠抓教育思想的转变和师资、场地器材、教学常规建设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大中小学校已有50%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规范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市教委制定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常规》,并对执行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11月举办了首次市重点中学体育课教学大赛,共有54所重点中学参赛,评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9名,极大地提高了重点中学广大体育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12月在荣昌中学举办校运动会改革现场会,来自各区市县近400名体育教师到现场观摩;举办市级骨干体育教师培训班,共有129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并结业。市教委于10月23日~30日,对全市16所区县60余所学校的体卫艺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西南师范大学学生陈丽莎在第22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第15届亚洲田径锦标赛上,分别获得4×100米金牌。

撰稿 蔡 渝

  [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3年,全市引进长期外籍教师197人,短期外籍专家314人;举办国际会议15次;举办教育展4次。以公派留学形式组织138人赴国外学习、284人赴境外参加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办理自费留学800余人;接纳来渝留学生338人;培养对外汉语教师30人;引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4家、国际学校1所。2003年,全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达25家,与境外教育机构达成免费培训项目协议10项。培训国际商务人才120人,在13个学校实施“联合培养和校际师生交流项目”,实施了AFS项目,与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了教师、学生长期交换关系。

  2003年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二级学院4家;重庆邮电学院、四川外语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13个学校实施联合培养项目。实施外国大学预科教育和高中课程引进。引进各种教材100多种(包括香港、美国、英国、欧洲国家以及英国伦敦工商总会(LCCI)等行业机构通用教材)。

  全市有对外汉语教师144人。其中专职教师33人,兼职教师111人。2003年重庆师范大学加强了华文教育基地在海外工作,争取为泰国派出更多的汉语教师和为泰国招募教授汉语的毕业生。涪陵师范学院与香港教育机构签订协议,为香港培训普通话教师。

撰稿 傅明华 程翔宇

基 础 教 育

  [综述] 2003年,全市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全市有幼儿园3093所,在园幼儿57.3万人;小学比上年减少1065所,减幅9%,校均在校生规模由上年的233人提高到253人,增幅8.6%;普通初中比上年减少14所;普通高中比上年增加4所。示范学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年内建成示范小学5所、示范初中3所、示范高中1所、市级重点高中6所;全市重点普高在校生达12.9万人,占全市普高在校生总数的31.6%。全市小学入学率为99.8%,年辍学率为0.2%,毕业率为99.7%;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7.5%。全市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8.2%,年辍学率为2.2%,毕业率为97.8%,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0.8%。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到76.5%,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

  2003年,重庆市聋哑校2名学生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天津理工大学。

撰稿 程翔宇

  [“两基”攻坚及巩固提高工作] 2003年,云阳、秀山两县通过了市政府“两基”评估验收和教育部认定,到年底,全市已有37个区县(自治县、市)实现了“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5.3%。
已实现“两基”的地区将“两基”巩固提高列入重点,建立“两基”复查工作制度,明确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2003年接受“两基”复查的11个区县(市)党委、政府建立了“两基”巩固提高的工作机制,依法治教,增大投入,强化管理,改善条件,“两基”水平比评估验收年有较大提高。经综合评估,永川市、合川市、铜梁县、双桥区、江津市、长寿区、万州区、万盛区、垫江县、南川市、巴南区11个区县(市)顺利通过2003年“两基”复查评估验收。

  [义务教育] 市政府根据全市农村教育的实际,着力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印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职责,对建立保工资、保安全、保运转的农村义务教育运行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力度。

  2003年,全市市级示范小学达到21所,市级示范初中达到3所。市教委全面调研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情况;加大了协调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工作力度,印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改革了市外语校初中招生办法,初步解决了该校多年来大规模集中举行升学考试的问题;适时调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上课时间。

撰稿 肖 钢

  [素质教育] 2003年,全市义务教育新课程由实验阶段转入推广阶段,新课程实验区县达36个,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总数的60.5%,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使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生人数达到100万左右。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的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和教材培训工作。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评价改革进一步推进,北碚区在新课程学生评价研究上进行了新探索,初步构建了学生评价的“北碚模式”。

  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改进和加强。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争做五好小公民”、“高举光辉旗帜,誓做时代新人”、“争创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主题教育活动,表彰了一批市级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等专题教育。命名表彰一批德育示范学校、德育示范区县。继续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管理工作,全市已办家长学校8000余所,命名表彰市级优秀家长学校75所。

  继续推进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有5所学校获得“全国争创绿色学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5位教师荣获“全国绿色园丁奖”。

  中小学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成绩斐然。重庆市参加第1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科学幻想绘画类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9个,机器人类二等奖2个,论文类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实践活动类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南岸区青少年科技辅导站等5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巴蜀小学、重庆一中、重庆八中、育才中学等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艺术表演类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艺术作品类一等奖2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8个。

撰稿 万 力 马 骁

  [普通高中教育] 2003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题是优质高中建设。年初,全面启动了示范高中创建工作,明确了示范高中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规划,成立了重庆市示范高中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专家组对首批申报市级示范高中的30所学校进行了创建过程专题调研,并分校下达了整改意见。召开了两次全市示范高中建设研讨会。对全市重点中学校长进行教育教学理论与学校管理方面的定时论文考试。

  继续开展市级重点中学建设和评估验收工作。重庆第二外语学校、江津聚奎中学、荣昌安富中学、万州三中、巫山中学和江津二中6所学校通过第四批市级重点中学验收,全市重点中学达到59所。

  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新增“联招”学校8所,“联招”范围扩大到21个区县(市)76所高中学校,“联招”指令性计划2.1万人,比2002年增长近30%。

撰稿 李源田 马 骁

  [幼儿教育] 2003年,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幼教工作的职责,完善了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了全市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和保证措施,进一步确定了重庆市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划和具体目标,即到2007年,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5%;城镇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逐步满足3岁前儿童受教育的需求;扩大农村地区3岁以上儿童受教育面,学前一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5%;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得到科学育人的指导。

  市教委为了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的全面实施,先后印发了《重庆市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召开了工作会,交流实施《纲要》的经验,现场观摩了渝中区实验幼儿园的教育、教研活动和江北区荟啐幼儿园的科技活动。

  继续推进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和复查验收工作。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示范幼儿园基本要求》,并根据本文件的标准,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幼儿园进行了评估验收,18所幼儿园通过第二批市级示范幼儿园的复查验收。

撰稿 任桂容 黄荣淑

  [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2003年,全市共消除中小学危房50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40万平方米,B、C级危房10万平方米,危改工程累计竣工5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年度目标任务。全年累计到位资金1.7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3759万元,市级补助1272万元,区县补助(含教育费附加安排)5620万元,学校自筹3674万元,社会捐赠417万元,其他3105万元。

撰稿 雷晓兵 程翔宇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综述] 2003年,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共361所,其中职业高中165所,普通中专39所,成人中专91所,技工学校66所。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点)46所,其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5所,普通高校设置二级高职学院16所,高等职业教育校点15个,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5万余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共开设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农业、旅游、财经、医药、轻纺等20余个大类共255余个专业,基本能满足全市经济建设对中等实用技术人才的需要。

  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3年3月,按三大经济区分片(都市发达经济区、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对全市的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充分掌握三大经济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三大经济区今后三个阶段(2003-2005年、2006-2010年、2011-2020年)职教事业发展目标和重点职业学校建设规划方案。

  加强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的构建。建立了重庆中职毕业生东南、华东地区就业指导机构,拓宽了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动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据抽样调查,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四年达90%以上,2003年达到95%以上。

  2003年11月27~29日,重庆市召开了“中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论坛”。此次论坛对于推动中澳职教项目的深入实施和全市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职业教育“八大服务工程”] 2003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四个服务”,推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八大服务工程”。一是实施“科教兴农为民服务工程”,启动“渝黄一号油菜”、“特种蔬菜”种植两个“燎原计划”项目,建设合格乡镇成人学校30所,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20多万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农民25万多人次;二是实施“为构建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服务工程”,全年开展企业在岗和转岗培训10万多人次;三是实施“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工程”,有542名高级技能人才接受了职业培训;四是实施“为扩大城镇就业、再就业服务工程”,全年培训企业下岗职工8万多人次;五是实施“为三峡库区移民迁建服务工程”,组织库区职业学校每年招收2.3万余名库区移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六是实施“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服务工程”,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农民工3万多人次;七是实施“为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加快发展三产服务工程”,年培训第三产业急需的适应性人才15.4万人次;八是实施“为构建学习型城市(社会)服务工程”,全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面向社区成员提供技能培训和技术咨询达到8.6万人次。通过实施上述“八大服务工程”,全市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结合有了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为经济服务的功能和实效有了进一步提高。

  [成立行业协会] 2003年,全市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成立了汽车、电子、旅游、建筑和商务5个行业协调委员会,明确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一是向职业学校提供行业人力资源预测信息,指导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制定培训规划;二是指导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三是促成行业、企业为职业学校师生提供实习、实作、实训场所、设备,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收到了行业、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实效。

  [课程改革] 2003年,全市根据行业、企业关键岗位新的能力标准,改革了传统的职业学校课程结构,开发了网络信息技术、汽车维修、饭店服务及管理、电子商务、建筑专业新的能力标准及30多种配套教材。从中澳职教项目学校试行情况看,新开发的能力标准和新的课程设计较好地适应了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初步实现了职教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的对接。

  [职教师资培训] 2003年,市教委印发了《职教师资能力标准(草案)》,制定了职业学校“专、兼结合的教师聘用制度”、“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任教制度”、“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实践制度”等。“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出国深造、短期培训、基地轮训、专家培训及教师互训” 相结合的新型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已初步形成。

撰稿 张 荣 王延风

  [成人高等教育] 随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基本完成,至2003年全市共有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3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成教院2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2所,在校生13.83万余人。各类非学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达到2万人。新增成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46个。

  在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中继续实施基础课程水平测试和教学质量抽查试点。对全市21所电大分校和24个电大工作站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对18个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进行了年检和审批,经市教委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0所大学在重庆设立了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学人数超过5000人。

撰稿 严欣平

  [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3年重庆市各区县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云阳县对全县扫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经费保障、实施措施作出明确规定,为该县扫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保证,截至2003年,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853人,脱盲后巩固提高1784人,使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8.98%,巩固率达到96.28%;秀山县把扫盲工作作为年终对县、乡(镇)、村干部的考评内容之一,全县极积开展扫盲工作,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596人,脱盲后巩固提高2287人,使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9.04%,巩固率达到98.37%;并都已通过了市政府“两基”评估验收。

  2003年,全市组织了11500名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有9625名青壮年文盲达到了脱盲标准,使非文盲率达到98.03%,同时,脱盲学员巩固提高达到133502人,巩固率在95%以上。

撰稿 游古国

高 等 教 育

  [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根据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需要,继续推进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与教育部共建重庆大学;完成了西南师范大学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的论证工作,已由市政府报请教育部批准;经教育部批准,重庆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完成了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重庆科技学院论证工作,并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考察评议;新设立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涉外经贸学院(原重庆师范大学海莱学院)和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成为首批国家认可的独立民办二级学院。

  [重庆市大学城建设] 为加快全市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快长江上游科教中心和人才聚集高地建设步伐,市政府第五次常务会议决定在沙坪坝区虎溪镇一带,建立一个以大学为主体,集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开发、居住一体化的重庆市大学城。大学城占地21.56平方公里,其中教育用地10.84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35万人,其中大学生16.4万人,教职员工及附属人口3万人,一般城市人口15.6万人。已决定入驻的学校有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重庆巴渝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8所高校。大学城基础设施于2003年6月18日破土动工,大学城隧道于11月全面开工。2003年底,各入驻高校校园规划工作已全面展开。

撰稿 姚忠国

  [教学工作] 2003年,在渝本科院校继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着力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召开了2003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2003年市属高校新增或调整本科专业41 个,其中食品质量与安全、博物馆学、保险、社会体育、化学与制药、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舞蹈学为首次增设,使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首批重点课程验收的基础上,新增市级重点建设课程100门,市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精品课程3门;开展了新世纪首批教改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形成了一批教改成果。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医科大学分别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课外科技活动成绩显著。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第三届“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演出在重庆大学举行;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重庆市高校获一二等奖,重庆赛区连续五次获优秀组织工作奖;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队获全国一等奖、5队获全国二等奖。

  继续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教学条件建设,有2所高校的5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通过合格实验室的验收,已有85%的基础课实验室达到了合格标准;开展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和评估,对16所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其中12个图书馆获优秀、3个合格、1个不合格。继续开展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检查和100篇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2003年共有15所高等职业学院、3所高等工业专科学校、1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院、2所军队院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有3所独立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试点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超过4万人。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重庆大学高职学院和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建设高职学院,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国家示范软件职业学院;拥有2个国家精品专业和14国家教改示范建设专业。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70%。继续推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及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证制教育,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确定了11个大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成立了11个行业委员会,并已进入到课程模块的建设阶段和试点阶段。成立了重庆市高职教育研究会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建立了全市各高职高专院校与国家优秀出版发行企业间的直接联系,已在10多所院校建立了样书室等,为确保优质教材进入课堂创造了基础条件。在重庆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全市第一个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举办了2003年高职高专教育大型宣传、咨询、展示活动,展示了重庆市高职高专教育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树立了高职高专教育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 新增博士、硕士一级学科13个;新增博士点55个,硕士点107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3所,新增公共管理硕士(MPA)、口腔医学硕士两种专业学位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撰稿 陈 渝

  [高校科技工作] 2003年,重庆高校参加科技活动总人数19416人,各类研究机构181个;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638项,其中属于“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342项;各种渠道获取的科研总经费4.8亿多元;出版科技著作132部,大专教材167部;发表学术论文9058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585篇,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11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74项;技术转让175项,合同金额2178.9万元,当年技术收入2204.5万元;申请国家专利183项,获专利授权48项;出席国际学术会议646人次,提交论文557篇。组织11所高校参展第五届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 8 项,总投资额约11亿元。西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共同完成“中国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研究,这是继人类基因组中国卷、水稻基因组完成后,中国在基因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2003年2月,重庆市政府命名西南农业大学的“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西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等16个研究机构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市高校共获得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16项,获得各类经费投入达3498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278项;出版著作478本,其中学术专著163项;共发表论文5159篇,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90余项,496项应用成果被有关部门或企事业采纳。

撰稿 肖建国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组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深入学校进行了上百场的宣讲活动。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理论骨干和业务干部的培训工作。全方位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贯穿到相关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全市高校普遍开设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还单独开设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同时,市委教育工委还组织编写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本》,供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网上主旋律宣传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

  在全市高校开展“诚信文明”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活动,推动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撰稿 何勇平 王怒涛
审稿 欧可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