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各地教育情况
厦门市教育
2006-01-10    

字体大小:

[基本情况]

2003年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

注:普通高中包含普通初中的教职工。

200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注:成人中学、成人小学未统计招生数。

2003年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2003年各级民办教育基本情况

注:1、民办初中的教职工数包含在民办高中的教职工数中;
  2、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未统计招生数。

  2003年,厦门市教育体制改革有新突破,教育资源整合取得新进展。一是改革学校管理体制。23所市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学校所在区政府,同时将同安一中划归市教育局管理。二是改革学校人事、分配制度。在实行多年的教师职务聘任制基础上,全市中小学开始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三是改革教育投融资体制。部分优质高中通过政府贴息、收费还贷的发展机制进行扩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尝试推行教育招商,4所一级达标学校新校区建设全部采用新的投融资办法。以兴办理工类、医学类高校为主的集美文教区规划建设正式启动,并积极吸引海内外名校和投资者前来兴办。落户和计划落户其间的高校有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软件学院和厦门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厦门市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1)建立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市政府决定,从2004年起每年拨出1个亿资金专门用于农村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添置教学设施和完善农村公共医疗设施。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新增教育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2)加快农村学校撤点并校步伐,确定调整布局方案,先后撤并30多所学校和教学点,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效益低下的状况得到改善。(3)全年投入6281万元,改扩建1 0所中小学,解决了初中生招生数猛增而校舍不足的矛盾。(4)落实岛内住宅小区学校配套建设方案,确定需配套建设项目15个。(5)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弟就学问题。一方面,公办学校大量接收农民工子弟入学;另一方面,通过有关渠道进行协调,争取为经批准创办的民办学校筹措教育成本费。

  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2003年,市教育局联合建设局、消防支队等单位对民办学校进行安全督查,规范办学行为。全年关闭30所无证办学的民办小学,整改一批消防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的民办学校,确保了办学安全;拟定《厦门市民办高校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发展中用地不足等难题;根据中组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对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调研和指导,探索工作对策,制定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意见。

  2003年,厦门市高等教育建设力度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础教育]  2003年,厦门市有各类幼儿园443所,在园人数4.10万人。小学376所,在校生14.02万人。普通中学66所,年内招生3.99万人,增长7.3%;在校生11.14万人,增长8.8%。全市21378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升学率91.9%,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通过招生改革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厦门一中、双十、六中3所学校优质高中在完成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招生558人。原开元区、思明区、鼓浪屿区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双高普九”先进区。

  2003年,厦门市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确定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厦门六中、外国语学校4所一级达标中学合并扩招方案,4所一级达标中学新校区已开工建设。

  为配合行政区划调整,建立和完善与海湾型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市、区两级事权管理体制与财政管理体制,12月18日,市教育局与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政府分别签订学校移交议定书,将23所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幼儿园管理权限下放到学校所在区政府,同时将同安一中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划转后,教育投入不减,教师待遇不变。今后,市教育局直属管理省一级达标中学、实验小学。

  2003年,为缓解初中生生源猛增、校舍不足的矛盾,厦门市投入6281万元对10所中小学进行改扩建,共涉及13个项目。至年底,所有项目基本竣工。学校改扩建后,解决了新增2000多名初中生如期入学问题,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一个也不能少”的社会承诺,并有效缓解今后3年的招生压力。同时,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有限教育资源、实施低成本扩张学校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9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海沧附属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该校是一所“从小学到初、高中”一体化的示范学校,采用“企业投入、委托管理、自主办学”的全新办学机制,由投资区国有厦门海沧投总房地产公司负责出资建设,建成后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管理。

  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又有新推进,尤其在考试评价、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式转变和校本课程开发四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通过举行课改实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各学校涌现出一批创新能手。2003年,在兰州举行的学生创新大赛中,厦门市有5项成果获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在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厦门市中学生的参展作品共获8金1银6铜好成绩;在福建省首届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中,市代表队获5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第三届福建省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全市有5位学生入选。

  12月6日,厦门市参与的一项国家级试验课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接受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派出的专家组的验收。该课题是教育部基础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根据课程改革设立的6个攻关课题之一。专家组对厦门教师在评价主体上做的有益尝试,以及参加试验学校的多样性都给予充分肯定。

  5月17日,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举行的第五十四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上,厦门一中生物教师曾国寿获杰出教师奖第一名,这是国内教师首次在这一赛事中获奖。曾国寿指导的学生在2001年曾获得该赛事集体项目四等奖,2002年获三等奖。

  2003年,厦门市加大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市教育局与监察局、物价局等7个相关单位领导组成了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根据厦门市实际情况制定治理教育乱收费10条措施,特别是对高中阶段的招收借读生和小学阶段招收片外生情况,提出对策和治理乱收费意见并在全市执行。市教育局还将治理教育乱收费纳入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先后召开9次专题会议,组织4次专项大检查,全年查处违规收费39.3万元,退还教育捐资费1900多万元,其整治力度为历年之最。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2003年4月~6月继续对全市各职校的毕业生和实习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践指导、就业指导和实践调查。

  3月,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和厦门华天涉外职业技术学院2所民办高校列入福建省高招计划。至此,厦门市正式建校的民办高校3所。

  厦门市共有民办高校10所,其余7所处于筹办阶段。正式建立和筹办的区别在于:筹办的民办高校没有被列入省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只能招收学历文凭学生,即学生要通过国家、省和学校三方组织的考试,才能获得毕业证书,毕业证书必须同时由省自考办和学校联合盖章。而正式建校的学校,其列入省高招计划的学生,只要完成学校课程并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书,毕业证书只要学校盖章即可。

  厦门教育学院、市广播电视大学、厦门职工大学3所成人高校合并办学的前埔新校园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投入1.55亿元,秋季部分学生迁入新校区,实质性合并工作和二期建设正抓紧进行。

  [高等教育]  市政府专题听取厦门大学创世界一流大学工作情况汇报,进一步加大了共建厦门大学、联办集美大学的工作力度,共建项目更加拓展,目标更加明确。

  9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厦门基地奠基仪式举行,该培训基地是海沧投资区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层次的一个重要配套项目。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南中国最大的教师培训中心,辐射东南亚等地。

  12月30日,专家评审了《集美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集美学城及杏林北部居住区(九天湖附近),总用地面积31.32平方公里。按照此规划,未来集美学城将成为集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除教育、文化等主要特征外,还将大力发展高校旅游。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规划思路清晰,布局合理,明确了未来集美学城功能配置及各种相关功能区的用地比例,对将来的开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

撰稿  赵家明
审稿  赖  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